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组成与结构神经系统组成与结构 组成组成: :脑、脊髓(脑、脊髓(CNS),CNS),脑、脊脑、脊N N和内脏神经和内脏神经 (PCS)PCS)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3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脑 脊髓脊髓 方向方向/ /功能功能 来源来源 脊脊N N 脑脑N N 分布分布 躯体躯体N N 内脏内脏N N 传入传入N/N/感觉感觉N N 传出传出N/N/运动运动N N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胶质 4 三、常用术语三、常用术语 灰质灰质 皮质皮质 神经核神经核 神经
2、节神经节 白质白质 髓质髓质 纤维束纤维束 神经神经 5 白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神经纤维集聚而成。 大、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 6 神经核:脑、脊髓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 元胞体和树突集聚成的灰质团块。 神经节: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灰质团块。 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 7 神经纤维:神经元突起神经元突起( (主要为轴突主要为轴突) ) + + 髓鞘髓鞘 + + 神经膜神经膜 神经纤维束:脑、脊髓内,行程和功能基:脑、脊髓内,行程和功能基 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 神经:周围神经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周围神经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8
3、 脊髓脊髓(spinal cord)(spinal cord) 位置和外形:位置和外形: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 状 上:与上:与延髓相连。相连。 下:延伸至椎管内。下:延伸至椎管内。 一、中枢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包括脑和和脊髓 9 枕骨大孔枕骨大孔 位置和外形位置和外形 L1L1下缘下缘( (成人成人) ) L3L3下缘下缘( (新生儿新生儿) ) 节段:节段: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功能脊髓的功能: : 10 11 痛觉痛觉 触觉触觉 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肌梭肌梭 12 13 14 15 (一)灰质(一)灰质 非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16 (二)
4、白质(二)白质 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17 (二)白质(二)白质 下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 18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皮质下感觉中枢皮质下感觉中枢 下丘脑下丘脑皮质下自主神经的高皮质下自主神经的高 级中枢,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级中枢,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 19 外形:小脑蚓外形:小脑蚓 、小脑半球、小脑半球 位置:延髓与脑桥背面位置:延髓与脑桥背面 分叶分叶 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 (古小脑古小脑) ) 前叶前叶( (旧小脑旧小脑) ) 后叶后叶( (新小脑新小脑) )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 20
5、 主要沟裂:主要沟裂: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分叶:分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重要脑回:重要脑回: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外形、分叶外形、分叶 21 侧脑室侧脑室 四、端脑四、端脑 基底核基底核 联系纤维联系纤维 内囊内囊 胼胝体胼胝体 壳壳 苍白球苍白球 尾状核尾状核 22 共共1212对,与脑相连对,与脑相连; 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迷走神经分布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迷走神经分布 于胸腹腔脏器;于胸腹腔脏器; 性质依纤维成分可分为感觉性、运性质依纤维成分可分为感觉性、运 动性和混合性三种。动性和混合性三种。 23 蛛网
6、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 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内含脑脊液。内含脑脊液。 功能:保护、支持脑和脊髓功能:保护、支持脑和脊髓 24 脑脊液是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是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的液体, 充满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充满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 功能:缓冲保护功能:缓冲保护 营养及运走代谢产物营养及运走代谢产物 维持颅内压维持颅内压 25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基膜 星形胶质突起形成的血星形胶质突起形成的血 管鞘管鞘 (1 1)结构)结构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 软脑膜软脑膜+ +脉络膜脉络膜+ +
7、脑毛细血管脑毛细血管+ +星状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 . 26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27 28 29 30 31 32 总结:总结: 33 感受器感受器 环境刺激环境刺激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传入传入N N元元 中中 枢枢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 传出传出N N元元 效应器效应器 躯体内脏效应运动躯体内脏效应运动 感感 觉觉 34 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精细触觉感受器精细触觉感受器 楔束楔束 薄束薄束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 脊髓脊髓 后索后索 周围突周围突 脊脊N N节节 中枢突中枢突 薄束核、楔束核
