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
2、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B而.或长烟一空/ 湖心亭一点C. 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
3、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增其旧制/ 其西南诸峰B. 不以物喜/ 策之不以其道C. 感极而悲者矣 / 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水之乐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以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B. 文章第1 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 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 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 段是全篇的重心。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
4、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明年,政通人和。 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 1) C( 2) A( 3) C(4) 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 如果没有 种人,我同 一道呢?【解析】 【分析】( 1) A ,日光 / 景物; B ,全 / 数字 “一 ”; C ,都是 “离开之意; D ,快 / 以 。故 C。( 2) A ,都是 “在 ”之意。 B ,因 / 按照; C ,因而 / 却; D ,用于定 倒装句,不 / 构助 “的 ”。故 A。( 3) “作者 写楼,略写湖 ” 。
5、是略写楼, 写湖。故 C。( 4)本 注意下列字 的翻 ,如“越 ”:到了。 “政通人和 ”:政事 利,百姓和 。“微 ”:没有。 “斯 ”: 种。 有“吾 与 ” 前置句的翻 。故答案 : C; A; C; 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 如果没有 种人,我同 一道呢?【点 】 本 考 常 文言 意 的理解及知 的迁移能力。解答此 要 合句子 行理解, 的意思可根据知 的 累 合原句 行推断,考生在平 要注意 常 文言 行 累。 本 考 文言虚 的 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在平 学 之余要注意 常用虚 的意思和用法加以掌握,要 合句意 行辨析。 本 考 考生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
6、 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逐 行辨析,仔 判断。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解答此 要遵循翻 的原 ,掌握翻 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翻 要注意重点 和常 句式的正确理解。【附参考 文】 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 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各种荒 的事 都 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大它原有的 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 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 述 件事情。我 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 接着 的山,吞吐 江的水流,浩浩 ,无 无 ,一天里阴晴多 ,气象千 万化。 就是岳阳楼的雄 景象。前人的 述(已 )很 尽了。 然
7、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 水和湘水,降 的官吏和来往的 人,大多在 里聚会,(他 ) 自然景物而触 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 ,接 几个月不放晴,寒 怒吼, 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 藏起光 ,山岳 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 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 ,猿在悲啼,( )登上 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 念家 ,担心人家 坏 、惧怕人家批 指 , 眼都是 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 的心情。到了春 和煦,阳光明媚的 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 浪,天色湖光相 ,一片碧 ,广 无 ;沙洲上的 , 而 翔, 而停歇,美 的 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
8、和小洲上的 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 大片烟 完全消散,皎 的月光一泻千里,波 的光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 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
9、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 _ 便要还家 _ 便扶向路 _ 处处志之 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 陶渊明
11、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 “不足为外人道也 ”,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 本文以 “忘路之远近 ”开篇,到 “遂迷,不复得路 ”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 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 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甘:美味,以为甜美。【答案】 ( 1)交错相通;同“邀 ”,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 花草鲜
12、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 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 【分析】 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 “邀 ”,邀请。 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
13、;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C 项有误, “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错误,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
14、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故答案为: 交错相通 ; 同 “邀 ”,邀请 ; 沿着、顺着; 做标记 。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
15、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附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
16、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
17、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8、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 为 惑 也 , 终 不 解 矣 。 生 乎 吾 前 , 其 闻 道 也 , 固 先 乎 吾 , 吾 从 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19、之所存也。【注释】 固:本来。 从而: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示反问,岂。(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生平吾后 亦先乎吾 其闻道也A. B. C. D.( 2)作者认为 “师者 ”的价值在于 “_”,主张不拘于 _、 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答案】 ( 1) D(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长少 ”“年龄大小 ”等)【解析】 【分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
20、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 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 “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 “长少 ”“年龄大小 ”等)【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21、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22、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浅草才能没马蹄_ 天与云与山与水_(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是日更定矣 / 明辨是非B. 见余大喜曰 / 喜出望外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具匠心D. 余一小舟 / 不遗余力(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 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白乐天 _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
24、限惆怅 _【答案】 ( 1) m;y( 2) B( 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 “初春 ”“春季 ”等);遇知音(或 “思故国 ”“寄幽思 ”“游西湖 ”等)【解析】 【分析】( 1) “没 ”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 m。 “与 ”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y。( 2) A.是:代词,这/ 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C.别:辞别,离开/ 另外的。 D.余:我 /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故选B。( 3)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
25、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 ”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26、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故答案为: m; y; B;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春日(或 “初春 ”“春季 ”等);遇知音(或“思故国 ”“寄幽思 ”“游西湖 ”等)【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 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
27、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
