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1页
9A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2页
9A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3页
9A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4页
9A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1. 中西婚礼文化简介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 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婚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时代,各种意义的表达早已超过 了语言的界限。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 婚礼文化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我国的婚礼文化也不断地受到西方婚礼文化的冲击, 现在年轻人举办婚礼大都是中式婚 礼西方化。那么,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婚礼文化和西方的 婚礼文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本文从婚礼的不同方面试图对中国婚礼和西方

2、婚礼 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 以促进文化交融。 2. 中西传统婚礼文化对比 婚礼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 不同的婚俗习惯,下文旨在通过婚礼形式、服饰、地点、婚宴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西 婚礼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更好的找出中西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 2.1 婚礼形式 婚礼形式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国家不同,婚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与其他方面 不同的是,在这一环节,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比西方传统婚礼仪式要简单得多。而婚礼 形式也在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2.1.1 中国婚礼形式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 , “三跪九拜”的

3、礼节。所谓的六礼:纳采: 男方请媒人提亲后 , 女方同意议婚 , 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 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 , 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 女方的礼仪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 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 , 说明 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 , 绸缎, 甚至是羊猪;纳征:是纳吉后 , 男方将聘 礼送往女方 , 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 ,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 取吉祥如意的含义 ,数目取双忌单;请期:送完聘礼后 ,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方家 , 征得同意;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

4、看作婚礼的主要程 序, 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1 2.1.2 西方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 , 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 步骤 : 来宾入席;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 , 牧师领唱诗班进场 , 宣布婚礼开始,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 , 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 父亲的手,步入大堂 ,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 ,全体来宾起立 , 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 新郎, 女方家长就坐 , 全体来宾就坐;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 , 宣告愿意结为夫 妻;新郎新

5、娘互戴婚戒,宣誓;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 , 唱祝福歌;礼成, 奏乐,新郎站右边 ,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 ,家属以及来宾随后 退场;茶会或晚宴。但是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2.2 婚礼服饰 “斗争衣衫巧样逢,深浅配来纤手绽” 。婚礼服饰在诞生以来,就富有浪漫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服饰愈加绚丽多彩。从古至今,婚礼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 程,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 2 不可否认,形势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是世 界各国的传统婚礼服饰与悠久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独具特色的东西方各有的气息。 2.2.1 中国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

6、决定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 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 出个性,因此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 色的礼服,而且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中占主要地位。 按照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吉祥。因此在新娘礼服上会有大大的凤 凰图案,新郎往往在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 2.2.2 西方婚礼服饰 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 发生常规性联想, 是欢喜纯洁无暇的象征。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 新娘还需准备一些 “旧、 新、借、蓝”的东西。 “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

7、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 “借”是指 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 “蓝”是指新 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3 2.3 婚礼地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的追逐, 婚礼地点已经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像教堂或 饭店等地方,而是随之婚礼形式的发展,婚礼地点也在不断变换中,如公园,地铁,大 海,雪山等,地点愈加丰富多彩而又浪漫横生。 2.3.1 中国婚礼地点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 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

8、地点当然也要是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 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 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 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2.3.2 西方婚礼地点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认为婚姻是神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 是神对人类的祝福,认可有神的见证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 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

9、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 显得非常的神圣, 也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记忆中。 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 且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2.4 婚宴 婚宴是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中西传统婚俗,我发现中西方传统婚宴的 习俗不仅有其不同之处,还有这些共性。 共性在于,婚宴上,新郎新娘都要给家人、朋友及众多宾客敬酒以示谢意。人们往 往会表示更美好的祝福,如“白头到老” 、“永结同心”等,而不同点在于: 2.4.1 中国婚宴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 于新郎的父母更是要宴请其所有朋友。 在宴席上,人们只吃

10、、 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并且中国婚宴的费用是新郎分担。 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婚宴, 并略有盈余。 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因此一场婚宴下来,新人已经疲惫不 堪。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表示感谢和欢迎。因此婚宴显得铺张 浪费而又无趣僵硬。 2.4.2 西方婚宴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 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 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 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西方人 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

