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第一部分(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2用原文回答。(4

2、分)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1分)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2分)(二)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

3、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4、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

5、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第一部分参考答案(一)五柳先生传 1特别爱好 到,往 2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1分)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1分) 好读书性嗜酒(1分)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1分)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记承天寺夜游12分 a 2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

6、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三)桃花源记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百姓能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第二部分(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

7、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用相同的词义组词。(4分)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同 3联系选文,说说“疾”“病”在文中的不同含义。(2分)4翻译句子(2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现在我们常用哪个成语来比喻课文里所写的这种行为。(1分)(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

8、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子,对别人的尊称。)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是: 兽见之皆走。 走: 7、 翻译句子(2分)天帝使我长百兽8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第二部分参考答案1、更加 寻找 2、还通旋 汤通烫 3、疾:小病 病:重病4、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5、 6、这 跑 7、天帝派我掌管百兽。 8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第三部分(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

9、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根据原文默写文段中空缺部分。下面各组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翻译下面的句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最后一段中的“故”字是对哪些文字进行总结?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突出了什么特点?后面哪些文字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答

10、:(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_,水中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_和_。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答:_。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去掉?为什么?答:_。(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11、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这个别号是如何得来的? 答:_。 “忘怀得失”与上文:_相呼应。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这说明先生怎样一种读书态度? 答:_ 。文中总的概括先生特性的一句话是“_”。先生与“亲旧”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_。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对“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进行总结。突出三峡山多山高的特点。“绝”、“峻”、“林寒涧

12、肃”、“空谷”等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二)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吾 吾 吾 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不能,因为这两句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三)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不慕荣利 先生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读书的态度是: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牵强附会、卖弄玄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先生与“亲旧”的关系甚为亲密。从他们常置酒招待先生,先生解怀畅饮不讲客套可以看出来。第四部分(一)二世

13、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

14、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4分)(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2分)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4分) 根本原因是: 4、翻译下面句子(2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发 闾 左 适 戍 渔 阳 九 百 人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分) (二)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

15、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选自 ,作者 是 朝著名的 家。(2分)8、解释加点的字。(4分)(1)虽( )有千里之能 (2)不以( )千里称也。(3)才美不外见( ) (4)其( )真无马邪?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1

16、1、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2分)(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2、解释下面的加点的词语。(2分)(1)怀抱利器( )(2) 吾知其必有合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14、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2分) 15、第二自然段说“然吾

17、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四)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虫去了。”已而胤答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名读书( )(2)一日,康往拜胤( )17、把下面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写在括号里:(4分)( )问( )( )何往?门者 曰:“( )出外捉萤火虫去了。”18、世上有许多事物一旦被普遍搬走,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比如“囊萤读书”之类。请结合你熟悉的成语(或比喻)中举例。(4分) 第四部分参考答案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

18、导;(4)适逢2、诈称公子扶苏、项呀、项燕;3、天下苦秦久矣;4、扶苏因为多次诉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5、略;6、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过程。)7、略;8、(1)即使 (2)用 (3)“现”表现 (4)难道9、(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是确实没有马呢,还是真的没有发现马呢?10、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1、有才能的人、人才; 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人。12、略;13、燕赵地区古代有许多激昂感慨的志士。14、希望董生到河北能受知遇。15、承上启下;16、(1)借萤光;(2)前往;17、孙康、门者、车胤;18,雪中送炭、亡羊补牢 第五部分

19、(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上,可以出而仕矣。”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怀抱利器 (2)郁郁适兹土 (3)为我谢曰 (4)(秦王)长跪而谢之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去邪?3 董邵南要去河北的原因是 。4 作者对友

20、人董邵去河北的态度是 。5 作者嘱托邵南去河北后“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的用意是什么?(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这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

21、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吾视其辙乱,望旗靡,故逐之。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22、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下列名中加点的词。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c贫者语于富者 d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3 “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一贯受人崇敬, 请举出人位因“舍生取义”而你崇敬的英雄人物,并写出他的一句曾深

23、刻影响你的名言。4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理解。第五部分参考答案(一)、1. 锐利的武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到 致意 道歉2. 如果仰慕正义,推行仁德的人都会爱护同情的。 我不知道那里今天同古代所说的有没有不同呢? 3. 董邵南虽有杰出的才能,却得不到常识重用。 4. 名送实劝,作者实际上在劝说董邵南不要云藩镇割据的河北,还是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5. 其用意是明确表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来为朝廷效力,不应依靠割据势力。(二)、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3. 参与 独自专有 击鼓4.(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

24、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 人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5. 略(只要考生能有自己的算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三)、1.(1)痛恨,厌恶 (2)祸患,灾难 2. d 3. 例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略(例子不限,只要能证明“贤者能勿丧耳”即可)第六部分(一)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25、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6、?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由是先主遂诣亮( )(2)、欲信在义于天下( )(3)、然操遂能克绍( )(4)、抑亦人谋也( ) (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6)、南抚夷越( )(7)、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于秦川( )2、翻译下列句子:(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译文: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译文: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 3、在文中,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目标是“ ”,最终目标是

27、“ ” 他主张在内政上应遵循的方针是“ ”在外交上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 ”,另一路是“ ”。4、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说明他是个什么人? 5、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策略?提出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 (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

28、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解释加点词语:(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2)、岂有徜徉肆恣( )(3)、羲之之书晚乃善( )(4)、推王君之心( )(5)、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6)、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2、翻译下列句子:(1)、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译文:

29、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文: (3)、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译文: 3、“临池学书,池水尽里”一句表现了王羲之什么精神? 4、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的目的是什么? 5、你从本文明白了什么道理? 6、文中王羲之“大器晚成”,而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少年而“泯然众人”,对两人不同结局,你有何感慨? (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干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