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知识探索】_第1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知识探索】_第2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知识探索】_第3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知识探索】_第4页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知识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1,峰谷文书,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主要内容: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9.2 适应生存 9.3 环境安全 9.4 环境健康 9.5 环境舒适 9.6 环境欣赏,2,峰谷文书,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3,峰谷文书,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作用于环境 人与外界环境不停地交换着物质和能量,这种交换过程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据研究,人一生中大约要和外界交换的120倍身体重量的物质,其中蛋白质约1.6吨,脂肪约吨,糖类约10吨,水约50吨(人体重量的75是水分)。 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

2、的同时,又不停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无序的能量。只有在自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如果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4,峰谷文书,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矛盾伴随发展全过程,5,峰谷文书,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自然灾害,6,峰谷文书,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不和谐的音符,7,峰

3、谷文书, 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火山、地震、岩崩,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8,峰谷文书,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湖泊的富营养化,9,峰谷文书, 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资源的退化,10,峰谷文书, 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11,峰谷文书, 人口剧增,人口剧增的结果 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被大大

4、地放大了,12,峰谷文书,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威胁人类生存,限制人类发展,侵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类安全,13,峰谷文书,人与环境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和谐度增加,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66亿人口的生存现状 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14,峰谷文书,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15,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异等方式产生与与环境有利的关系过程。 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基本要求是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应。,16,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生态学中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

5、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适应的结果:形成各种生存特征(手段),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一方面可以免受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的从其环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延续。,17,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环境学中的生态适应是指 人与环境的协调过程 也可指 协调过程的结果 。,18,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6、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化)。,19,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只能够使多数人维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都很缓慢;人类向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存的状态。,20,峰谷文书,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人类难以适应生存,人口剧增,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减少,废弃物增加,森林锐减,沙漠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

7、能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适应生存,环境污染,21,峰谷文书,适应生存的量度,量度背景,资源的有限性,人口极限,量度,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自然资源供给指标 社会支持条件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指标,资源平衡分析法 数学规划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22,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度主要有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

8、指标。,23,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人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24,峰谷文书,9.2 适应生存,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 一、地域的开放程度 二、时间规定性 三、生产力

9、水平的高低 四、生活水平的高低 五、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六、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 七、承载人口的基础。,25,峰谷文书,26,峰谷文书,27,峰谷文书,9.3 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 概念: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免于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基本要求是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的能力。,28,峰谷文书,9.3 环境安全,人类与威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过去人类主要面对的是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 目前,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为灾害,正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 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

10、物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这些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亚于自然灾害。,29,峰谷文书,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生物安全,食品安全,核安全,危及环境安全,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环境安全,30,峰谷文书,自然灾害与安全,概念:“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可以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 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既有人为的因素同

11、时也遵循自然规律)。,31,峰谷文书,自然灾害与安全,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 自然灾害活动程度 自然灾害的种类 自然灾害的强度和规模 自然灾害活动的频次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密度、成真密度、财产密度、产值密度等 防灾工程(基础建设、应急响应机制等),32,峰谷文书,自然灾害与安全,自然灾害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 受灾的人口 受灾房屋 受灾农作物 经济损失,33,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天灾有可能实质上是人祸! -随着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逐渐升级,表现为环境灾害的产生。,34,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 基本特性 被动诱发性和群聚性 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 多样性

12、和差异性 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35,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一、具有被动诱发性和群聚性 被动诱发性: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一些自然灾害诱发的; 群聚性:由于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了环境灾害在时空上相对聚集与分散的。,36,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二、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 环境灾害对承灾体,它的影响的持续性表现为环境灾害影响历时较其他灾害长,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不是几年内就可以恢复的。,37,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三、多样性和差异性 环境灾害是多种多样的,其成因及机理、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影响所涉及的时空范围等方

13、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38,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基本特性,四、可控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 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相比,包含有极大的人为因素,人类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但可约束自身行为。,39,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分类,全球性环境灾害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区域性环境灾害 土壤、大气、水等环境灾害( p286公害事件)。 局域性环境灾害 地质环境灾害和污染型环境灾害,40,峰谷文书,环境灾害与安全评价,环境风险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

14、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 环境风险评价:,41,峰谷文书,环境风险评价的实施,1990年第057号文,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 1990年开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A类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42,峰谷文书,环境风险评价程序,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估计 环境风险决策和管理 (社会评估),43,峰谷文书,环境安全的量度,防灾设施,防灾机制,量度,减灾机制,完备状况 建设标准,资源物资储备 灾害后恢复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新灾害形成

15、应对反应速度,44,峰谷文书,9.4 环境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人的健康是充分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安全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没有疾病。也可以说,人的健康就是肉体与精神的平衡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平衡。 人体和环境保持了正常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得到正常的维持,才能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从事生产活动,并进行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保持人类的生命发展与繁衍。这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即完善的人类生态系统。,45,峰谷文书,9.4 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有保障,背面是各种

16、自然和人为的环境污染问题。,46,峰谷文书,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氟病 癌症 心血管病 克山病、大骨节病 生物性地方病,地方病,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水污染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 噪声污染 . . .,环境健康面临的威胁,环境健康,47,峰谷文书,9.4 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48,峰谷文书,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

17、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9.4 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49,峰谷文书,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9.4 环境健康-原生环境问题,50,峰谷文书,环境健康的量度,生物测试,结构活性相关,量度,哪些环境因子有害,环境因子存在状况,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环境因子生理影响,环境质量,51,峰谷文书,适宜的人口密度,充足的绿地广场,宽敞的住宅,良好的环境质量,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城市交通,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方便的服务系统,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舒适的人居环境,环境舒适的表现,环境舒适,52,峰谷文书,环境舒适的量度,量度,绿地、森林、水面,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