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_第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_第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_第3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班级姓名座号分数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一、评价类探究题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 设问方式:(1) 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 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答题思路:1审清题干,准确判断意识。辨清是分析传主的观点还是评价传主观点,这需要正确 解读文本,传记作品中有传主的个性观点,又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统一的, 有时可能是相异的, 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 所以需要在阅读时辨清。 传主 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 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 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 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传主主要观点的必由之 路。2

2、结合文本,独立思考意识。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需要结合文本 分析,有时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意识。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评价,不可以纯粹从 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 对传主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 强调个性化评价必须以尊重人类的 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 其次, 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题目 (包括下一条 ) 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 已经含有较为浓厚 的探究性成分。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意识。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 与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比如矛盾对立

3、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 等等。另外,可以把传主的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同时, 也要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从而对传主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答题模板:总 (评价观点 )分(结合分析 )。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吴良镛:筑梦人生 1922 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1937 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武汉、重庆求学; 1940 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 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 促使青年吴良

4、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 “ 谋 万人居 ” 的理想。 1950 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西方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 教书育人, 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建筑史是 “石头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 “土木的历史 ”,因此, 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 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 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

5、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 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 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 吴良镛提出了 “有机更新 ” 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 ”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 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 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 反复修改施工方案, 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 或奔波于尘土飞

6、扬的工地。 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 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 在这样 一座“类四合院 ”里,邻里进出打招呼, 有了困难互相帮, 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 境得以延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吴良镛一生不 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 言传身教, 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 “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 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 但不管怎样改变, 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 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 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广义建筑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

7、、 建筑与园林为核心, 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 “聚落 ”的概念。在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 宣读了由他起草的 北京宪章 并获得通过。 这标志着 “广义建筑学 ”与 “人居环境 ”学说 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2008 年, 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 一

8、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 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说起中国建筑, 大家都会说起吴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 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良镛。 ” 中国两院院士、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请结合全文和(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在吴良镛看来, 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 三、课后

9、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11 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 年 5月 31 日凌晨, 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 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 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 红楼梦 的文章, 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 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 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 果然在敦敏诗 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 日天津

10、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 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 ,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 “欣幸无已” 。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 汝昌激动的是, 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 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正因为 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 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 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

11、适、顾颉刚、 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 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 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 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 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 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 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 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 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

12、 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 于周总理的特殊关照, 1970 年 9 月重返北京。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 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 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但也招致不少异议。 如他提出林黛玉系 “沉湖而死” ;“金玉奇缘” 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 而是指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1982 年,周汝昌发表了 什么是红学 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范围,他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 楼梦

13、的学问, 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 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 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 、水 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 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除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 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 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 ,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 “红学泰斗” ,也被批作“闭门造车” ,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

14、学之路, 因偶然而生, 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 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 赞誉, 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 ,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 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 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 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 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 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哪知春夜尚寒侵。重上高山悦旧琴。不把有书换万金。恨无才子效徽忱。周汝昌诗一首(5 分 )红楼梦新证 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 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 “红 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 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