胸部影像解剖课件_第1页
胸部影像解剖课件_第2页
胸部影像解剖课件_第3页
胸部影像解剖课件_第4页
胸部影像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胸部影像解剖,1,胸部影像解剖,胸部影像解剖,2,胸部影像解剖,3,胸部影像解剖,相关检查技术,胸部影像解剖,4,胸部常用检查方法,X线检查 胸部透视 常规X线平片 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投影(projection),断层(tomography),胸部影像解剖,5,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胸部影像解剖,6,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胸部影像解剖,7,放射学密度,在离子射线穿过身体的过程中,厚度不同和密度不同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也不同 放射学密度主要是X线被吸收的结果,胸

2、部影像解剖,8,X线图像特点,灰阶图像,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 叠加图像,X线束穿过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 的投影总和 放大和失真,锥形 透射造成图像的放 大和形状失真,胸部影像解剖,9,X线平片投照方法,后前位,胸部影像解剖,10,X线平片投照方法,左侧位,胸部影像解剖,11,X线平片正常男性,胸部影像解剖,12,X线平片正常女性,胸部影像解剖,13, 透视与摄片的优缺点,透 视 A) 方便、快捷、经济 B) 可随意变换体位, 多角度观察病变 C) 可动态观察膈肌运 动和心脏搏动 D) 清晰度不及胸片 E) 不能保留永久记录,摄 片 A) 清晰度较高 B) 能保留图象资料, 以便

3、会诊、随访 C) 不能多角度、动态 的观察肺内及纵隔 内的病变,胸部影像解剖,14,(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TOMOGRAPHY) 体层摄影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它可使某一选定层面清晰显影,而使非选定层面模糊不清,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2)高千伏摄影(HIGH KILOVOLTAGE RADIOGRAPHY) 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内病变的干扰,并可使肺纹理显示清晰,对比较好,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影显示较清楚,对中心型肺癌、纵隔病变以及尘肺等诊断有帮助。(次高千伏摄影),胸部影像解剖,15,胸部影像解剖,16,左肺空洞体层摄影片,胸部影像解剖,17

4、,(三)造影检查 (1)支气管造影(BRONCHOGRAPHY) 为通过支气管导管注入造影剂,非选择性或选择性的使两肺或某肺叶支气管显影的方法。 (2)血管造影(Bronchial arteriography) (Pulmonary arteriography) 主要有肺动脉造影和支气管动脉造影,用于检查肺血管性疾病及不明原因的咯血。,胸部影像解剖,18,正常支气管造影(正位),胸部影像解剖,19, 普 通 平 扫 (Plain scan) 薄 层 扫 描 (HRCT) 3 增 强 扫 描 (Contrast scan) 4 螺 旋 扫 描 (SMCT) 5 电 子 束 CT (EBCT),二

5、、CT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胸部影像解剖,20,1、横断成像不重叠 2、密度分辨率高易发现小病变,显示病变细节; (CT值)。 3、增强扫描鉴别血管性病变 4、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CT的优点,胸部影像解剖,21,高 分 辨 率 薄 层 扫 描,胸部影像解剖,22,胸部影像解剖,23,增 强 扫 描,胸部影像解剖,24,重建技术 螺旋的三维,胸部影像解剖,25,重建技术() 螺旋的三维,胸部影像解剖,26,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评价,主要不足: 1)只能横断位成像,空间分辨率低于X线,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但大多数情况下胸部CT优于MRI; 2)不注射造影剂不易分辨

6、肺门血管与软组织结节; 3)肺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胸部影像解剖,27,三、 MRI 检 查,由于肺内含有大量气体,MR信号很弱,对肺部病变检查效果较差,但对纵隔及大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胸部影像解剖,28,胸部影像解剖,29,胸部影像解剖,30, 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点,普通平片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CT 扫描 具有无前后影像重叠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MR 检查 适用于纵隔肿瘤和心脏大血检查。 超声检查对胸水和纵隔肿瘤有一定诊断价 值。,胸部影像解剖,31,胸部X线应用解剖,肺 肺实质、肺间质 气管、支气

