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_第1页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_第2页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_第3页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_第4页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学案目标】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 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高率体悟舉究高考真題 朝确考倩考向1. (2011江苏)陈公弼传(原文见优化探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 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 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 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

2、,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 .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 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2. (2010 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优化探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 又一再提及此事。B. 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 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 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 她关注百姓疾苦。D .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

3、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 都能讲得头头是道。3. (20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 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 .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 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 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 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 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4. (2008江苏卷)(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A 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 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 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 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 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 .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 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考点探讨】分析概括题在

5、江苏卷中极重要,关涉到对文意的准确把握,所以,它属于必考题,也是影响文言文得分的关键题。该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题型为单选题,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四个选项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文意正确率达75%,在错误的选项里,命题人把错误点设置得较为隐蔽,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考生做题格外认真、仔细。 江苏卷错误项设置干扰方式主要有:张冠李戴,时地错误等。该题是读懂文意的有力拐杖,可以借题解文,应好好利用。知帜整舍自主落实基础整音考点知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是阅读文言文的 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

6、最关键的两点。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1 .抓记叙的要素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 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2. 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 路的具体展开。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

7、事错位, 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3借题解文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 干扰。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 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 片面遗漏、 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

8、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 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重 点突破谍堂合祚探究 突破重点难点如何识破命题常用干扰方式从而准确判断方法例析1. (2012 四川卷,10)D项: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原文:(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 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判断:因果不当。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

9、,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强加因果,或者故意曲解原文中的关键词, 也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 做题者见句中有“以 致”“因此”等词语,要格外小心,看看因果关系是否得当。2. (2010 江西卷,12)B项: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 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 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了太子的重用。原文: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 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 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判断:将原文与选项比对, 发现原选项在分析时多加了“赞赏” 一词,这个词语貌似正

10、确,实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实则于文无据的词句干扰,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做题应识破。3. (2012 课标卷,6)A项: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原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 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判断:关键细节有误。 原文说,秦桧当权, 秦桧的亲信私下里向萧燧说情。 选项改为“秦 桧当权, 与其亲党”, 多了个“与”字, 使原文

11、中的一个人“亲信”变成两个人“秦桧和亲 信”,从而改变了原文意思。命题者往往曲解最关键的词或细节, 也是常见的干扰方式之一。 做题者应格外细心, 仔 细推敲、比对每个词语。4. (2010 东卷,12)C 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 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原文: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 甫感泣, 叩首殿墀下, 呼曰: “臣不才, 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判断: 比对选项与原文, 发现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

12、, 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 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搞错了。时序颠倒,做题者要留心这种干扰方式。5. (2012 广东卷,8)C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原文: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 外纷议挠之。澍 (指传主陶澍 )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判断: 选项错误, 张冠李戴, “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张冠李戴的命题陷阱,考生也要特别留意。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孟德传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 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

13、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 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 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 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

14、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 ,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 余既闻而异之, 以为虎畏不惧己者, 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 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 觝 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

15、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 ,有删改 )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德是个在军营中退休的士兵,由于喜欢山林生活,进入深山数年,后来遇到皇帝 巡行,被称为有道之人。B. 苏轼在接到苏

16、辙寄来的文章后,写了书孟德传后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 他不盲目听从的性格。C. 世上的君子正因为顾虑太多,才会有患得患失的现象发生,这是苏辙的观点。D 从文中看,苏轼的观点是从旁听的故事中得来的,也不能作为事实论据来处理,其 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德来到商州不是有意的,他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抓的。B 后来孟德在商州被抓,由于宋孝孙和张安道的帮助,才得以除军籍为平民。C孟德是以自首的身份出现在商州的,这是他免罪的主要原因。D 嘉祐年间,孟德戍守商州,从此逃入华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17、 苏轼认为老虎畏惧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B 孟德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能看到。C孟德认为他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被抓住是死,也许会饿死,也许会被野兽吃掉。D 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世上很少能有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德小时候就喜爱山林生活,秦中又有很多名山,因此他成了逃兵,入山林多年。B 孟德进入山林后过了两年,就不自觉地来到了商州,又来到了秦州,被巡逻的士兵抓住。C孟德发现,大多数猛兽都能识别人气。但他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们吓住。D 苏轼推测老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吓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也

18、就无从施 展了。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深山中,孟德有时一天病十次痊愈十次,呕吐、腹泻、腹胀、胸闷等,全都出现 了。B 孟德在作者写文章时,仍来往于各山中,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本事。C. 商州知州张安道认为孟德不是个坏人,而是个有道之人,才把他安置在了秦州。D. 苏轼关于两小儿不怕老虎的故事是在不久前他在云安听说的,这个地方有很多老虎。听课记录:审题答题规范1. 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 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 (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 当然也

