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蓬草 ”,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的 “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案】 ( 1)诗人用 “征蓬 ”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 “直 ”和 “圆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 ”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

2、温暖。【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汉塞 ”,像振翮北飞的 “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 “大漠 “的 “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3、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 “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 ”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 ”字,一个 “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理解答题即可。故答案为: 诗人用 “征蓬 ”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直 ”和 “圆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

4、者深切的感受。“直 ”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 ”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闻

5、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进行简要赏析。【答案】 ( 1)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解析】 【分析】(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出了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 ”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 ”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

6、的气氛。(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把“明月 ”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点评】【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

7、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 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展开联想想象; 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 “诗眼 ”,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

8、、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表达效果。3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A”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时也不妨熟歇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

9、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与此孰胜( _)A.通 “熟” B.谁,哪一个C.成熟 思欲就林止息(_)A.完成B.即使C.靠近 若人悟此( _)A.好像B.如果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 A、 B 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5)乙文中 “熟歇 ”意为 “充分休息 ”,它是

10、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 “熟歇 ”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 ( 1) B; C; 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 A 处,示例 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示例 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 B 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

11、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 “熟歇 ”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 1: A:“白须 ”和 “酒红 ”相对(写 “对比 ”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 “白须萧散满霜风 ”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示例 2: B: “误喜 ”写出了 “小儿 ”把老父亲 “酒红 ”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 “朱颜 ”的欣喜;诗人自己 “一笑 ”点破 “小儿误喜 ”,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

12、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 ”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 ”皆取自 “峨眉雪水 ”,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 【分析】(1 )本题 中的 “孰 ”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 ”,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 “成熟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13、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 ”和 “靠近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 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 ”,又可翻译成 “如果 ”和“你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本题翻译为 “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其中注意 “半 ”翻译成 “大部分 ”; “皆 ”翻译成 “都 ”; “何必 ”翻译成 “为什么一定要 ”。( 3)文中A 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 ”中的 “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 ”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 处是结

14、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 A 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 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乙文中的 “熟歇 ”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中可知他称自己是 “闲者 ”,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 “熟歇 ” 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故答案为: B; C; D; 长江水很大

15、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A 处,示例 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示例 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 B 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 “熟歇 ”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示例 1: A: “白须 ”和 “酒红

16、”相对(写 “对比 ”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示例2: B: “误喜 ”写出了 “小儿 ”把老父亲 “酒红 ”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 ”的欣喜;诗人自己 “一笑 ”点破 “小儿误喜 ”,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乌台诗案 ”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

17、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 “ 食沐浴 ”皆取自 “峨眉雪水 ”,竟无 之心! 种感受就是 坡被 他 、不 困境所 的 “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 月的主人,更是一种 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 坡的人生 “熟歇 ”。【点 】 本 考 文言 理解的能力 .文言 的解 要放在具体的 句中 更事半功倍。另外,在 累的基 上 累一些推断 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 境推断法, 构推断法等。另外 要注意通假字、一 多 、 活用、古今异 等。 本 考 的是文言文句子翻 的能力。我 在翻 句子的 程中,只要字字 ,不 关 字, 句通 就可以拿 分了。翻 句子 ,要

18、注意重点 一定要翻 到位,切忌漏翻关 。 本 考 正确使用 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 点符号,必 熟 掌握常用的 点符号及其用法。答 ,要 合 句内容 合适的 点符号。 本 考 概括 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 要逐句体会字里行 含的作者的感情,特 要关注 歌中抒情的 句,然后再用 、恰当的 言 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 : 首 通 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 (表达或 了) 的感情。 本 考 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 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 ,然后在此基 上逐句逐 分析 歌内容,通 体会 歌内容体会 人的心境。【参考 文】

19、【甲】: 皋亭下不 就是 江, 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 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 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 在用便可以 是主人。听 范子丰新 了园子,不知和我 里比怎么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 不能 税吧。【乙】:我曾 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 亭附近散步,感 脚力不堪疲乏,想到 林里休息。却看 松 亭的屋檐 在 林的 ,心里想什么 候才能走到啊?后来 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 “ 里 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 悟,就好比上 的 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 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 上, 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 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