7、管 肺野 肺门 肺纹理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腺泡,胸膜 纵隔(心脏、大血管) 胸壁 骨性胸廓 胸壁软组织 膈,胸部影像解剖,32,胸部X线应用解剖,肺,胸部影像解剖,33,肺实质和肺间质,肺组织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 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以肺泡为主) 肺间质: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 正常时,肺间质不能显示,当间质间隙内有病理组织积聚时(液体、肿瘤、纤维),方可显示其异常影像,胸部影像解剖,34,右侧肺小叶间隔增厚,肺小叶多边形,正常一般不显影,胸部影像解剖,35,肺分实质和间质,实质即肺门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间

8、质为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胸部影像解剖,36,气管、支气管,气管起自环状软骨下缘,1113cm/1.52cm 为中线结构,在主动脉弓水平常稍偏向右侧,不应该误认为移位 在正常后前位像上,气管两侧壁走行平行;但在气管分叉处上方,气管左侧壁处常可见到由主动脉引起的平滑压迹 左、右主支气管:第56胸椎平面 隆突 气管分叉部下壁,6085度 吸气时略大(90度) 右侧:2030度(更加陡直) 左侧:3045度,胸部影像解剖,37,主动脉结压迫气管右移,老年人更明显,胸部影像解剖,38,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先分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后继续分支,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

9、泡囊至肺泡约24个等级。,胸部影像解剖,39,(一)肺导气部 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的导气部,其中细支气管(内径约1mm)它所属肺组织为小叶(pulmonary lobule)(直径1-2.5cm)。终末细支气管(内径0.5mm)所属肺组织为腺泡(直径约4-7mm)。,胸部影像解剖,40,(二)肺的呼吸部 从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为肺的呼吸部,主要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2-3支)、肺泡囊(2-3个)、肺泡构成。,胸部影像解剖,41,The Secondary Pulmonary Lobule肺小叶(直径1-2.5CM),胸部影像解剖,42,小叶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43,肺

10、动脉pulmonary artery,胸部影像解剖,44,小叶间隔interlobular septa,胸部影像解剖,45,肺静脉pulmonary vein,胸部影像解剖,46,腺泡pulmonary acini,胸部影像解剖,47,气管、支气管,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段、亚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 终末细支气管以上的支 气管仅有空气传输作用 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呼 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 和肺泡囊则兼有气体传 输和交换作用,胸部影像解剖,48,气管、支气管,气管、主和叶支气管在X线平片上可显示,胸部影像解剖,49,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肺叶 右肺:上、中

11、、下三叶 (斜裂和水平裂) 左肺:上、下两叶 (斜裂) X线平片上,除非叶间胸膜 显影借以分辨肺叶外,并不 能显示各肺叶界限,但结合 正侧位胸片可推断各叶大致 位置以确定病变所在,胸部影像解剖,50,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斜裂 起自第5胸椎水平,倾斜向 前下,大致与第6肋骨平行, 止于前胸膜沟(前肋膈窦) 后方数厘米的膈肌处 水平裂 大致呈水平走行,与第4前 肋大致同水平,前部常低于 后部,外侧部常低于内侧部,胸部影像解剖,51,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胸部影像解剖,52,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胸部影像解剖,53,胸部影像解剖,54,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胸部影像

12、解剖,55,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胸部影像解剖,56,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胸部影像解剖,57,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肺段 肺段间无胸膜分隔,但各有单独的支气管和血管供应,其命名与相应支气管一致 正常时,X线平片不能显示肺段界限,胸部影像解剖,58,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左肺,上叶,下叶,尖段S1,后段S2,前段S3,上舌段S4,下舌段S5,背段S6,内基底段S7,外基底段S9,前基底段S8,后基底段S10,胸部影像解剖,59,两肺叶支气管分支形式差异,右主支气管分为上、中、下三支肺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分为上、下两支肺叶支气管; 右上叶支气管直接分为肺段支气管,