19、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第二课时高效训练反情反思总结提升一、高考题组比对选项与原文,判断分析概括正误(“对”的打“V” , “错”的打“X” )1. (2010课标全国卷,6)原文:(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 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

20、,云 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贼怒,碎其首,缚诸檣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B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 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2. (2010天津卷,11)原文:其母及女(指叶限的后母、妹妹)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 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C项: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2012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

21、年,始就乡试,明年 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 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 ,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 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 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 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

22、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 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 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 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 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 ,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 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

23、不时记录,久益散灭, 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 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 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4.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劾城固

24、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 B. C. D.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 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 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 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 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 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译

25、文: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译文:(2013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 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

26、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27、。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廩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廩而已 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

28、,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B.C.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 到传播。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 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 的讥讽。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 露实情,结果被杀。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译文:(2)丰子韬以选尚公

29、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译文:(3) 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译文:二、模拟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题。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

30、, 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会肃宗欲制定礼乐, 褒知帝旨欲有兴作, 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 莫不制礼作 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 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 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 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褒在射声,营

31、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 ”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 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r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 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节选自后汉书)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其念至,忘所之适.适:往,到B 陈留

32、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 疾:嫉妒C.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 图:谋划D .具陈礼乐之本 具:详细12.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褒“以礼理人,以德化俗”的一组是()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 为致医药,经理粥,多蒙济活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A . B . C. D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褒的父亲著有庆氏礼,又作章句辩难,从此有了庆氏之学,但却是曹褒使之 流传于世。B. 曹褒认为制定礼乐是用来解救世人,招来吉祥,替百姓从上天那里获得

33、福祉的途径。C. 在对待盗贼的问题上,曹褒认为杀掉他们是违背上天、顺从上级的意思,于是就没 有处罚他们。D .曹褒前往担任河内太守时,天大旱,粮价猛涨。曹褒采取一些措施,老天也多次降 下及时雨。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译文: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 译文:(3)为致医药,经理粥,多蒙济活。 译文:自我反慝分析概括高考体悟1. C 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2. C C项“西兵进攻江淮地区”“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是 指“西夏

34、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 ”;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 盗、旱、蝗的艰难中, 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3. C C项中“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错。4. C 先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后与刘尚的队伍会合。重点突破演练体悟1. B B项“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错误,是“让他作为自告者”。2. A A项“在军营中退休” “后来遇到皇帝巡行”都属无中生有。3. D D项“嘉祐年间”孟德戍守的是秦州,“后至商州”文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属 弄错时态。4. C 文中说的“吾禁军也”,不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而是“侍卫宫中及扈从的 军队”。C项对“禁军”的解释属望文生义,即 “曲解文意”。5.

35、 B B项孟德在山林中过了两年,不确切。文中说“后至商州”,不能推定来到商州的确切时间。另外,他是在商州被抓后自首,又来到秦州的。属颠倒顺序。6. C C项宋孝孙是商州知州,张安道是秦州知州。属张冠李戴。【参考译文】孟德传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一名逃兵。年轻时喜好山林。当兵后,自己的志愿不能实现。宋 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秦这一带名山很多,孟德就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到:“我是一名禁军,现在逃到这里,被捉住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上虎狼毒蛇也是死。这三种死法,我都不再担忧了。”就只管往山的深处去。吃他带的饼,吃完了以后,就采集草根树果来吃。

36、一天多次生病又多次挺过来, 呕吐腹泻、腹胀胸闷,全都出现了。几个月后适应这种情况了,就如同吃五谷一样。因此进 山两年而没挨饿。然而在山中多次遇到猛兽,也都没死。孟德说:“凡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被吓住。 过一会儿,猛兽奋力跳跃,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 迟疑不决, 最后就低垂耷拉下耳朵离开了。再遇其他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却不知道是商州,被哨兵抓住了,孟德自料要被处死了。商州 知州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像是坏人, 像是有德行的人。”孟德就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 末。(宋孝孙)就让他作

37、为自首的人, 把他安置到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 孟德托言有病, 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技能。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 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 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 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 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 自己虽不觉得,但外物却感觉得到。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 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子由记叙了孟德的事迹寄给我,我看了后感到很惊异, 认为老虎畏惧不怕它的人,这

