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秦将伐魏。魏王 之,夜 孟 君 ,告之曰 : “秦且攻魏 ,子 寡人 奈何?”孟 君曰 : “有 侯之救 国可存也。”王曰 : “寡人愿子之行也。”又北 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 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 “吾 不熟二年矣 ,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 而望 , 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 也。田文曰 : “臣效便 于王 ,王不用臣之 ,文 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 也。”王曰 : “大 可得 乎 ?”曰 : “秦攻魏 ,而
2、燕不救魏 ,魏王折 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秦必去矣。秦已去魏 ,魏王悉 、魏之兵 ,又西借秦兵 ,以因 之众 ,以四国攻燕 ,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 而望 乎 ?”燕王曰 : “子行矣 ,寡人听子。 ”乃 之起兵八万 二百乘以从田文。( 自 国策,有 改)(注) 孟 君 :即田文 ,此 在魏国 相。 效 :献 ,呈献。(1)下列 句中划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是()A. 魏王 之闻:听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 :愿望C. 燕王尚未 也许 :答 D. 王且何利利:好 (2) 文中画 的 句断句,正确的一 是()A. 乃 之 / 起兵八万 / 二百 / 乘以从田文B. 乃 之起兵八
3、万 / 二百 / 乘以从田文C. 乃 之起兵八万 / 二百乘 / 以从田文D.乃 之起 / 兵八万 / 二百乘 / 以从田文(3)下列 文本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 是()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 夜召 孟 君 策。B. 孟 君 ,如果有其他 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C. 起初 ,燕王以 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 由婉拒救助魏国。D. 孟 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 上就会 攻燕国。(4)把文言文中画横 的句子翻 成 代 。 今魏王出国 而望 , 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魏王折 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 ( 1) B( 2) C( 3) D( 4) ( 1 ) 在
4、魏王出城 盼望燕 ,其它 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 ? 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 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 秦国,秦 一定会离开。【解析】 【分析】( 1)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翻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 ”, “愿 ”意思是“希望 ”。故 B。( 2) “乃 之起兵八万 二百乘以从田文”翻 “于是 孟 君 兵八万, 二百 ,跟从孟 君 ”,据此断句 :乃 之起兵八万/ 二百乘 / 以从田文。故 C。( 3) D. 秦王攻占魏国后, 是魏国会 上就会 攻燕国。故 D。( 4) “今魏王出国 而望 , 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 “ ”意思是 “即使 ”,“得 ”意思是 “
5、 到 ”。 “魏王折 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秦必去矣 ”句中 “折 ”在 里可以理解 “委屈自己 ”,“与 ”意思是 “ ”,“去 ”意思是 “离开 ”。两个句子 序正常,据此翻 。故答案 : B; C; D; 在魏王出城 盼望燕 ,其它 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 ? 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 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 秦国,秦 一定会离开。【点 】 文言 的理解,主要指一 多 ,古今异 ,通假字, 活用等 , 些 都有内在的 律可掌握,复 从 复 并加以 。B 中 “愿”意思是 “希望 ”不是 “愿望 ”的意思。 此 考 的是学生 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6、清句 ,正确停 是 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是 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 ,特 是文言文中的 停 是 能力的重要体 。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 :主 之 要停 ; 之 要停 ; 中心 和介 短 之 要停 ;关 后面要停 ; 性 后面要停 。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 必注意,在通 全文的基 上,善于从 微 着眼, 重要信息, 概括要点,同 要推敲答案用 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 ,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D 是魏国会 上就会 攻燕国,而不是秦国 攻燕国。 在具体翻 , 句子中的每个字 ,只要它有一定的 在意 ,都必 字字落 , 号入座。翻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 和 序,把文言文 成相 的 代 ,使字不离
7、, 不离句。第 句中 “ ”意思是 “即使 ”, “得 ”意思是 “ 到 ”;第 句中 “折 ”在 里可以理解 “委屈自己 ”, “与 ”意思是 “ ”, “去 ”意思是 “离开 ”,注意落 到位。【附参考 文】秦国将要 伐魏国。魏王听 件事,夜里去 孟 君,告 他 :“秦国将要 攻魏国了,您替寡人 划一下,怎么 ?”孟 君 : “有 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 :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 。”孟 君又北上拜 燕王, :“从前家父 常 燕、魏两王的交往 会, 在秦国将要 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 : “我国已 两年收成不好, 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 将怎么 呢?”孟 君
8、: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 人, 将 国家 来好 。 在魏王出城 盼望燕 ,其它 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 ? ”燕王 是没有答 。孟 君 : ”臣下献上好的 策 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 的 策,我 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 化了。“燕王 : ”您 的大的 化,可以 我听听 ?”孟 君 :“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 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 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 国、魏国的全部 ,又西借秦国的 ,再依靠 国的 ,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 呢?好 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燕王说: “您走吧,
9、寡人听从您的了。 ”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
10、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注:休祲:凶兆和吉兆。跣(xi n):赤足。缟(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 臣之妻私臣私: _ 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间: _ 今日是也(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11、耳者,受下赏。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g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蔽: _是: _A. (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B. (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C. (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D. (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威王与秦王的形象?( 5)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答案】 ( 1)偏爱;被蒙蔽;
12、偶尔;这样( 2 )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3) A 平民发( 4)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5)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
13、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解析】 【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私 ”:偏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谤讥 ”:公开指责、议论。“市朝 ”:公共场所。“下 ”:下等。 “布衣 ”平民。 “徒跣 ”:光着脚。 “抢 ”:撞。( 3) A 说法不正确。说邹忌 “不畏强权,坚持真理 ”不妥。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4)甲文从 “乃下令: 群臣、