13、而左上叶支气管先分为上部及下(舌)部支气管,然后再分别分出肺段支气管; 右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前三支肺段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支及前支两支肺段支气管; 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管开口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左侧无中间支气管; 右下叶支气管分为背、内、前、外、后五支肺段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则分为背、内前、外、后四支肺段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60,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右肺上叶 尖段 后段 前段,胸部影像解剖,61,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右肺中叶 外侧段 内侧段,胸部影像解剖,62,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右肺下叶 背段,胸部影像解剖,63,肺叶、肺段

14、、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右肺下叶 内、前、外、后基底段,胸部影像解剖,64,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左肺上叶 尖后段、前段、上、下舌段,胸部影像解剖,65,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左肺下叶 背段、内前、外、后基底段,胸部影像解剖,66,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次级肺小叶 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肺组织,小叶间隔内有静脉和淋巴管穿行 呈多角形,大小不一,边长约12.5cm 中心为小叶细支气管和小叶动脉 包括小叶细支气管发出 的35支终末细支气管所 属肺组织(腺泡/47mm) 正常情况下,上述结构 均不能显示,胸部影像解剖,67,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单个肺小叶实

15、变表现为直径12cm的片状阴影 单个腺泡实变表现为 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 称为腺泡结节样病变, 是X线平片上能识别 的最小肺实质单位, 因而可视为肺实质的 基本解剖单位,胸部影像解剖,68,肺门,肺门 解剖学定义:肺内侧面(又称纵膈面)贴近纵隔和脊柱,其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影像学定义:由肺动脉、 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 行支气管及肺静脉阴影构 成(正常淋巴结、神经及 结缔组织不显影),胸部影像解剖,69,肺门,肺门正位片 位置: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左侧比右侧高12cm 右肺门分上、下两部 上部:上肺静脉及段间肺静脉近段、上肺动脉及肺段动脉

16、起始部、上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起始部构成,其最外缘由上叶后静脉或上肺静脉后下干构成 下部:下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构成,其内侧为含气的中间支气管,正常成人15mm 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相交点称肺门点,胸部影像解剖,70,肺门,胸部影像解剖,71,肺门,胸部影像解剖,72,肺门,肺门正位片 左肺门分上、下两部 上部:左肺动脉弓、左上叶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左上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起始部及上肺静脉分支构成 下部:下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构成,由于心影遮盖不能显示其全貌 左肺动脉弓与引流左上叶尖段静脉相交处称为左肺门点,胸部影像解剖,73,肺门,胸部影像解剖,74,肺门,肺门侧位片 两肺门大部

17、分重叠,右肺门略偏前,表现似拖长尾巴的“逗号” 前缘:上肺静脉干 后上缘:左肺动脉弓 尾巴:两下肺动脉干,胸部影像解剖,75,肺门,胸部影像解剖,76,肺门增大,胸部影像解剖,77,肺野,肺野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肺野透明度与摄片时的吸气幅度有关 肺野的划分(描述病变位置) 内、中、外三带 纵行三等分 上、中、下三野 第2、4肋骨前端下缘 的水平线,胸部影像解剖,78,肺纹理,肺纹理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主要成分为肺动脉及其分支 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延伸,逐渐变细 正常立位由于重力作用,下部血流量较上部大,下肺野纹理较上肺野粗;卧位

18、则上、下肺野相差不多 观察多少、粗细、分布及有无扭曲、变形和移位(正常粗细和多少无明确标准),胸部影像解剖,79,肺纹理,胸部影像解剖,80,肺纹理,胸部影像解剖,81,胸部X线应用解剖,胸膜,胸部影像解剖,82,胸膜,壁层衬于胸壁内面,脏层包绕肺表面,两者密切接触,其间为一潜在腔隙(胸膜腔) 胸膜在X线平片上的显示 菲薄,厚度约0.2mm,不易显示 胸膜反折处 走行方向与X线平行 伴随阴影 肺尖区肋骨下缘,表现为与肋骨下缘平行的线形阴影,以第2肋最常见,胸部影像解剖,83,胸膜,伴随阴影,胸部影像解剖,84,叶间裂,斜裂 正位片,一般不能显示 侧位片,自第4、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的线状阴影,

