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第1页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第2页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第3页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第4页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1125年一1210年),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 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 熏陶。宋高宗时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隆兴 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又被罢官。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 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长辞。 陆游诗歌二首: 1

2、,沈园旧事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赏析 在城头落日投来最后一抹残照之时, 在哀厉的画角报道日暮的悲声中,一位白发 苍苍的老人在荒园中涕泗纵横,盘桓不去 他是谁?他为何如此悲感伤情? 还是把时间倒回五十多年前说起吧。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二十岁的陆游与他舅舅的女儿唐琬结为夫妻。两 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谁知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位已经做了自己儿媳的内侄女, 竟强迫儿子和她离了婚。不久,陆游另娶王氏,唐琬也改嫁同郡名士赵士程。 又过了八年,陆游春游来到沈氏花园,与唐琬及其后夫不期而

3、遇。唐琬强抑内心 的痛苦,派人送了酒菜给陆游,以致情意,这更增添了陆游心中的悔恨和负疚之 情。他悲感交集,当即作词一首,题于园中的粉墙上。这就是后人广为传诵的钗 头凤。唐琬看了这首词,悲痛不已,回去以后,积郁成疾,不久便去世了 沈园之会和唐琬之死,给陆游留下了终生痛苦的记忆。愈入老境,愈是悲感缠绵。 醒着梦着都会时时想起沈园旧事,这些都在他的诗作中留下了痕迹。沈园二首 便是其中一例。这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写的一首悼念唐琬的诗作。此 时陆游已经七十五岁,可对唐琬的爱情可谓经久不衰, 超越时空,称得上至纯至 美! 此首一开头就写了晚照和角声,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有声有色地渲染了垂暮 老

4、人悲凉哀痛的心境,奠定了一种独特的感伤情调。接着直写对感旧寻踪之地的 印象。也许是因为诗人日思夜想的沈园, 总是当年和唐琬相会的情景。而今亲临 故地,发现眼前之景和平日忆想中的沈园相去太远,故而感慨万分。表面上看, 这只是对风景殊异的喟叹:沈园啊沈园,你的亭台楼阁春草池塘,再也不是旧时 的模样了!然而,深一层的意思是:荒园犹在,人事已非。这一声否定性的喟叹, 痛心伤情的岂止是物,实乃是人!此时老人的心境是翻卷激荡的。渐渐地,陆游 盘桓的足迹停驻在桥栏边,思绪又从现实返回到遥远的梦中, 他仿佛又看见怀想 中的唐琬袅袅婷婷,像受惊的鸿雁翩然从桥上走过,那清澈的绿波之中倒映着她 美丽的身影。这是诗人

5、在情思转入痴迷时眼中的幻觉。然而,在我们欣赏者眼中 浮现出来的,除这一幻觉画面外,分明还有一个诗人寻踪凭栏、 俯视凝想的现实 画面,即在“曾是驚鸿照影来”的桥下绿波之中,还倒映着一个孤零零的老人! 这幻觉画面和现实画面两相叠映,其伤心和凄凉尽在不言中。 第一首诗由写景切入,景中含情,由景而人;而所抒之情,由激动而宁静,由现 实而回忆,由悲感而痴迷,真如弦声之渐远渐细,以至于无声。 第二句开头便是一声“梦断香消四十年”,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裂,陆游又从痴迷 的梦境回到了现实的沈园,宁静的心境又归于激荡。怅然四顾,满目凄凉,当年 曾在春风中婆娑起舞的柳枝,如今已经枯衰,再也不能飘絮了。四十年啊,树犹

6、如此,何况人呢!这一句看似写景实也写人。那萦怀不去的梦的确十分遥远了: 四十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柳树已老不再吹绵又是一个确凿的见证。时空证明 那梦和那梦中人已经成为无可挽回的过去。然而老诗人要表达的并非无可奈何花 落去的悲感,而是那种矢死不渝的思怀之情。诗人已经年逾古稀,也许不久于人 世,到这里凭吊遗踪的机会已是来日无多, 这对早逝者和苟活者都是无法弥补的 悲哀;但是,岁月之长逝,桑榆晚景之逼近,都未能减弱他思念的热情。“犹吊 遗踪一泫然! ”这是飞溅着泪水的悲号之声,如空谷音响,回荡不息,弥散无际。 这是怎样执着、深沉的思怀!何等丰厚、悠远的情怀!这是诗人老年伤逝的绝唱! 这是一个苦恋者的

7、断肠之曲! 2,秋夜思南郑军中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赏析 陆游81岁时回忆起壮年时从军南郑时的生活,写作此诗,表达其期望北伐的心 情与无法报国的忧愤。诗以秋夜思南郑军中为题,其中的“思”字不仅是联 系“秋夜”同“南郑军中”的纽带,而且是贯穿全诗的灵魂。因而只要抓住这个 “思”字,就不难探得作者的立意。 这首诗一二句用“秋风”暗点“秋夜”,用“五丈原”“亚夫营”暗点“南郑军 中”。句中虽未出现“思”字,但南郑军中生活的真切再现,凭借的却正是作者 “思”得入神时所产生的感觉,诗一开篇即

8、运用两个典故,强烈地显示了作者同 南郑的特殊关系。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曾屯兵于此。 亚夫营即细柳营,在长安西不远处,汉将周亚夫曾驻兵细柳,军令整肃,汉文帝 称之为“真将军”。作者曾到过大散关,并未到过五丈原和细柳,首联两句全是 想象之笔,用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然而南郑的一切毕竟成了过去。“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诗人的 “思”又回到现实: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说明不同的情境:壮年时意气风发,如同 埋剑思破土而出,以获重用;而老年罢官居家,则如闲云飘浮,无所作为。今昔 对比,感慨良深,表达了多少怨愤与不平!埋剑,用雷焕典。西晋时斗、牛二宿 之间常有紫气。雷焕任丰

9、城(今属江西)令,在丰城地下挖得二剑,一曰龙泉, 一曰太阿。闲云,用贯休典。贯休献诗给吴越王钱镠,钱镠要求将诗中“一剑霜 寒十四州”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也难添,诗也难改,我是 “闲云孤鹤”,哪儿的天空不能飞?于是离开了钱镠。 陆游在这里自称“闲云”, 当然含有对朝廷的失望之意。“不计程”补足“闲”字:任其飘浮,无法计程。 此虽两句,然诗情“往复顿挫”,“变境亦多”。 第三联中作者的诗“思”再一次腾跃,由昔日南郑转到“思”今日的朝中之人。 西平,唐将军李晟曾平服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陆游此诗作于开禧 元年(1205年),当时南宋朝廷正积极准备北伐。次年五月,宋帝下诏伐金。 陆游对此事是积极支持的。因而这两句以西平王来期待朝廷北伐的将领, 诗句流 露了急切盼望的心情。 不过,即使朝廷能够收回失地,自己无力参与,也终是憾事。尾联以年老反衬南 郑生活可思不可得,颇露悲凉之意。“眼昏”唯伴“陈编”,这是“匹马戍梁州” 的陆游所不能忍耐的;嵌入“不奈”二字,则更见诗人壮心难耐之状。末句以“灯” 暗点“夜”,以“残”“挑尽” “不肯明”多方渲染,点明“思”得久、“思” 得切。 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用典”,全诗八句,用了五个典故。“用典” 作为扩大诗的内容、增强诗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