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了,我能否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_第1页
新课改了,我能否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_第2页
新课改了,我能否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_第3页
新课改了,我能否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改了,我能否做个幸福的语文老师?南宁十四中覃霞峰我以为,做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幸福的。在一本我们怎样学语文的书中,七十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作家等撰写了自己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对自己当年的语文学习全都充满温情的回忆。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章;他们几乎都遇到一个或几个学养丰厚的语文老师,从最初的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完整的语言和思想的滋养;都肯定地认为早年的语文学习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及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能成为院士时,就说过这样的话:“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

2、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做一个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中徜徉,在涵咏吟诵中品味全世界尤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语文渗入学生的生命,让他们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健康成长、成人。做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是何等之幸福!我已做了十余年语文老师,可是,幸福离我很远很远。急功近利的时代病,在文化与教育领域蔓延,而语文,实在病得不轻。在现行高考体制下,语文学科见效慢的特点让多少学生把语文学习边缘化,甚至让多少学校领导也把语文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于漪老师曾说过,在上海二期课改时,有的校长公开扬言,高中不排语文课,只排数理化和外语即可。还有

3、一个校长直言: “语文有什么用?还加什么课时?加给外语、数学,学生考学校可能上几十分,加给语文,说不定还落两分。 ”语文的学科地位之尴尬可见一斑。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有多少不是急功近利的呢?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有过这样的描述: “教育质量不如人意,学生语文能力令人焦心。为了应试,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文化内涵、其思想意义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句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尽管一套套肢解的练习题汇成江,汇成海,学生在题海中浮沉,不堪其苦,但学生读写的质量仍然上不去。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 ?语文教学究竟干什么

4、?纯文字技巧训练,醉心于机械操练,质量无法保证,文章失去灵魂, 文只剩了文字的排列组合。 ”而一些课堂的情况,比起于漪老师的描述,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见过这样的语文老师,语文课等同于练习课,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大量的习题训练,课文的学习少之又少,理由是语文高考从不考课本。可见,语文的考试方式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多年来,高中教育瞄准高1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人们把高考比作“指挥棒” ,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语文的其他功能如“育人”等基本丧失,仅仅剩下了“育分”这一最“有用”的功能,语文沦为了应试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语文,当然离幸福会很远很远。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教语文

5、呢 ? 感谢上个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它让更多的人关注语文,关注语文学习,关注语文教学。更感谢本世纪初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它的适时出台,解决了我等语文老师多年的困惑。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标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此,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多年的纷争尘埃落定。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了“

6、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知识目标。新课标让人振奋,尤其是“人文性” “语文素养”“个性发展”“过程”“情感”等等字眼,昭示了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有着这样的特性的语文学科,才是让人着迷、让人沉醉的。但是,新课标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会不会如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所言,仅仅是此岸到彼岸的一个只能企慕却无从到达的理想?制定了新课标,语文是否变得讨人喜欢了?语文课是否氤氲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老师是否已经不再为题海所困?也就是,装酒的瓶子换了,里面的内容换了吗?2009 年五月底六月初,本人参加了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高级

7、研修班”。在上海的两周时间,我们一共到中学听了六节语文课。我非常珍惜听课的机会,因为我心里有个困惑,我想知道,比广西先行七年的上海,已经进行了两期课改的上海,如今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收获当然不少, 我看到了这些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鼓励,也更重视对文本的品味。但是,我的心里划过一丝淡淡的失望,因为,在一些课上,我还是看到了满堂灌,看到学生的参与非常少,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传授的也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至于是不是学生的需要,老师并不重视。所谓的三维目标,远远没有落实。课后和授课老师交流,他们也流露出了无奈:选修课有时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约束学生;而选修课如

8、与高考关系不大,就不会受学生欢迎,连开课老师都觉得心虚。关于题海,我专门问了上海进才中学给我们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姚为洲老师,他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们也是要做很多练习的,每节课后都有。这一切,都源于上海也还有高考。为了得到高考中的一个好分数,过程和方法本可以多姿多彩,但我们都选择了急功近利的2方法,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大量做题。虽然我们知道,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打下一生的学习、生活、做人的底子,但这个过程是如此漫长,老师们显然是等不及啊;虽然我们知道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教学生需要的东西会更有意义,但我们太忙,无暇去探究哪些才是学生自己的需要,我们更愿意把自

9、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东西尽数教给他们;虽然我们知道题海战术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厌恶语文,把他们推到语文学习的对立面,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我们显然也是顾不上了,如于漪老师所说:“目光短浅,其结果是重术轻人,只看到学科知识、训练的技能技巧,而没有清醒地看到完整的要培养的人。”上海的语文老师也还是受到重重束缚的,他们是比我们先行八年,但步履蹒跚,同样远远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我们广西明年就要进行高中新课改了,既有前车之鉴,就不该重蹈覆辙。对这次课程改革,我充满期待,多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改变: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学生深深地被语文吸引,语文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陶冶,身心均无比愉悦。那个时候,我想,我会由衷地感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