19、在前肋膈角后数厘米处与膈肌相交 水平裂 正位片,70%正常人可见,从腋部第6肋骨水平向内止于肺门外1cm处 侧位片,自斜裂中点,向前水平走行达前胸壁 斜裂和水平裂位置变化可判断肺体积变化(同时帮我们定位肺叶),胸部影像解剖,85,叶间裂,胸部影像解剖,86,副裂,副裂 可将任何一部分肺组织与其邻近肺组织部分或完全分开 这些副裂在发育程度上变异很大,从不到1cm深度的表面裂隙,到一直延伸至肺门的完整裂 最常见的副裂 奇裂、下副裂和上副裂,胸部影像解剖,87,副裂,奇叶副裂 肺发育过程中,奇静脉被包入发育中的右肺芽 奇叶副裂内侧肺组织即为奇叶,胸部影像解剖,88,副裂,奇叶副裂 由奇静脉两侧的四层

20、胸膜形成 自肺尖部向奇静脉方向走行的弧线状阴影,以小圆点状(泪滴状)的奇静脉为终止点 奇裂在胸片上的 发生率为0.5%,胸部影像解剖,89,副裂,上副裂 将下叶背段与各基底段隔开 右侧多见,平片和CT很少能辨认,胸部影像解剖,90,副裂,下副裂 将下叶内基底段与下叶其它部分隔开 右侧多见 平片很少能辨认,胸部影像解剖,91,胸部X线应用解剖,纵隔,胸部影像解剖,92,纵隔,位置 胸骨后、胸椎前、两肺间 上为胸廓入口,下为横膈 内容 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淋巴组织、神经、脂肪等 在X线平片上,除气管和支气管可分辨外,其余结构均因缺乏对比而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胸部影像解

21、剖,93,纵隔,胸部影像解剖,94,纵隔,纵隔分区对判断纵隔病变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 常用纵隔分区方法多种 三分法 四分法 六分法 九分法,胸部影像解剖,95,纵隔,分区侧位片三分法 气管、主动脉、心脏前缘连线(前/中) 食管前壁、心脏后缘连线(中/后) 分区侧位片四分法 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 下缘连线(上/下) 气管、主动脉、心脏前缘连 线(前/中) 食管前壁、心脏后缘连线(中/后),胸部影像解剖,96,纵隔,分区侧位片六分法 以主动脉弓水平为界(上/下) 气管、主动脉、心脏前缘连线(前/中) 食管前壁、心脏后缘连线(中/后) 分区侧位片九分法 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连线(上

22、/中) 肺门下缘水平线(中/下) 气管、主动脉、心脏前缘连线(前/中) 食管前壁、心脏后缘连线(中/后) 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连线,胸部影像解剖,97,胸部X线应用解剖,胸壁,胸部影像解剖,98,骨性胸廓,骨性胸廓的组成 肋骨 胸椎 肩胛骨 锁骨 胸骨,胸部影像解剖,99,骨性胸廓,肋骨 后肋近似水平走行,密度较高(圆形) 前肋斜向前内下走行,密度较低(扁平) 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的高度,胸部影像解剖,100,骨性胸廓,肋骨 肋骨上下缘皮质线连续,但中下部肋骨后段因下缘较厚且有肋下沟存在而皮质线不清,胸部影像解剖,101,骨性胸廓,肋骨 侧位片,后肋与胸椎重叠 侧肋及前肋向前下斜

23、行 大肋征(the big rib sign) 在侧位像上,距离胶片远 的肋骨比离胶片近的肋骨 放大更明显;即在左侧位 像,右肋显示比左肋更大,胸部影像解剖,102,骨性胸廓,肋软骨 110肋骨前端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肋软骨一般不显示,年龄增大后(20岁)出现钙化时可显示 一般第1肋软骨首先发生,然后自下而上 男性:首先发生在上、下缘 女性:首先发生在中心区,胸部影像解剖,103,骨性胸廓,男性的边缘钙化,女性的中心钙化,胸部影像解剖,104,骨性胸廓,肋骨变异 叉状肋(bifurcation rib):最常见,肋骨前端呈叉状,大小近似或不等 颈肋(cervical rib):第7颈 椎发出