8、薄束核、楔束核 交叉交叉至对侧上行至对侧上行 丘脑腹后核丘脑腹后核 皮质下感觉中枢皮质下感觉中枢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躯干、大脑皮质躯干、 四肢感觉中枢四肢感觉中枢 传导传导 深感觉:深感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 不同状态时产生的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不同状态时产生的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精细触觉: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物体的纹理粗细辨别两点距离、物体的纹理粗细 35 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皮肤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脊髓灰质脊髓灰质 后角细胞后角细胞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觉痛、温觉) )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触、压觉触、
9、压觉) ) 脊髓脊髓 周围突周围突 脊脊N N节节 中枢突中枢突 (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 ) 交叉交叉至对侧上行至对侧上行 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 丘脑腹后核丘脑腹后核 皮质下感觉中枢皮质下感觉中枢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躯干、大脑皮质躯干、 四肢感觉中枢四肢感觉中枢 传导皮肤和粘膜的传导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觉和粗触觉、压觉等。痛觉、温觉和粗触觉、压觉等。 36 头面部皮肤头面部皮肤 口鼻腔粘膜口鼻腔粘膜 相关感受器相关感受器 周围突周围突中枢突中枢突 三叉三叉N N节节 三叉丘系三叉丘系 三叉三叉N N脑桥核(触压觉)脑桥核(触压觉) 三叉三叉N N脊束核(痛温觉)脊束核(痛温觉
10、) 大脑皮质头面大脑皮质头面 部感觉中枢部感觉中枢 丘脑腹后核丘脑腹后核 皮质下感觉中枢皮质下感觉中枢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 交叉交叉至对侧上行至对侧上行 37 中脑中脑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38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包括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包括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 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
11、、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 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 束止于脑束止于脑N N运动核和脊运动核和脊 髓前角细胞。髓前角细胞。 在人类主要是协调锥体在人类主要是协调锥体 系运动功能,调节肌张系运动功能,调节肌张 力、协调肌群运动、维力、协调肌群运动、维 持体态姿势。持体态姿势。 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 外系维持习惯性运动。外系维持习惯性运动。 39 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及间质神经胶质细胞及间质 总结总结 40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 41
12、 42 垂体垂体 甲状腺甲状腺 松果体松果体 胰岛胰岛 胸腺胸腺 睾丸睾丸 卵巢卵巢 下丘脑下丘脑 肾上腺肾上腺 43 位置:颈前部,紧贴喉与气管上部位置:颈前部,紧贴喉与气管上部 形态:左右侧叶形态:左右侧叶+ +峡部;甲状腺峡位于峡部;甲状腺峡位于 2 24 4气管软骨环前方,半数人气管软骨环前方,半数人 有锥状叶伸向上方有锥状叶伸向上方 功能:分泌甲状腺素功能:分泌甲状腺素 位置:甲状腺侧叶后面。位置:甲状腺侧叶后面。 上一对:上、中上一对:上、中1/31/3交界处交界处 下一对:下端近甲状腺下动脉处下一对:下端近甲状腺下动脉处 形态:大小如黄豆,扁椭圆形形态:大小如黄豆,扁椭圆形 功能
13、:分泌甲状旁腺素功能:分泌甲状旁腺素 位置:肾的上内方位置:肾的上内方 形态:左侧近似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形态:左侧近似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 功能:髓质功能: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皮质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性激素 44 位置:蝶鞍垂体窝内,上端借漏斗连下丘脑位置:蝶鞍垂体窝内,上端借漏斗连下丘脑 形态:横椭圆形,灰红色形态:横椭圆形,灰红色 分部:腺垂体、神经垂体分部:腺垂体、神经垂体 功能: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功能: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 位置:上丘脑的缰连合后上方位置:上丘脑的缰连合后上方 形态:椭圆形,灰红色形态:椭圆形,灰红色 功能:分泌褪黑素、吲哚胺和肽等功能:分泌褪黑素、吲哚胺和肽等 位置:胸骨柄后方,上纵隔前部位置:胸骨柄后方,上纵隔前部 形态:左、右叶,不对称形态: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绿化工程实施方案
- 空压机生产调度与资源配置方案
- 城市更新项目风险管理方案
- 清远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无人机培训公司外部融资管理方案
- 钢结构焊缝探伤检测实施方案
-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 2026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考试题库300道及参考答案【综合题】
- 2026年注册安全工程师题库300道及答案(各地真题)
- 健康营养食谱
- 统计信息安全培训讲义课件
- 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试题
-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估验收标准指南
- 星间激光通信技术-第2篇-洞察及研究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
- 血透患者内瘘感染护理查房
- 《国际结算(双语)》试卷B及参考答案
- 海底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 多通道声学阵列-洞察及研究
- GB/T 21931.2-2025镍铁硫含量的测定感应炉燃烧红外线吸收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