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海已安眠了。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注】 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

2、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 )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既然是 “沉默着”,怎么能 “赞美 ”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 ( 1) D( 2) “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解析】 【分析】( 1)此题考

3、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安眠 ”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 ”、“古松 ”,由于

4、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故答案为:( 1) D;( 2) “沉默着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点评】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 ?修辞 (描写手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

5、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 ”或 “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

6、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 ”“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

7、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8、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答案】 (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9、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 “邀 ”到 “至 ”到 “望 ”又到 “约 ”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故答案为

10、:(1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

11、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 “次北固山下 ”中的 “次 ”是 “游览 ”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 “客路 ”后写 “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 “乡书 ”“归雁 ”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 “日 ”和“春 ”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 “生 ”与 “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 “阔 ”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A( 2) C( 3)同意。 “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

13、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 “日 ”与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 “生 ”字 “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

14、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 ”字“入 ”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 ”,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 “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采。 “悬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 “风顺 ”而用 “风正 ”,是因为光 “风顺 ”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

15、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 1) A;( 2) C;( 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点评】( 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16、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 ”字 “入 ”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

17、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5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曲中 “枯藤 ”、 “昏鸦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

18、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 1)根据 “枯藤 ”“夕阳 ”“西风 ”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 )“枯藤老树昏鸦 ”属于悲凉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 ”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

19、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 ”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4)

20、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阴阴;又( 2)思乡。【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 ”写的是 “杨柳 ”的特点, “又 ”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

21、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故答案为:( 1)阴阴 又( 2)思乡。【点评】 “柳 ”谐音 “留 ”,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

22、见青山。【注】 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解析】 【分析】( 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 ”,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 “闲 ”字,将

23、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钟山 即事 (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

24、,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 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 钟山:山名。 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 “即事 ”之类的题目。 相对:对着山。(1)诗中 “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 ( 1)无声(或 “涧水无声 ”);不鸣(或 “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 【分析】( 1) “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 “无声 ”,没有声音,显出幽静, “不鸣 ”,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

25、、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 ”是幽静的, “竹 ”是幽静的, “花草 ”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 无声(或 “涧水无声 ”);不鸣(或“一鸟不鸣 ”) 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26、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秋思道: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答案】 ( 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

27、, “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 “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的 “断肠”作为答案。( 2)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

28、心情。故答案为: 断肠(或断肠人); 以乐景衬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 “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花落尽子 啼, 道

29、 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直到夜郎西。( 1) 歌第一句点明了 人是在什么 听 朋友的消息?( 2) 歌的后两句最 人称道。 你从表 手法的角度 它的妙 。【答案】 ( 1)暮春 (2)示例: 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解析】 【分析】( 1)首句写景兼点明 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 花、叫着“不如 去”的子 ,可知此 暮春 。( 2)从想象的角度, 人李白通 丰富的想象, 予抽象的“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 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 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 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 朋友的 念和同情 到 的夜郎之西,交 那不幸的迁 者

30、。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人心中 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 同 也是同情和 念,故答案 : 暮春 示例:从想象的角度, 人李白通 丰富的想象, 予抽象的“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 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 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 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 朋友的 念和同情 到 的夜郎之西,交 那不幸的迁 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人心中 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 同 也是同情和 念,【点 】 本 考 考生 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 要求考生熟 歌,理解 歌的内容, 合 干的要求,找关 句 行理解。 本 考 考生 歌表 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 要求考生 懂 歌,理解

31、歌的内容和主 思想, 取好 析的角度, 合 句、内容、主 行分析。11 下面古 ,完成小 。宿牛群 (元)胡助 麦花开草木枯, 沙 雨 拙 蘑菇。牧童拾得 筐子, 与行人 供晚厨。【注】 牛群 :地名。 拙:同 “茁”。 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本 和天 沙 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 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合两首 歌的内容 要回答。【附】天 沙 秋思(元) 致 枯藤老 昏 ,小 流水人家,古道西 瘦 。夕阳西下,断 人在天涯。【答案】 天 沙 秋思中写 “枯藤老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 期漂泊异 的游子 愁的 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 中写草木枯萎, 的是 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

32、 人 自然美景的喜 ,以及旅途中的安逸 适。【解析】 【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 ”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而宿牛群头“草木枯 ”是为了反衬“拙蘑菇 ”,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故答案为:天净沙 秋思中写 “枯藤老树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 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点

33、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12 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 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 应未眠。【注释】 邱员外 :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34、。属: 正值,恰逢。 幽人 :幽居隐逸的人。( 1) 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 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凉天;松子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解析】 【分析】( 1)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从诗中 “凉天 ”“松子落 ”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

35、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故答案为: 凉天;松子落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参考译文】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13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

36、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案】( 1)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解析】 【分析】( 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 ”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 “孤村 ”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 “僵 ”一 “孤 ”,凄凉之极,为什么还 “不自哀 ”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 “老

37、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 ”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 ”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 ”、 “孤 ”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 ”来反衬 “不自哀 ”,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结合 “尚思为国戌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分析,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结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分析: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

38、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然后综述即可。故答案为: 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答案】 ( 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解析】 【分析】( 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 “秋 ”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