24、的短小而较直的小肋 骨,见于单侧或两侧 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 相邻两条肋骨呈骨性融合, 局部肋间隙消失,多见于 右侧第5、6肋骨后段,胸部影像解剖,105,骨性胸廓,肋骨变异叉状肋,胸部影像解剖,106,骨性胸廓,肋骨变异叉状肋和肋骨融合,胸部影像解剖,107,骨性胸廓,肋骨变异颈肋,胸部影像解剖,108,骨性胸廓,胸椎 14胸椎清楚可见,其余隐约可见(心影后),胸部影像解剖,109,骨性胸廓,胸椎 正位片,横突可突出于纵隔之外,与肺门重叠处易误认为肿大淋巴结,胸部影像解剖,110,骨性胸廓,胸骨 由柄、体和剑突组成 正位片,大部分与纵隔重叠,仅两侧外上角突出于纵隔轮廓外

25、侧位片和斜位片可显示胸骨全貌 斜位片,胸骨柄呈六角形 胸骨体两侧缘呈波浪状,胸部影像解剖,111,骨性胸廓,锁骨 内端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 两胸锁关节距离中线的位置应相等 外端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胸部影像解剖,112,骨性胸廓,锁骨 菱形窝:距胸骨关节 面23cm处的锁骨内 端下缘偶见半月形凹 陷,为菱形韧带附着 处(呈辐射状向下将 锁骨与第1肋相连), 有时边缘不规则,亦 可不对称,勿误为骨 质破坏(10%),胸部影像解剖,113,骨性胸廓,肩胛骨 正位片,双臂内旋不足 其内缘可与肺野外带重 叠,勿误为胸膜肥厚,胸部影像解剖,114,骨性胸廓,肩胛骨 青春期,肩胛下角可出现二次 骨化中心,勿

26、误为骨折 (一般在20岁左右融合),胸部影像解剖,115,胸壁软组织,胸壁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大肌 女性乳房和乳头,胸部影像解剖,116,胸壁软组织,胸锁乳突肌 与颈根部软组织在肺尖 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 匀致密的阴影 颈部偏斜时,两侧胸锁 乳突肌可不对称或失去 锐利边缘,胸部影像解剖,117,胸壁软组织,锁骨上皮肤皱褶 与锁骨上缘平行的35m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 锁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 其内侧与胸锁乳突肌影相连,胸部影像解剖,118,胸壁软组织,胸大肌 多见于肌肉发达的男性 于两肺野中外带可形成 扇形致密影 下缘锐利,呈一斜线与 腋前皮肤皱褶延续,左侧胸大肌缺如,胸部影像

27、解剖,119,胸壁软组织,乳房 女性乳房可重叠于两肺下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不清且密度逐渐变淡的半圆形致密影,其下外侧缘与腋部皮肤延续,胸部影像解剖,120,胸壁软组织,乳头 在两肺下野相当于第5前肋间处,有时形成小圆形致密影,年龄较大妇女多见,亦可见于男性 两侧对称,透视有助于与肺内病变鉴别,女性乳头,男性乳头,胸部影像解剖,121,胸部X线应用解剖,膈,胸部影像解剖,122,膈,分隔胸、腹腔的腱膜性隔膜,由中心腱和周围肌性部分组成 前方起自剑突和胸廓凸面周缘的第712肋 后方为膈脚纤维 右侧起自腰13椎体外侧缘 左侧起自腰12椎体外侧缘 这些纤维向中心腱汇合,并以几乎与中心腱边缘部垂直的方