14、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分析,可见齐威王是一个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名君。而秦王从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色挠 ” 等句分析,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人。( 5)本题具体考查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的原因及其讽谏艺术。两问可结合在一起答。邹忌见威王后 ,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 ,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 “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 ,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 ,因而所受的蒙
15、蔽也最深。这里 ,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 ,而是以事设喻 ,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 ,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 ,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 ”一句 ,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 ,使其猛醒 ,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 ,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故答案为: 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
16、地罢了; A; 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 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点评】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
17、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文章邹忌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起,由妻子、妾、宾客因不同的原因赞美自己,想到君王、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从小事
18、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参考译文】(一)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 “你说的很好! ”于是就下了命令: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
19、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二)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
20、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说完,拔剑出鞘立起。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 房玄齡曰: “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
21、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 “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 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 “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 “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 “然。 ”【注】 司空:古官职名。 宇文述:与后文的 “化及 ”“玄感 ”“岑文本 ”都是人名。 擢:提拔。 戒勖:劝诫勉励。 愆过:罪过;过
22、失。(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_ 皆反,其故何也 _(2)下列各句中的 “而 ”与“颠而不扶 ”中的 “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B. 足肤皲裂而不知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 “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答案】 ( 1)品行;原因( 2) 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
23、品【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行 ”,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 “颠而不扶 ”中的 “而” 意思是 “连词,表转折 ”。 A 表顺接; B 表转折; C 表修饰; D 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 “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故答案为: 品行; 原因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
25、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
26、织表达。【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
27、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 “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 ”岑文本回答说: “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 ”太宗说: “你说得对!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
28、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 不能屈 / 乃就候之 / 谓曰 / 夫保全一身 / 孰若保全天下乎 B.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 / 乃就候之 / 谓曰 / 夫保全身孰若 / 保全大下乎C.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 不能屈乃就 / 候之谓曰 / 夫保全一身 / 孰若保全天下乎 D. 荆州刺史刘表 / 数延请不能屈 / 乃就候之谓曰 / 夫保全
29、/ 一身孰若 / 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B. 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C. 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D. 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答案】 ( 1) A(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 B【解析】 【分析】( 1)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句
30、话的大意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 / 乃就候之 / 谓曰 / 夫保全一身 / 孰若保全天下乎 。故选 A。(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以:把;虽:只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 ACD 正确。 B 文中并没有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的内容,其实刘表能其中去请,就是最大的诚意。故
31、答案为: A;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B【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译文】庞公是南郡
32、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 :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 )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 )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 :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 )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 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5阅读下面文言文,
33、完成小题。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知其姓与名也/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百不得一焉 / 得不偿失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此人一一为具
34、言所闻D. 则几乎罔矣 / 罔不因势象形(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千 不 得 百 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 “知其所以为言 ”而成为屈原的知音?【答案】 ( 1) B( 2)读 其 书 者 /天 下 比 比 矣 / 知 其 言 者 / 千 不 得 百 焉( 3)司马迁 “知悲其志 ”。(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解析】 【分析】( 1) A.知道;通 “智 ”,智慧。 B.得到, C.具备;详细。 D.可能;无,没有。故选 B。(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
