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_第1页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_第2页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_第3页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_第4页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摘要】 在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思维,总想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事实证明,没有天下统一适用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应该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才更有利于企业提升绩效。文章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影响,企业应该注重内部控制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内部控制与其所处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增加企业绩效。 【关键词】 权变理论; 内部控制; 企业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内部治理机制,保证着组织的健康发展

2、与目标的完成。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关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也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在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思维,总想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没有天下统一适用的内部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权变理论进入内部控制研究,即企业环境各不相同,并且会随着企业发展变化,这势必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内部控制应该与其所处的企业环境相适应才更有利于企业自身业绩的提高。然而在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中,权变理论相关视角的研究并不多。stringer和carey(1995)认为,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各项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其中

3、最重要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加强,而控制活动的重要性可能会降低;二是融于业务流程中的控制活动的重要性得到加强,而附加于业务流程之上的控制活动特别是传统的会计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得到降低。2002年sox法案实施之后,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自愿性内部控制披露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和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ge和mcvay(2005)研究发现,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正相关,而与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负相关。ashbaugh-skaifeetal(2006)研究发现业务比较复杂、近期组织结构发生变动、会计应

4、用风险较大、独立审计师辞职较频繁以及用于内部控制建设资源较少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doyle et al(2007)发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于规模小、年轻、财务状况差、业务复杂、增长速度快或正在经历重组的公司,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多存在于规模小、年轻和财务状况差的公司,而账户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多存在于业务复杂、经营多元化或正在快速变化的公司。 国内学者中,张先治、张晓东(2004)和朱荣恩、应唯(2004)等发现在所有制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较差;金融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要好于其他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

5、的企业。李连华(2007)认为,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企业性质、行业属性、管理者的素质五大要素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差异。林钟高等(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但其评价内控是从内控要素在企业的外在表现形式出发,并没有从权变角度入手。 从研究趋势上来看,研究的主要主题有两个方向:一是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二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无论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还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权变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行的效果不同,而产生这些差别与内部控制面临的企业环境紧密相连。就国内研究的实用性来看,虽然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林钟高等,2007),但是并非在别的

6、企业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搬回”本企业就一定会提升自身的业绩,内部控制的效率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出现内部控制失败的可能。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与自身环境即权变因素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权变理论来看,首先,如果内部控制系统在企业中运行良好,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就表明内部控制系统与企业环境的权变因素相适应,反之则不相适应。因此,目标的实现程度能够衡量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进而研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才会更加合理。其次,理性的管理者应该应用有助于业绩改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与企业环境相适应,有利于管理者面对企业环

7、境的变化采取更有效的决策,从而改善企业业绩。因此,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提高企业业绩,而不好的适应性则产生不良的业绩。 基于此,本文以目标实现程度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研究内部控制与代表企业环境的权变因素的适应性以及这种适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 本文的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与代表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指标,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构建出研究模型一: ic=0+1eu+2ci+3fs+4fc+ 其次,以模型一中的拟合残差来衡量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

8、,研究这种适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构建研究模型二: pi=0+1aresi+i 其中,ares代表了由研究模型一得出的各企业内部控制与所处环境权变因素的拟合残差,本文取绝对值来表示内部控制与所处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 (二)主要变量定义 1.内部控制ici 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要先将其量化,然而如何量化并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在国内外研究中是重中之难,研究方法与结论并不统一,有问卷形式的研究(张颖,2009;张川、沈红波等,2010),也有公开数据。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来看,以公开数据构建内部控制指标较少,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是与否及详细程度(如蔡吉甫,20

9、05;陈共荣、刘燕,2007;方红星、孙翯,2007)或者披露内容其反映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的程度(林钟高,2007;杨德明等,2009)。而仅以年报中是否提到“内部控制”代表是否披露、以披露文字的详细程度代表披露程度,会使得内部控制变量设计的经济含义不明确(李享,2009)。虽然,目前沪市上市公司、深市中小企业板公司虽然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为强制性披露,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审核意见的披露在2010年内部控制规范正式实施前尚属于公司自愿的选择性行为,因此在以是否披露为关注角度研究问题时,会存在较大偏误,可见上述两种方法构建内部控制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首先,coso报告将企业目标的实