28、向插入中心腱,胸部影像解剖,123,膈,正位片,两侧横膈呈圆顶状 在外侧及前、后方与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其中后肋膈角深而锐利 在内侧与心脏相交形成心膈角 圆顶偏内前方(肺底积液) 右膈顶较左侧高12cm(约半个肋间隙) 相当于第10后肋水平(第6前肋) 呼吸时,上下对称运动,范围13cm,深呼吸时可达36cm。,胸部影像解剖,124,膈,局限性膈膨升 膈肌的局部发育较薄,向上呈局限性隆起 多见于右侧 为正常变异,胸部影像解剖,125,膈,波浪膈 有时深吸气时,膈顶呈波浪状,系因膈肌附着于肋骨前端,深吸气时受牵拉所致,胸部影像解剖,126,CT肺叶分段,胸部影像解剖,127,两侧肺叶及肺段支气管

29、名称,胸部影像解剖,128,图1-16:正常胸部断层, 从胸锁关节至心底层面, 间隔3-10mm,以肺窗显 示;螺旋扫描;部分薄 层高分辨率重建 T:气管 E:食管 S1:上叶尖段 (肺窗),图1-胸锁关节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29,图2:主动脉弓层面,ARCH :主动脉弓 S2:上叶后段 S1+2:左上叶尖后段,胸部影像解剖,130,Az:奇静脉弓 B1:上叶尖段支气管 S3:上叶前段,图3-主肺动脉窗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31,图4-奇静脉弓层面,S6:下叶背段,胸部影像解剖,132,图5-近隆突层面,B1+2: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B3:上叶前段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33,图6-隆突层面

30、,B2:上叶后段支气管 C:隆突 RMB/LMB:右/左主支气管 RULB:右上叶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34,图7-隆突下1cm层面,Bi:中间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35,图8-隆突下1cm层面,LUMB:左上叶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36,图9-隆突下2cm层面,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胸部影像解剖,137,图10-隆突下2cm层面,S4:右中叶外段/左舌上段,胸部影像解剖,138,图11-隆突下3cm层面,B4:右中叶外侧段/左舌上段 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39,图12-隆突下3cm层面,B6:下叶背段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40,图13-隆突下3cm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41,

31、B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 支气管 BS:基底干支气管 MLB:中叶支气管 S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胸部影像解剖,142,图15-近心底层面,B7+8:下叶前内段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43,图16-近心底层面,B7:下叶内段支气管 B8:下叶前段支气管 B9:下叶外段支气管 B10:下叶后段支气管,胸部影像解剖,144,(二)、CT,纵隔内主要层面的体层解剖 纵隔内主要间隙的体层解剖 纵隔内淋巴结的体层解剖,胸部影像解剖,145,1 胸廓入口层面,此层面相当于第二胸椎平面。气管居中,呈卵圆形低密度影,气管前方以及两侧方紧邻甲状腺。 位于两侧的还有三对血管断面:颈总动脉紧贴气管旁;其后

32、外方为锁骨下动脉;其前方为管径最大的头臂静脉。(进入胸廓入口处两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胸部影像解剖,146,胸廓入口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47,胸廓入口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48,2、 胸骨柄层面(五个血管层面),此层面可见5条血管断面。 气管右侧:偏后为无名A,偏前为头臂V。 (无名A 为右侧的颈总A和锁骨下A汇合而成) 气管左侧:最前为左头臂V,稍后为左颈总A, 最后方为左锁骨下A。此层面多能显示 左头臂V自左向右跨越无名A前方,与右头臂V汇合 成上腔V。,胸部影像解剖,149,胸骨柄层面 (五个血管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50,胸骨柄层面 (五个血管层面),胸部影像解剖

33、,151,3 主动脉弓层面,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 主动脉弓从气管右前方斜向左后方,年长者可见主动脉壁有条状钙化影。 上腔静脉呈椭圆形,由两侧头臂静脉汇合而成,位于主动脉弓右侧。,胸部影像解剖,152,主动脉弓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53,主动脉弓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54,4 主肺动脉窗层面,此层面相当于第45胸椎间隙平面。可显示上腔V、升主A、降主A、奇V及气管和食管。 主肺动脉窗为升主A与降主A之间的透亮带。 气管前方较粗的圆形高密度影为升主A,胸椎左前方的圆形高密度影为降主A,升主A的右后方为上腔V,奇V位于气管右后壁,沿气管右前方走行,形成奇V弓。(奇V始于右侧腰升V)。胸椎的左前方见有