28、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热经叩何。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鬲身
29、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本文作者是_代文学家 _(人名)。(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30、的意思。 天 每假借于殿书之家_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_ 负箧曳展 _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 ”,离不开他 “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 _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圣贤之道 德隆望尊 色恭礼至 君子之名上联:先达 _传 _上联:弟子 _成 _【答案】 ( 1)明;宋濂( 2)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3) ; ( 4)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
31、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填空即可。注意“宋濂 ”的 “濂 ”字不要写错。(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其中“假 ”和“借 ”两个词都是借的意思。 “执 ”,拿着。( 3) 意思是天气非常寒冷了,砚池里的墨冻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也冻僵了,但我还是不放松抄书,因此这句话表现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 句意思是我抄好之后,跑着去给人家送书,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时间。这句话表现宋濂的诚实守信。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4)结合全文
32、内容分析,选文前两段主要写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第三段里面虽有自谦的意思,但我们能看出宋濂如今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其实就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由此看出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解答本题,注意拟写对联的要求,再根据题中提示拟写即可。由文章内容可知,“德隆望尊 ”“色恭礼至 ”是形容弟子的,先达向弟子传的是“圣贤之道 ”,弟子最后成就君子之名。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 明;宋濂; 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 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
33、会有所成就。 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本题非常简单,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语句即可。 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
34、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35、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36、。 雾凇沆砀 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答案】 ( 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37、。【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
38、;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
39、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故答案为:( 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
40、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41、?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
42、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名之者谁 _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 觥筹交错 _ 树林阴翳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 ”,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 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4 )本文
43、中欧阳修的 “乐 ”和岳阳楼记中 “后天下之乐 ”的 “乐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 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2)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 ”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4)两个 “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 “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解析】 【分析】( 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
44、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的 名:取名、命名;( 2) 句中 “芳 ”(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 句中的 “从 ”(跟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快乐)是得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 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 ”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 “琅琊山 ”无关。(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中的“乐 ”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乐。不同点在本文中“乐 ”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故答案为: 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45、,形成浓密的绿荫。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 ”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两个 “乐 ”,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 “乐 ”,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
46、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
47、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欧阳公 作州之二年,构 亭日 “丰乐 ”,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 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 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
48、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 醒心亭记)【注】 涯:岸边。 欧阳公:即欧阳修。 构:搭建。 直:当,临。 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曾巩( 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伛偻提携伛偻: _ 泉香而酒洌洌: _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_ 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_(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
49、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 “太守之乐 ”与【乙】文中的 “公之乐 ”分别指什么?【答案】 ( 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 B( 3)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 ”)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4 )【甲】文 “太守之乐 ”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 ”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
50、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 ”“国泰民安 ”)。【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 ”,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即 ”靠近。( 2) A 表修饰。 B 在;比。 C的。 D 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苍颜:容颜苍老。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 “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其:大概。谓:称得上;与: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看出 “太守之乐 ”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从“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可以看出 “公之乐 ”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驼背,指老年人; 清; 错杂的样子; 就,靠近,到 B;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 ”)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省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指南
- 基于二进制分析的iOS应用漏洞动态行为研究-洞察及研究
- 微脓肿组织病理特征-洞察及研究
- 在役桥梁检测与健康监测技术融合及诊断体系创新研究
- 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法
- 关键技术改进下的期盼
- 血液透析专业理论与实践考核要点解析
- 安全生产三卡是指
-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 绿色金融估值体系-洞察及研究
- 碳汇经济与政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T-SHNA 0002-2023 泪道冲洗操作规范
- 老年患者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
- 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训
- 散打说课课件
- 面馆开店投资 项目融资计划书
- 车体-罐车(车辆构造检修课件)
- 草鱼高效养殖模式与技术
- 肾骨片产品课件
- 幼师应聘个人简历表格
- 海运出口培训课程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