10、现视为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而五大要素的存在也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能够实现。可见,企业设计内部控制系统,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更合理。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融于其管理流程(郑石桥,2007)而不是浮于企业的表面形式,有效的内部控制意味着内部控制系统在企业中运行良好。而企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即内部控制系统在企业中运行的结果恰好可以反映内部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行的情况(robert h.chenhall,2003)。基于此,本文以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应当实现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ici。具体如下: 其中t

11、otal accruals用剔除非经营性损益之后的营业利润计量。 (三)回归结果分析 在表3的回归结果中,模型一的实证结果显示了企业环境权变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其中公司复杂程度、公司规模、环境不确定性均与内部控制显著相关,在表2中显示出相关性的行业竞争程度在模型中并没有显示出相关性,但是其对应的回归系数为正(0.988),表明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这与竞争的本质产生优胜劣汰、客观上促进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作用相符。公司复杂程度、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的正相关性(公司复杂程度回归系数为0.031对应t值3.140,公司规模回归系数为0.266对应t值2.374,均显著)表明:我国

12、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大多数是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的,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因而发展更成熟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建设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本文在相关性分析中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这从侧面给年轻的企业做了很好的证明,企业内部控制要不断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回归结果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内部控制呈显著的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921,对应t值-2.957),这证明在不确定的、变化的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会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企业目标实现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因而会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与完善面临的最大挑战。模型一的回归结果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13、建设需要努力提高内部控制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即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那么,提高这种适应性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呢? 表3的回归结果中,模型二的实证结果给出了答案: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由模型一回归后的拟合残差取绝对值后得到。残差越大,表明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越差,残差越小,表明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越好,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其最大值为16.641,最小值0.00279,均值1.829,表明适应性有很大差别,而残差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07,对应的t值-1.663在10%的显

14、著性水平下显著)则表明残差越大,即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越差,企业绩效会降低;残差越小即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越好,企业绩效会增加,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到了证明。可见,努力提高内部控制控制与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在提高和完善内部控制自身作用,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也带来实际利益的增加,提高企业绩效。 (四)稳健性检验 我们对本文的研究模型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 1.以企业所涉及到的经营行业的种类代替子公司数量或者环境不确定性作为原有的权变因素在模型中重新回归,本文原有的实证结果不变。 2.在模型二中,本文剔除了标准化以后残差绝对值大于2的样本共22家,改变样本后本

15、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3.笔者还研究了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对于企业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与内部控制对代理问题具备治理作用的理论预期相同,这说明了指标构建的合理性。 以上证明,本文的研究设计具有合理性和稳健性,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列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8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其所处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这种适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总体差别明显,各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企业环境也有差异,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要更好,这可能得益于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建设,而复杂变化的环境对于内部控制

16、积极作用的发挥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直至发挥效用的巨大挑战,因而企业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系统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这种适应性能够增加企业绩效。 本文的结论显示了一个企业所处的自身环境对于内部控制能否最大程度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断发展变化,内部控制系统也要随时调整完善,尤其对于年轻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更需要结合自身环境进行,不能“照搬照抄”。在变化竞争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治理机制的建设,以不变应万变,推动企业绩效的增加。 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已显现出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势头,但是至今为止没有成为研究的主流,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

17、公开数据为基础,运用权变理论对内部控制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来说,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现有内部控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权变理论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其所处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用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构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是一种丰富。 2.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性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内部控制与其环境的适应性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了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相适应的重要性,这将对我国企业如何以绩效为指导,结合自身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 企业如何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建设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与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增加企业绩效

18、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内部控制要适应的企业环境权变因素很多,本文并没有全部涉及到,比如企业背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本文研究模型中的截距项显著即是证明(对应t值为-2.530),本文研究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r2为0.084),这也说明有更多的环境权变因素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但是企业环境权变因素本身难以量化,这是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此外,限于文章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型二中没有纳入控制变量,虽然提高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增加企业绩效,但是其贡献率究竟有多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不够精确,这是本文的局限性所在,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tringer.d.,carey.p.internal redesig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ustralian organizations.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