34、食管影,胸椎正前方为气管,此层面气管稍扩大呈横椭圆形。,胸部影像解剖,155,主肺动脉窗,胸部影像解剖,156,5 气管分叉层面,相当于第5胸椎平面。可显示气管分叉、左肺A、左右上肺V、升降主A、奇V和上腔V。 左肺A由前方向左后外斜行,构成纵隔左侧缘,其后端位于左主支气管外侧,为左肺门的主要组成部分。 纵隔右侧缘从前向后依次为升主A、上腔V、右上叶支气管。奇静脉位于脊柱右前方,降主动脉位于食管左侧。,胸部影像解剖,157,左肺动脉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58,左肺动脉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59,右肺动脉平面,此层面显示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中间段支气管、升降主动脉、腔静脉、奇静脉等结构。 升

35、主动脉的左侧为肺动脉主干,其分出的右肺动脉向后行,形成半弧行,穿过上腔静脉和右侧中间段支气管之间构成右肺门的主要部分。右侧中间段支气管前缘、上腔静脉外侧有右上肺静脉通过构成右肺门的前部;,胸部影像解剖,160,右肺动脉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61,6、左心房层面(主动脉根部平面),升主动脉根部位于纵隔中央,其左前方为肺动脉干根部,构成纵隔左缘的前部,右侧为右心房,构成纵隔右缘的前部,升主动脉根部的后方为左心房,有时可见肺静脉汇入左心房。左心房之后有食管、奇静脉、降主动脉。,胸部影像解剖,162,主动脉根部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63,主动脉根部层面,左心房唯一CT可测量的心腔,胸部影像解剖,164

36、,主动脉根部层面,胸部影像解剖,165,7 四腔心层面,此层面同时显示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 升主动脉位于四个房室中间,左心室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左侧,右心室位于前方。左心房位于升主动脉根部正后方,右心房位于右侧。 左心房两侧是双侧下肺静脉,是两肺门的最后下方结构。,胸部影像解剖,166,四心腔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67,8、心室层面,纵隔主要由左、右心室构成,升主动脉根位于诸心腔上部的 中央,右心室位于升主动脉的前部,左心室位于升主动脉的左侧,右心房位于升主动脉的右侧,左心房位于升主动脉的后方。在心脏左缘心室间可见室间沟,形成的小切迹,增强扫描可见室间沟形呈低密度影。在心包外侧有时可见三角形小突起

37、指向外侧,系膈神经影。肺韧带在纵隔外侧呈鸟嘴状或点状,左侧显示率较高。,胸部影像解剖,168,心室层面,正常心包厚度?,胸部影像解剖,169,纵隔内重要间隙的CT解剖,血 管 前 间 隙 主 肺 动 脉 窗 气 管 前 间 隙 膈 脚 后 间 隙 隆 突 下 间 隙,胸部影像解剖,170,1 血管前间隙,位于前纵隔。 胸骨后方。 上腔静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前方。 两侧为肺组织。 其内主要为脂肪和结缔组织和头臂静脉.胸腺及淋巴结影。,胸部影像解剖,171,血管前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72,血管前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73,2 主肺动脉窗,上:主动脉弓。 下:左肺动脉 左:左肺。 右:

38、下段气管和食管。 前:升主A 后:降主A 此间隙内含淋巴结、动脉韧带和喉返神经,为混杂密度。,胸部影像解剖,174,主肺动脉窗平面,胸部影像解剖,175,3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壁与大血管之间。 上至胸廓入口。 下达气管隆突。 右侧为上腔静脉 左前方为主动脉弓及其三个分支 其内有脂肪组织、淋巴结,是LN结肿大的好发部位。,胸部影像解剖,176,胸部影像解剖,177,血管前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78,气管前间隙消失,胸部影像解剖,179,胸部影像解剖,180,4 隆突下间隙,上: 隆突 下: 左房,其内有食管和奇V 两侧: 左右主支气管 前: 右肺A和左肺V 后: 胸锥锥体,胸部影像解剖,18