35、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 其 书 者 / 天 下 比 比 矣/ 知 其 言 者 / 千 不得 百 焉 。( 3) “知其所以为言 ”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故答案为: B 读 其 书 者 / 天 下 比 比 矣 / 知 其 言 者 / 千 不 得 百 焉 司马迁 “知悲其志 ”。(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
36、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附参考译文】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
37、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 “懂得 ”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沧浪亭记(节选)苏舜钦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 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 号 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
38、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 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 阜( f ):土山。 并( bng):靠近。 杠( gng):独木桥。 碕(q):弯曲的堤岸。 榜( bng):摇桨,划船。(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形骸既适则神/ 不烦 / 观听无邪则道/ 以明B. 形骸既适则/ 神不烦/ 观听无邪则/ 道以明C. 形骸既适/ 则神不烦/ 观听无邪/ 则道以明D. 形骸既/ 适则神不烦/ 观听无/ 邪则道以明(2)修建沧浪亭之
39、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B.C.D.(3)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 其地益阔自以为大有所益(司马光孙权劝学)B. 旁无民居居无何(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C. 水之阳又竹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 草树郁然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写景散文继范仲淹后呈现偏于议论的风气,请你分析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 ( 1) C( 2) B( 3) D( 4)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表达
40、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解析】 【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形骸既适 / 则神不烦 / 观听无邪 / 则道以明。故选 C。( 2) ACD 符合文意, B 纵广合五六十 “寻 ”中的寻不是 “里 ”,古代八尺为一寻,相当于两米多,而一里是 500 米。( 3) A 更加 / 好处; B 居住 / 停留; C 水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叫作阳/ 太阳; D 形容草木生长茂盛。故选D( 4)结合语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
41、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据此可知这句话表达的感情是: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故答案为: C; B; D;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点评】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
42、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
43、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附参考译文】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依傍着水边在杂花修竹掩映中得到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
44、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传(节选)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
45、寿。仲淹极言 之,且曰: “奉亲 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 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 不远。今又侈土木 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 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选自宋史,有删改)【注】 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 奉亲:侍奉母亲。 不报:不予答复。 徙:贬官。 天戒:天示惩戒。 侈土木:大兴土木。 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 微斯人 _ 寻通判河中府 _ 市材木陕西 _(2)下列对文中画线
46、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 / 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 合天意也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 非所以顺人心/ 合天意也C. 今又侈土木/ 破民产/ 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D. 今又侈土木/ 破民产非/ 所以顺人心合天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 ”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 ”与 “忧其民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案】 ( 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 C( 3)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
47、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 ”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 ”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 析 】 【 分 析 】 ( 1 ) 根 据 平 时 对 文 言 词 语 的 积 累 及 句 意 理 解 词 语 意 思 , 注意“尝 ”“微”“寻”是古今异义词, “市 ”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 / 破民产 / 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
48、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 ”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
49、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忧其君 ”的原因。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 “忧其民 ”的原因。故答案为: 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C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 ”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 ”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
50、、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
51、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天圣七年 (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 “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 ”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 “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 ”又上书: “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饭店转让租借合同范本
- 行业创新的流程优化方案
- 结业考试应急程序
- 矿山开采垫资合同范本
- 签订认筹协议买卖合同
- 管道设计外包协议合同
- 粮食销售人员合同范本
-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试卷
- 绿化工程转让合同范本
- 联网报警运营合同范本
- T/CI 312-2024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主体用高强钢焊接性评价方法
- T/CHES 89-2022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编制技术导则
- 土地流转终止协议书
- TCPQSXF006-2023消防水带产品维护更换及售后服务
- 村级财务培训内容课件
- 电瓶车充电桩合同协议
- 2024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题
- 2025年~2030年成品油消费市场分析
-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职业模块-第七单元语文综合实践-走进传统节日-探寻文化根脉【课件】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危险品货物运输保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