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很有用 ) 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 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 声。【注】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 “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 _、 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答案】 (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

2、 【分析】( 1)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 “今几宿 ”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 ”“江水 ”“舟 ”“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

3、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 “舟行所见 ”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故答案为: 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

4、题。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 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 飞挽:是 “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 ”字,李诗中的“天狼 ”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答案】 (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

5、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解析】 【分析】( 1)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 ”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 ”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 ”中,诗人没有明说“秋 ”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 ”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 ”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

6、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故答案为: 敌人(侵略者); 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

7、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 ”,以叙事开篇

8、,渐而过渡到抒情。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 ”“拔剑四顾 ”,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C( 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解析】 【分析】( 1) C 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 “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日边 ”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

9、情感。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故答案为: C; 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点评】 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 ”指多年前在黄

10、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B. “晴川 ”“汉阳 ”“鹦鹉洲 ”都是地名。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 ( 1) C( 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 A 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B 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不是地名。D 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尾

11、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故答案为: C;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5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

12、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注】 珪:一种玉器。(1)诗歌题为 “早发 ”,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 ”字的。(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答案】 ( 1)首联用 “早雾 ”直接点题,第二联用 “鸡未唱,马频嘶 ”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 “树色遥,泉声暗 ”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 “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

13、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解析】 【分析】( 1)首联用 “早雾 ”直接点题,颔联用 “鸡未唱 ”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 ”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 “三十里 ”后, “城月尚如珪 ”,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将 “月亮 ”比作 “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独吟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首联用 “早雾 ”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

14、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 “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示例 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点评】 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是如何体现 “早”字的。 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 ”。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

15、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狐独寂寞之感。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 “胜 ”的意思是 _;作者用 “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 照应开头 “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 【分析】( 1)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根据句意,可知“胜 ”,超过。结合句意分析,可知

16、作者用“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 。(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 ”,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 ”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 “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 ”,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 ”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篇末,以“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从结构方面分析, 照应开头 “江南

17、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故答案为: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照应开头 “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

18、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 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

19、质,如“手推车 ”“鱼化石 ”“礁石 ”等。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 “太阳与火把 ”的歌手。【答案】 ( 1)艾青诗选( 2) C( 3 )这首诗借 “煤 ”的意象,歌颂 “煤 ”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 ”的歌手。【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0、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 ”、 “土地 ”但 “手推车 ”“鱼化石 ”“礁石 ”等出现的并不多。C 表述正确。 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3)艾青的诗集火把 (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 ”的意象,歌颂“煤 ”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 “太阳与火把 ”的歌手。故答

21、案为: 艾青诗选; C; 这首诗借 “煤 ”的意象,歌颂 “煤 ”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 ”的歌手。【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

22、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8阅读诗歌,完成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23、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 1) C(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 C错误,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

24、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故答案为:( 1)C;( 2)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9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A. 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

25、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感情充沛。B. 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 ”写 “离愁 ”之大, “白日斜 ”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C. “浩荡离愁 ”的黯然神伤与 “吟鞭东指 ”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D. 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 ”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E. 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 “落红 ”“春泥 ”“护花 ”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答案】B,D【解析】 【分析】 B 项有误,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D 项有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

26、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比喻自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故答案为: B、 D【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10 古诗文阅读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释】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

27、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

28、诗歌内容加以分析。【答案】 ( 1) C( 2)(写出两点就满分) 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解析】 【分析】( 1) 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

29、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 “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故答案为: C; (写出两点就满分) 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

30、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

31、,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 “/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故 人 名 为 谏 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 ( 1)故 / 人/ 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

32、能之一切鱼、鳖之毒。【解析】 【分析】( 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 人/ 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 ”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故答案为: 故 / 人/ 名为谏果。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点评】

33、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 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

34、: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 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 “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 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 “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 擢第:科 考 得中。 (

35、 dng):乳汁, 里指 汁。 爨( cun): 火做 。(1)解 文中划 的意思。 基 _ 会虎 暴 _(2)下列划 在句子中的意 和用法,相同的 是()A. 数日 流,能食乃止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桃花源 )B. 无乃 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 者余故道 学之 以告之(送 阳 生序)D. 陶然 琴以自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 代 翻 下列句子。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 ? 若知礼之 ,而不知情之至。(4)我 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 秀品 ?【答案】 ( 1)搭建 舍;适逢,正赶上(2) B( 3) 哥哥有儿子,能 祭祀祖先,我 什么

36、要娶妻呢?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 ,却不知道我悲 到了极点。(4) 尊老 幼; 信 ; 廉 民。【解析】 【分析】(1) 根据 文言 的 累及句意理解 意思“ ”,名 用如 ,建 舍;:会:古今异 ,适逢,正赶上。( 2) A 副 ,才, / 副 ,竟,竟然;B 都是 气助 ,表疑 ;C 助 ,定 后置 志助 ,的; D; ,表目的,用来/ 介 ,用。/( 3)翻 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 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 翻 准确,最后再根据 代 的 范翻 。 得祀:得到祭祀;何 :做什么。 是一个反 句,翻 要注意 气。故 句 可以翻 :哥哥有儿子,能 祭祀祖先,我 什么要娶妻呢? 若:你; : 分,指失礼

37、;至:极点。故 句 可以翻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 ,却不知道我悲 到了极点。( 4) 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 士,不忍去左右,自 母入京师 ”“德秀自乳之,数日 流,能食乃止”可 其尊老 幼;从 “ 之矣,不可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 人 ”可以看出其 信 ;从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 者 ”可 其廉 民。故答案 : 搭建 舍; 适逢,正赶上。 B; 哥哥有儿子,能 祭祀祖先,我 什么要娶妻呢?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 ,却不知道我悲 到了极点。 尊老 幼; 信 ; 廉 民。【点 】 此 考 文言 的理解能力。文言 的考 以 居多。考 的 ,一般 通假字、多 、古今异 、 性活用

38、 等。学 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 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39、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附参考译文】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

40、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 “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

41、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1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

42、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_)( 2)用 “/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3)翻译句子。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 ( 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2)公退之暇 / 被鹤氅 / 戴华阳巾( 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4)

43、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解析】 【分析】(1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 ”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 ”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 / 被鹤氅(披着鹤氅) / 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远,远眺。吞,望见。具,详细的。状,描述。(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

44、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 ”等句子,看出,范仲淹借赞扬先辈在表明自己的胸怀和抱负,忧国忧民的抱负。【乙】结合“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可知本文详细描写了小竹楼里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情趣,从“亦谪居之胜概也”看出作者在谪居中有一种自在闲适的心态,表现了王禹偶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故答案为: 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公退之暇 / 被鹤氅 / 戴华阳巾; 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

45、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

46、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附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

47、便宜而且又省工。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在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14 文言文阅读刘氏善举刘氏者,某

48、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 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 殆尽 :几乎全部烧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 _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 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 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

49、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解析】 【分析】( 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给予。 “悟 ”: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 “方悟 ”,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故答案为:

50、 介词,在;明白,醒悟;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有一个 )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 有 )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