39、1,4 隆突下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82,隆突下间隙,4 隆突下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83,4 隆突下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84,4 隆突下间隙消失,胸部影像解剖,185,5 膈脚后间隙,有两侧隔脚、降主A和胸椎围成的间隙。 降主A的右侧有胸导管和奇V。 左侧有半奇V。 膈脚起于腰椎前纵韧带的肌腱,有时膈脚内侧部分呈卵圆形,勿误认为肿大的淋巴结。 除主动脉外,膈脚后间隙内其它结构均小于6mm。,胸部影像解剖,186,5 膈脚后间隙,胸部影像解剖,187,胸部影像解剖,188,正常连续膈脚(159719,F46),胸部影像解剖,189,多结节膈脚(158229),胸部影像解剖,190,膈脚不连续

40、(189701,M41),胸部影像解剖,191,纵隔淋巴结,胸部影像解剖,192,纵隔淋巴结的CT解剖,CT显示纵隔LN较为可靠,正常LN为卵圆形或圆形,90%的可以显示。 CT标准截面直径 10mm的LN视为正常, 11-14mm视为临界性增大, 15mm的LN为纵隔LN病理性增大。 20MM的LN 多为恶性或转移性。,胸部影像解剖,193,分布:前纵隔LN结较多。 气管旁较少。 心包旁最少。 大小:隆突下LN结大。 下气管右旁LN结较大。 上气管旁LN结小。,胸部影像解剖,194,第五部分:易被忽略的正常表现和常见的先天变异,胸部影像解剖,195,锁骨头(ci)下方及周围包绕的软组织,胸部

41、影像解剖,196,内乳血管、奇静脉弓,胸部影像解剖,197,静脉内对比剂逆流:高压注射后多支胸壁静脉显影(箭头),胸部影像解剖,198,上腔静脉血流性假充盈缺损,胸部影像解剖,199,胸部影像解剖,200,胸部影像解剖,201,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动脉瘤,胸部影像解剖,202,右位主动脉弓,左上腔,右锁骨下动脉,右颈动脉,左头臂干.,胸部影像解剖,203,高位肺动脉干,胸部影像解剖,204,肺动脉悬吊,胸部影像解剖,205,左侧头臂静脉异常(读CT连续断层观察),胸部影像解剖,206,永存左上腔:在纵隔的左侧与右上腔平行,在左室的后方注入冠状窦,胸部影像解剖,207,内乳静脉双侧不对称,右侧水平段

42、较长,由前向后走行,在上腔静脉的上层面汇入右头臂静脉.,胸部影像解剖,208,右上肋间静脉收集与肋间动脉伴行的肋间静脉后,沿脊柱走行,汇入奇静脉弓(易误诊为肿大的淋巴结),左上肋间静脉汇入左头臂静脉(易误诊为夹层动脉瘤),胸部影像解剖,209,奇叶是较为常见的先天变异,是胚胎时期奇静脉弓的来源右后心静脉不完全内移所致.,胸部影像解剖,210,奇静脉在右膈角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脊柱右前方上行,在第四胸椎高度成为奇静脉弓,最后注入上腔静脉; 半奇静脉在左膈角处起自左腰升静脉沿脊柱左前方上行,至7-9胸椎高度注入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位于其上方。,胸部影像解剖,211,扩张的奇静脉,副奇静脉,胸部影像解剖,212,心包可分为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 浆膜心包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紧贴于心脏的表明称为心外膜,在大血管根部返折移行为壁层,壁层紧贴于纤维心包的内面。 浆膜心包的脏层和壁层之间为心包腔,该腔在折返中形成一些间隙,称之为窦或隐窝,胸部影像解剖,213,主动脉后隐窝(横窦):位于左肺动脉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