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1页
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2页
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3页
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潘群敏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是一种超越性活动,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一方面“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另一方面,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除掉青少年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所以“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

2、:当孩子一走进学校,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就被剥夺了。其中最宝贵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的气息,这是他们的生命赖以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他们心理上负载着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整个社会中所弥漫的科学与技术主义思潮,以及在此思潮影响下人们“片面畸形的”人才观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浪漫,过早地进入到一个“成人化”社会之中。而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中国的“教育学”体系里面,从来就没有关于“儿童”的命名,有的只是“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生”。“儿童”在我们的教育里面常常是以文化、概

3、念化,甚至是技术化、物化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本真的生命状态。对于儿童来说,快乐比知识更重要,以牺牲儿童的快乐去获得知识不能不说是一种价值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失去了人生意义的引领,失去了真善美的净化和提升,知识将成为灰蒙的知识、冷血的知识、残忍的知识、死亡的知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那就是部分父母长辈给予独生子女过多的生活上的溺爱,使得孩子逐渐弱化了对幸福的感受。近年来,学校德育领域思想活跃,出现了“品格教育”、“关爱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等多个教育主题,反映了在教育人本化理念指引下,学校教育对终极目标的逼近,从而使教育的本质功能日益凸显。学生

4、幸福感的形成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训导,更多来自于他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来的亲切、友善的关系,是他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和这世界达成的和谐统一。一个童年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满足的人,应当更容易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基于实验背景的分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小学生幸福感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该课题实验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有着深远的人文关怀教育使命。旨在从儿童人生需求出发,优化学生生存教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形成学生积极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从实验中寻求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教育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人生毅力

5、,拥有人类丰富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幸福最早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继对幸福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后期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

6、标志。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倍受重视,主观幸福感也逐渐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从理论上多囿于伦理学范畴,很少放在教育学框架中研究。国内幸福感研究大都集中于理论探索,实践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较好的操作模式和有价值的成果。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即使有初步研究,也主要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整体性研究不足,在实践上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因此,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新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学校教育新模式是当前推

7、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课题实验,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一切有利于儿童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满足学生生命健康幸福成长的需要。2以生命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为理念指导,通过研究形成该课题系统的实验方案、教育途径和内容。3研究中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充分尊重研究主体,创设科学的幸福体验教育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实验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

8、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学生生存教育、道德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幸福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多方面的讨论、论证,探究并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幸福感培养教育新体系。另外辅之个案研究法、座谈讨论法、经验总结法等。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和培养幸福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学校教育可以借助课程与活动的显性载体,更需要依靠校园文化的隐性载体实现儿童的价值引导。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成长的活动形态,为学生营造身心健康

9、发展的土壤,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这是一个爱的世界,在爱和关怀中感到生命的美好,从而从内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拥有这种美好的情感去思考为世界做些什么。校园生活是学生开展幸福感体验和形成的真正的“精神家园”。1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要关注儿童精神生命的质量,让儿童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使他们感到身心愉快、心理健康。要借助艺术手段,如绘画、音乐、照片、录像、电影或多媒体等构建一种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推进既定的学校办学理念及校风建设,不断倡导新风尚,让先进理念在校园驻脚,让优雅风气在校园流淌。2营造书香人文校园。读书是实现个人精神生活充实和愉悦的基本方式。读书

10、要真正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就必须出自需要并能自主选择,旨在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因此,我们要将读书的空间拓展到教科书以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的乐趣。3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学校生活的核心内容是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高尚、生动的集体生活是纯真心灵的摇篮,幸福感培养必须与关注学生的学校集体生活的精神质量统一起来。用教育爱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信任、互爱的关系,培植同伴友谊,形成分担共享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幸福感6至12岁的孩子,更适于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体验学习幸福。未来社会,知识的拥有、智慧的创造、信息的容量将是“新新人类”生活幸福的源泉。从小培养学生在快

11、乐与成功中获得智能与智慧、信息与能力,这就是幸福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课堂教学应是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学习成功的愉快。1学习氛围的民主化。“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必须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背景下进行,掌握知识才会成为诱人的事情,才能有一个人的尊严,才会有学生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投入”(“投入”原指审美主体向审美对象的倾向和融合,这里引

12、申为师生交融)。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深深地喜爱教师,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会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幸福,也随之产生情感迁移,即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课,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直至产生对周围世界的亲近心理。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种关系(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构建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不仅是德育课程,其他新课程目标

13、都提倡回归儿童生活,服务于儿童成长。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营造属于儿童自己的快乐健康、有意义的生活。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角色和多样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愉快感,实现整体发展;要引导儿童的自主探索性活动,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创设新颖的、巧妙的、有趣味的、针对性强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或讨论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同时借助问题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4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与行为过程的融合一体,共同完成知、情、行

14、的整合,调动儿童的人格因素,全面投入学习过程,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让课堂产生心灵共鸣,让课程成为人生的导向。 在活动体验中形成和培养幸福感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幸福感培养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好体验活动,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体验幸福中获得身心发展。1重视儿童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核心,是儿童精神

15、成长的摇篮。在大人看来无意义的玩耍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让学生在单纯的游戏中获得幸福体验。2把握竞争合作关系。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常常利用儿童的竞争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课堂中更能体验到学习乐趣,并有利于形成对学习活动的内在兴趣,这是更强烈、更持久的学习动力。只有在合作型关系中,才能有更多的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乐趣,在活动中掌握社会通行的准则,在活动中获得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3引导体验困难挫折。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活动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让这种经验会迁移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