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_第1页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_第2页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_第3页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_第4页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经验调研报告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基础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即为这种客观需求和信息技术革命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新生事物。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科学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大会一致认为“各国政府应该在增强科技能力建设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其中有形资源建设和科学信息共享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对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我国的科技工作中要积极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提升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效率性。随着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进

2、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持续发展的动力的重要意义与日剧增。而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受到科技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制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问题也益发受到关注。如果科技资源共享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就难以得到实质改观。我国在2006年把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工作写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经过几年的发展,科技资源共享作为21世纪中国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石,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最具有代表性

3、的平台建设项目,2004年创建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广泛的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研发平台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为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开放、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这里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至今的建设、发展情况作为案例,对上海市近年来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方面的进步、科技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这些方面目前仍存在的瓶颈与不足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对上海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指导作用,并对未来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工作产生参考价值。一

4、、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总体发展情况1.1平台的发展背景与建设思路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上海作为科技服务的先行者和科技协作的领军者所作出的重要举措。这是由上海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决定的,也是上海对于区域乃至全国担负的重要责任。上海市集中了一批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是科研设施、人才、信息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同时,上海又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域,与周边地区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密切的协作需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逐步推出了“科学仪器共享”、“重点实验室”、“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等措施,199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上海市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这些探索性的举措都为上海研发公共服

5、务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月,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研发服务公共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描绘了宏伟蓝图。2004年3月,上海市科委在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v1.1)修订版中,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公共体系,建设上海市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进一步明确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和方向。1.2平台的建设成果与服务效能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体部署下,本着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理念,

6、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于2004年7月正式开通运行。一直致力于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几年来,研发平台对上海科技资源存量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截止到2009年8月,平台共聚集了222家在沪国家级、部委级研发基地;汇聚了77家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汇集了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4872台(套),整理了可共享服务科学数据资料近6tb,联合了全市32家文献单位提供期刊、文献、标准等资源的检索、查新、传递服务,形成了强大的服务能力,为上海市的各方科研机构和技术需求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来,迅速形成了功能,发挥了作用,科技服务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

7、长足进展。截至2009年,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过22万,累积服务总量高达1013.4万次,其中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70%。随着近年来自主创新、高效创新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平台自身的不断发展成熟和社会各界对于平台的了解程度不断加强,近期平台所提供的服务量还在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仅2009年上半年,平台服务量近350万次,已超过2008年的全年服务量。平台建立以来,跨区域提供的仪器设施服务总量已超过1.3万次,服务对象已覆盖了除青海和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现了上海科技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平台甚至在海外也已具备了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研发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有效推动了上海地区的资源集

8、聚和共享,还有力带动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科技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利用,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二、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创新经验总结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7月正式开通以来,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方的特点和实际,施行体制、机制和法制三位一体推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逾五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上海市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发展出了具有地方和区域特色、形式多样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平台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有效支撑和推进了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2.1功能架构创新经验研发平台重点聚焦产业

9、创新需求,从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级、推动创新集群发展等方向有针对性进行平台功能布局,初步形成面向创新活动需求的功能架构。以对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服务为例,研发平台已建立起了从生物信息分析、化合物合成、药物筛选、药效分析、安全评价、代谢分析、制剂研发到中试放大等共33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组成的完整的产业技术服务链,有效地改善了生物医药产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2.2管理模式创新经验上海市科技管理部门努力通过研发平台达成服务需求方与服务供给方的无缝对接,并最大限度的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和运行。在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管理部门着力实现“逻辑统一与物理分布”相结合的建

10、设模式,“集中受理与区县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多样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以上举措有效的控制了平台建设成本;扩展了平台服务能力和服务领域,实现了从需求出发的科技资源有效整合。2.3体制机制创新经验研发平台建立并形成了统筹、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并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平台运行机制,不断加强与平台相关的规范建设和法制建设,逐步确立起了规范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不但对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身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减少阻力,破除瓶颈、强化功能、提升效率的良好作用,也为国内其他兄弟省市的平台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4服务理念创新经验本着“主动推送,服务