38、个 道理似乎很可信。 可是世界上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 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最终也 无法验试它。 然而以前我曾听说云安一带有很多老虎, 有一个妇人在白天将两个小孩子放在 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下来, 两个小孩子在沙滩上戏耍如常。 老虎端详 了很久,后来就用脑袋碰小孩子,希望小孩子能害怕,可是小孩子天真无知,竟然不觉得怪 异,老虎也最终离开了。 (由此 )推测虎 (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 但(对于 )不害怕它的人, 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巩固提升1. x解析 元帅朱文逊战死是在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之前。2. x解析 洞人出于可怜与同情 (哀之 )才埋葬她们,非出于追悔

39、。3. 【解析】选 B “益”联系上下文看应该是“增加”之义。4. 【解析】选D。第句是讲苏涣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 ,第句讲苏涣虽然在 王蒙正手下任职 , 但鄙视他的为人 , 第句是说苏涣虽然为政比较宽松 , 但执行法令一定适当 第句讲苏涣对待鲜于侁很优厚 , 第句讲苏涣依法不奉诏 , 不循私情 , 第句讲苏涣弹劾城 固县令胡乱杀人。分析可知三句表现苏涣为官公正。5. 【解析】选 C。联系上下文看,苏涣认为张宗不适合做书手,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的儿子。6. 【解析】首先补出本句的主语 ,其次重点落实“知” “屈意” “礼” “委”几个词,它 们分别是 “了解、懂得” “降低身份” “以

40、礼相待” “托付” 的意思。 本句抓住两个虚词 “以”“于”,它们分别是“凭着”和“比”的意思。本句中的“尔曹”意为“你们、你们这些 人” , 在杜甫的名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中出现过 ,“不逮” 意为“比不上” , “姑”意为“姑且” , “师”意为“效法、学习” , “寡”意为“少” , “过”这里是用作动 词“犯错”。这里比较难的是对“不逮”和“过”的准确理解。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 , 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 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 , 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译文】公名涣 , 开始字公群

41、 , 晚年字文父。年少时聪慧 , 和他交游的人 , 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 天圣元年 , 开始参加乡试 , 第二年考中进士 , 担任凤翔宝鸡主簿。不久 , 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 , 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 , 依仗权势 骄纵蛮横。 (王蒙正 )了解苏涣的贤能 , 降低身份以礼相待 , 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苏涣虽然 因为职位侍奉他 ,但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 ,又给权要大官写信 ,说他可 以担当大任。苏涣告诉郡邸的官员 ,压下他的奏折并且藏起他的书信。不久 ,王蒙正失势 ,士 人因为这件事称赞他。因为太夫人去世离职。 起用为开封士曹。 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 ,

42、 县里害怕罪责 , 报告说因 病而死。 开封府派官吏查办 ,派了多人也没能查明真相。 等到苏涣去后 ,便洗雪了冤情。 西夏 人侵犯边境 ,府里抵押百姓的马来增加骑兵 ,府尹把这件事委托给苏涣 ,马全部得到而百姓不 被侵扰。 改任阆州通判。 苏涣虽然执政极为宽松 , 但执法一定适当 , 官吏百姓既害怕又感到安 心。阆州人鲜于侁 , 小时好学且行为纯正踏实 , 苏涣礼待他很优厚 , 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 , 鲜于侁因此得以出来做官。 他开始担任官吏 , 苏涣又以守法官吏期望他 , 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 号称为名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 乡书手(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 )张宗长期作奸犯科 ,害怕他,称病满

43、一百天离开了,而推荐他的儿子代替。 苏涣说:“书手按照法律用三等人,你的等次是第二,不可 以。”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到州府诉讼。州府发文书到县里 ,苏涣杖打了他。不久中贵人到了 府,传皇上的圣旨,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依据法律不遵循诏令。又一个中贵人到了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匹夫能像这样扰乱法律 ,府也 不可以做了,你为什么不以县里不肯的缘故来争论这件事?”李绚对苏涣的话感到惭愧 ,第二天入朝说这件事。皇上说好,命内侍省推查这件事。原来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 ,不再穷究, 杖责假传命令的人,放逐他们,全府都震慑。包拯见到了苏涣,叹息说:“你作为一个县令

44、能够 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 ”提拔他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涣到了超过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 人胡乱杀人,一道都震慑畏惧,于是以后相安无事。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 ,交给我说:“先父已经死了,只有我 仅存于世,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更加散佚湮灭,那么我不孝就大了。”我自幼侍奉伯父, 听他说:“我年幼时读书,长大后写文章,每天都有所长进,没有长进就不停止学习。出游于 途中,行动符合规矩。进入住处,没有懈怠的仪容。所以在这时 ,没有听说过有过错的行为。 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后辈做事一天天懈怠 ,所以记录下所听到的来告诫。7. 【答案】C【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 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 应释为“制度、规定”。8. 【答案】D【解析】第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9. 【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 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10. 【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