20、法, ,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丙】:我 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 光;白 稀疏,面 着冷漠的秋 。小儿搞 了, 我 色 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 是喝了点酒, 才有些 4 下面 首 ,完成小 。使至塞上王 欲 ,属国 居延。征蓬出 塞, 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河落日 。 关逢候 ,都 在燕然。( 1) 首 的 “大漠孤烟直, 河落日 ”意境 美, 用生 的 言加以描 。(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析 “征蓬出 塞, 雁入胡天 ” 句 。【答案】 (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

21、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解析】 【分析】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

22、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 “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汉塞 ”,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故答案为: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23、。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宋)苏轼丙

24、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 _和 _,词中划线的 “此事 ”指的是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 “转 ”“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 ”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中,苏

25、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 (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 C【解析】 【分析】(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 “丙辰中秋 ”交代时间, “兼怀子由 ”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 “此事 ”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ABD 赏

26、析正确。 C 错在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故答案为: 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

27、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中的 “长精神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 1)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 )诗人用 “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解析】 【分析】( 1)

28、 “闻笛赋 ”,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 ”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 ”,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 ”(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所以运用的是: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被贬23 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在诗中诗人用“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

29、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长精神 ”,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故答案为: 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人用 “沉舟 ”和 “病树 ”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

30、释。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

31、 ( 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 【分析】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

32、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故答案为: 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3、。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 “_”和 “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 (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

34、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解析】 【分析】(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 6 个字 ”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 ”和 “雨打萍 ”。(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 1275 年起兵抗元,到 1278 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 277 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

35、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故答案为: 风飘絮;雨打萍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6、。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37、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 ”里的 “此事 ”指 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答案】 (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B【解析】 【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方法是根据文

38、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此事古难全 ”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 ”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B错在 “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故选 B。故答案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10 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为了

39、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 _,作者是 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 3) “祈愿 ”在句中的意思是 _; “先驱 ”在句中的意思是 _。(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 ”的任务是 _; “我 ”的任务是 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两节诗的意

40、境,填空:“露水 ”“最后一颗星 ”形象地表明了 “我 ”到来的 _, “东方 ”“海上 ”则具体说明了 “我 ”到来的 _, “汹涌着波涛 ”则说明了 “我 ”历经 _而来的情状。【答案】 (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解析】 【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酌痛 ”应改为 “灼痛 ”。( 3)结合诗

41、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祈愿 ”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先驱 ”在选文的最后一句:“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诗人 ”的任务在第 节;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 节: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 “我 ”到来的时间和地点。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故答案为: 黎明的通知;艾青 酌痛;灼痛 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2、 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

43、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 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曰 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 士大夫 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注】 效:贡献,呈献, 倍:通 “背 ”,背向,背着。 陈:通 “阵 ”,布阵摆开阵势, 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士

44、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 / 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 / 且焉置士石D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今非昔比( 2)请用三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 ( 1) 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 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

45、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解析】 【分析】( 1) A 项,两个 “毕 ”都解释为:全、都。B 项,第一个 “顾 ”:不过、但是;第二个 “顾 ”:回头看。 C 项,第一个“置 ”:置于;第二个“置 ”:放置。 D 项,第一个“今 ”:这次。第二个“今 ”: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46、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 A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

47、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

48、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1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49、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C. 惟手熟尔深思熟虑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之不理(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公亦以此自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 睨之久而不去已而之细柳军C. 而钱不湿何苦而不平D. 以钱覆其口其业有不精(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 “我亦无他 ”来教训康肃 “你亦无他 ”,举

50、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C. 从康肃的 “射箭 ”到卖油翁的 “酌油 ”,从康肃 “自矜 ”“忿然 ”到 “笑 ”“遣 ”,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答案】 ( 1) C( 2) D( 3) 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解析】 【分析】( 1) A.擅长,善于;B.放下; C.熟练 / 细致谨慎; D.放下。( 2) 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

51、陈康肃射箭;动词,到。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 3) ABC 分析正确。 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故答案为: C; D; D;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