11、上门”的理念,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助企业、促创新、渡难关”行动要求,实施向企业“送创新服务礼包”的活动。截止2009年6月底,研发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发向万余家企业发放了创新服务礼包,价值3000余万元,把平台服务送进企业。当前,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逐步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所共识,社会科技创新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正日益凸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的发展与努力得到了科技界和企业界的肯定,已成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助手和亲密伙伴,尤其深受广大中小企业的好评。三、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中现存的瓶颈与不足虽然上海研发公共

12、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上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整合仍未完全到位,服务能力还有欠缺,平台管理也不尽完善。以上表观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观念意识上、法规制度上和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的瓶颈与不足。3.1观念意识方面的滞后目前,上海市科研资源管理机构及人员的科技资源共享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共享共用”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仍有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认为资源共享就意味着无偿提供服务,自己得不偿失,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因此不愿意共享所拥有的资源,也缺少专门对外服务的人力。在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中,相互竞争的意识仍然强于相互合作的意识,共享互利、共同受益的观念

13、还没有普遍形成,很多科技工作者客观上也缺少从科技资源共享中受益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同感。因此,不少资源拥有方并没有把开放共享当作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来看待,尽管参与了平台的建设,但仅仅是被动地把所拥有的资源填表上报,并没有足够诚意把自己的资源真正的拿出来给全社会共享。这种社会意识拒绝资源共享的问题是平台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但社会意识层面的问题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解决的。目前,应该一方面对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加强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限制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的宣传教育;一方面逐渐从制度和机制层面进行不断改进和调整,从而逐渐强化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观念。3.2法规制度方面的欠缺目

14、前上海已经在开始积极探索平台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2007年,上海市研究制订了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规定,作为我国首部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地方性法规,该法规要求占有国有科技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同时承担科技资源共享的相应责任和义务,在仪器信息公开、共享服务和奖励制度上作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利用。但是在国家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问题。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资源共享给资源的拥有方和需求方带来的利益无法得到明显的体现,资源单位还普遍缺少主动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行,能够直接影响到平台科技资源共享的成效,也能在

15、社会意识层面对资源拥有者产生很大影响,如上海市的大型仪器共享规定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后,有效地激励和促进了大型仪器的共享。法规实施后到2009年6月,研发平台汇集的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4834台(套),原值总计49.58亿元,分别比法规出台之前增长了229%和141%。共享仪器对外服务量也迅速增加,2008年累计对外服务61363次,用户数达11561家,服务总收入2.54亿元,共享仪器使用机时达到平均每台1009机时,比上年提高41.5%。可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将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3管理机制方面的瓶颈首先,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政府转变

16、职能、实现制度创新而进行的探索,前期缺乏成熟的运行模式,需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在过程中也不乏遇到挫折甚至失败的可能。其次,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即科技资源、服务系统和保障措施。其中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是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是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保障措施的完善到位是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三大要素涉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多个利益主体,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需要逐渐建立和成熟。第三,现行体制、管理、规划、政策等方面都存在不适应的过时问题。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购置、使用设备以部门为单位,缺乏整体规划与

17、管理,不注重提倡共享、公用设备;收费管理上的不公平、不规范造成追求发展自有设备,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存在着重复购置的问题。以上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将影响平台对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的有效提供。 四、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4.1进一步借鉴国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经验上海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进行科技服务、资源配置和共享的政策和经验。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健全国家科技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已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共享的规范。强调以政

18、府为主导统筹规划,注重建立和完善共享的制度,形成了有效的共享的规范机制。如美国出台了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德国的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法国的法国信息社会法,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等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保障了共享操作方案的有效实施。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为进一步推进相关法规的实施,还重点制定了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等各类相关资助计划,通过这些产学研合作计划的实施,不断扩大产学研各方主体科技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上海研发平台应向国外多学习改进,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更好服务。4.2不断推进科技平台体制、机制和法规建设科技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直接牵涉到上级主管部

19、门、科研单位、科研资源、科技人员和企业等多个方面的整体协调联动,组织开展起来较为复杂,所以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应组织专人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制定平台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各类资源的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法规体系,以尽可能减少科技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尽量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应尽快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科技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国家与地方,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资源共享。政府主导推动在科研院所、高校等传统的科技资源优势单位建立平台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平台建设和运营思路,带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平台的建设与服务,灵活应用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平台运作形式。在平台运行机制方面,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不断推动以“项目建设型”为主的投入方式向“建设、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