11、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 迎送和大摆酒席,婚宴用的是自助餐的形式,因此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的很丰盛, 同事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 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根源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上文基于对中西婚礼文化在婚礼形式、服饰、地点、婚宴等各方面的对比,以下旨 在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 诸如婚姻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根源等而加深 对中西文化交融现象的认识 3.1 宗教信仰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 在中国,人们并没有固定的信仰,人们只会尊崇“道德”的约束,而这些道德的标 准来自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12、( 礼记昏义)”,夫妇的关系 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 家思想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确立了父 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很明确,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他们的婚礼 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他们的婚礼要 有上帝的见证, 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 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 都是上帝的孩子, 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 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 “重男轻女” 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 男孩和女孩

13、是爱情的结晶,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 3.2 历史因素封建传统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 纵览中国文化历史,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 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 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普度众生” 、“因果 循环”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 众生的“大爱”。因此“大爱”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等级观念。男女双方在 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时须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为了家庭声望而放弃真爱,且 因为此思想造成了古代女子在婚姻中卑贱的地位。 而纵观

14、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 16 世纪“文艺复兴” 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 ,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 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 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西方的“小爱”思想成就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 西方男女有权选择自己将要共度一生的伴侣, 而不需考虑家族声望, 第三者也无需干涉。 他们追求婚礼的个性化, 因此西方婚礼浪漫纯洁而不掺杂任何物质利益。 在西方婚姻中, 女子与男子地位平等,无卑贱低劣之分。 3.3 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为爱结婚 因婚姻在家庭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15、在古代,中国人对待婚姻是非常谨慎 的,甚至把它看做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壮大家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族,维护并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由于婚姻意味着要娶进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 因此, 为了不损家族声望,男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比对 个人更重要。结婚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在中 国古代 ,关于婚姻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的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明媒正娶”、 “门当户对”等等。也就是说,男女双方首先要经媒人介绍,父母同意后才能订婚、结 婚。除此之

16、外,过去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妻子却没有同等权利。 4 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更自由。西方婚姻伦理观是 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 , 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 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 , 是人性自然的发展 , 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 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结婚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完美 结局。大部分西方人都有“试婚”的经历,即在结婚前同居,以便更真切的了解他 / 她 是否真的适合做终身伴侣。然后在相互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 , 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 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 , 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17、所以父母对儿女的婚姻 也没有决定权。情侣们为了爱而结婚,而不是为了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3.4 地理环境斑驳陆离与沃野千里 中国大陆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 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 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 5500公里,东西宽约 5200 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 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因而华夏文明,它起源于东亚大 陆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在东亚文明诞生的早些时候,从西伯利亚带来的风沙经过一两 千年的沉淀使中国中原地带积起厚厚的黄土,而黄河又时常泛滥,这样黄河中下游的平

18、 原地区的土地十分肥沃。同时,由于东亚中原地带位处喜马拉雅山以东,夏季气候较湿 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广袤肥沃的千里平原,濒临大河优越的灌溉条件,再加 上适合耕种的适宜气候, 以上众多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 文明初期选择农耕经济作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显然是非常合理的。正因为对农业文 明的选择,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天地人和谐” ,形成了“天为上”的传统观念。因此 中国“祭祖”、“拜天地”等婚礼仪式上的繁杂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庄重和对“上天”的 尊重;在婚礼服饰中,中国人也选择红色这个预示”吉祥、喜庆“的颜色以求得上天的 庇佑;且“天作之合”、“五百年前结成姻”等一些婚

19、姻观也是归于中国传统婚姻观归本 于天的思想。 但是因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 , 而古希 腊文明的地区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但事实上希腊半岛 这个地区土地资源非常贫乏,而且多山少地使陆路交通变得十分困难,沿岸国家的土地 也很贫瘠,因而这块土地的人们想单纯靠农业生产生存下来是非常艰难的。正如柏拉图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 81 重点借鉴文档】 在克里底亚篇中写道,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 骨头”。但这一地区却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半岛三面环海,东部的爱琴海、 西部的爱奥尼亚海

