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中医治疗_第1页
低烧中医治疗_第2页
低烧中医治疗_第3页
低烧中医治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 对功能性低烧, 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 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C左右,一般不 超过38C。 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 缓解,称夏季微热 ;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 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 常人升高0.3C 0.5C。低烧时间数月

2、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 体重不减轻。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 1/3 左右,预后良好。 器质性低烧: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 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其他是甲亢、 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 除低 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 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 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此,应作 结核菌素试验简称0T或三联皮拭PPD PHA。如为阳性结果,可作 为参考,因

3、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另外,过去得过结 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 动时,血沉均可增快。最后还得用 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 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 全身表现。一一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 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 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 即可确诊。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 “0”,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如抗“ 0”增高明显,还

4、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 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 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 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 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 否与其有关。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 38C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 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 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 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

5、应。 中医治疗低烧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是治疗 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 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 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 对内伤发热非表 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 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 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 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 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

6、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 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 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 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 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 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 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 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4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 乏力、 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 可用补 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 10克煎水 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 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 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 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 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 10克,砂仁3克, 六一散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