20、和亚德里亚海,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其地势扼欧、亚、非三大 洲交通的要冲。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显然在航海贸易中拥有极大的优势,航海条件的优 越性使得古希腊人放弃了难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然后通过航海与北非、西亚展开广泛贸 易。与此同时古希腊的冶金、采矿、建筑、造船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时候在希腊 半岛便形成了一种以手工业加工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 正因为航海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上帝,相信世界是“天外有天” ,而形成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因而 西方婚礼仪式必须要有上帝的见证, 要有牧师的主持; 此外西方婚礼大多都在教堂举行, 而婚礼服饰也选择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而也因其环境的影响,形成

21、了西方人追求自由 恋爱的婚姻观。 4. 理性看待中西婚礼文化的融合 回首看西方传统婚礼对中国内地 20 多年的影响, 从西装成为男式婚礼的正装开始, 到红色婚纱的出现,从浅色婚纱的普及到白色婚纱的主导,从热闹非常拜天地,到新人 携手走进教堂走进装饰豪华但却处处充斥着基督教浓郁宗教文化气息的酒店婚礼现场, 20 多年的时间,西方婚礼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和占领。范围扩大了说 , 纵 观近 100 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我们时兴过“中西合璧”礼帽马褂,中式嫁衣 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 ;崇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 。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 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而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

22、新娘。几乎八成以上的婚礼都变 成了上帝以及耶和华的传播福音诠释婚姻的 “道场”。5 各国历史悠久的婚俗文明被快速 奔跑在钢筋水泥丛林里拼命奋斗无暇关注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所遗弃。其实,严格说, 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剥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离开了教堂、 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袭本应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传统民俗 的婚礼文化被视为不适时宜、过时、老土,落得只有归国华人或是外国娶到或嫁给中国 人的新人才青睐传统民俗婚礼形式和文化的份上了。 中国,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泱泱大国,本该挥舞自己的文 化大旗统领世界风云才对,但是一个小小的婚礼层面就暴露出很

23、深的文化危机。在西风 强劲的吹拂下,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近年来民族传统婚礼又 见青睐。 随着中式婚礼向西式婚礼的渐变, 业内人士所担心的是传统的民俗婚礼文化是否将 湮没在西式婚礼文化中?其实民风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总是随着经济生活方式的 转变而发生变更。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 化,但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婚礼的本质 是相同的,都显示了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本身的重视,所以,没什么

24、可忧虑的。调查显示, 30的人还是选择传统的中式婚礼, 65的人选择的是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或叫时尚婚礼,只有 5的人选择真正意义上的西 式婚礼。可见当今人士虽然追求新事物,打造个性婚礼,但影响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婚礼 文化还是继续在一代又一代中继承下去,并且在不断创新的社会发展驱动下,会产生新 概念中国婚礼文化。 因此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求同存异的 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5. 结语 婚礼体现了中西婚礼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的西方化,西方婚礼的中式化,都在说 明婚礼的形式在变迁,是婚礼文化的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

25、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全球 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 统文化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中国也在加大对文化的输出。然而文化上的平等交流应该 是互通的,一手进一手出,不应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 “拿来”拿的是我们没有的, 而且是必要的;并不是全盘西化,囫囵吞枣。输出”也不是不分好歹地“倾销” ,即使 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也需要经过现代的阐释,方能切合现时代 世界的需要。最能体现中国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应该是经过中西会通又从现实需要出发 以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总的来说,随着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我们也越来越多

26、的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了解了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及 其原因,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 韩芳. 中西传统婚纱之比较 J. 中国校外教育, 20RR(8):1204-1216. 2 绍先崇. 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RR. 3 张志永. 婚姻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M. 广西:漓江出版社, 20RR. 4 吴存浩. 中国民俗通志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RR. 5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RR. 6 潘晓梅.婚俗简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RR. 7 杨天宇.礼仪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RR. 8 宗颜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