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解析】 【分析】(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 ”,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 “断人行 ”、 “皆分散 ”、 “无家 ”、 “长不达 ”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 ”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故答案为: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3、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 “野步 ”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4、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 (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 ”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 ”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5、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 ”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 ”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故答案为: 倚杖、白人头; 本诗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6、”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 “寒夜无寒 ”,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雪花B梅花C菊花【答案】 ( 1)诗歌虽以 “寒夜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

7、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解析】 【分析】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因此评价为 “寒夜无寒 ”,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让人感到温暖。 “菊花 ”不符合季节特点, “雪花 ”不符合意境, “梅花 ”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

8、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故答案为: 诗歌虽以 “寒夜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 “意象 ”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

9、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对选项仔细辨析,选出最佳答案。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暮春山间宋 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 “缓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答案】 ( 1) “缓”意为 “缓慢、慢慢 ”,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 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示例 2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

10、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解析】 【分析】( 1) “缓步春山春日长 , 流莺不语燕飞忙 ”: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 “缓 ”: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

11、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故答案为:( 1)缓 ”意为 “缓慢、慢慢 ”,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 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示例 2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

12、中该词语 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5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甲】词中“悠悠 ”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 2)【甲】【乙】两首

13、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 【分析】( 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 ”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因此 “悠悠 ”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

14、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 “神州 ”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 ”,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

15、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 ”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思绪之绵长(无穷) 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内

16、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 微雨里,建业 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 深不见,浦 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楚江:指长江。 建业:今江苏南京。 海

17、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近岸的水面。 散丝:雨丝。(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 “雨 ”“江”“帆”“鸟”“树 ”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

18、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2)请赏析颔联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答案】 ( 1) B,C( 2 )“漠漠 ”、 “冥冥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解析】 【分析】( 1)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离别伤感之情,并没有抒发思乡之情。BC 正确。 D 从全诗意境看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并不是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不是采

19、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故选BC。( 2)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的 “漠漠 ”和 “冥冥 ”都是叠词,叠词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本诗通过写 “雨 ”“江 ”“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而“漠漠 ”,迷茫。 “冥冥 ”,昏暗,不明亮。诗人用“漠漠 ”和 “冥冥 ”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故答案为: B C “漠漠 ”、 “冥冥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点评】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

20、及题内容、主题、感情、手法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小米选择朗诵的诗歌是艾青的太阳的话: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 , 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 , 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

21、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她在朗诵的准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她解决困难。( 1 )诗歌第二小节运用了_ 和_修辞,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其中花束和_能使人神清气爽,_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2)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的意象“太阳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 ( 1)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2)本诗以 “太阳 ”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

22、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解析】 【分析】( 1)诗歌第二小节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 “花束、香气、温暖、露水 ”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其中 “花束 ”和 “香气 ”能使人神清气爽, “亮光 ”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2)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

23、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民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光明的向往。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本诗以 “太阳 ”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

24、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仔细分析诗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认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2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答案】 ( 1)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解析】 【分析】 (

26、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故答案为: 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

27、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

28、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解析】 【分析】( 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29、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 21 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

30、之情。故答案为: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10 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

31、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用文中原话回答。“黎明 ”的任务是: _。 诗人的任务是:_。(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两节的意境,填空。“露水 ”“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 ”到来的 _, “东方 ”“海上 ”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 _, “汹涌着波涛 ”则说明了 “黎明 ”历经 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

32、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的含义。【答案】 (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 ”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33、”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 ”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 ”到来的时间,从“露水 ”“最后一颗星 ”可分析出来。 “黎明 ”到来的地点可分析 “东方 ”“海上 ”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诗句表明 “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

34、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故答案为: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黎明。【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二

3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36、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妻曰: “不畏小儿女颠踬 耶? ”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 不能决,事又寝 。【注】 颠踬:被东西绊倒。 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寝:停止。( 1)请用 “/为”下面句子断句。(标

37、两处)。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固不可彻 _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 鲁公治国 _ 公犹夷不能决 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公善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移山的目的是 “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案】 ( 1)筑 径 通 之 / 设 栏 护 之 / 又 何 忧 焉?(2)改变;穷尽;修建;决

38、断或决定(3) D( 4)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解析】 【分析】 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

39、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改变。 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穷匮:穷尽。 句意为: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治:修建。 句意为:鲁公犹豫不决。决:决断。 A 第一个 “其 ”,代词;第二个“其 ”,表示诘问语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 第一个“之 ”,助词;第二个“之 ”,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 第一个 “以”,凭;第二个“以 ”,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 两个 “而 ”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40、故选D。 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叩,凿;箕畚,用箕畚;于,到。句意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成,修好;必,必定;不足,没有;虑,考虑。句意为: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41、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据此得出答案。故答案为: 筑 径 通 之 / 设 栏 护 之 / 又 何 忧 焉? 改变 ;穷尽 ; 修建 ; 决断或决定。 D;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

42、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43、意思,运用 “留 ”“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

44、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

45、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

46、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12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 “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47、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 ”,一作: “隐耀 ”;“淫雨 ”,通: “霪雨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

48、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 连月不开 _ 春和景明 _(2)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9、”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D. 文中第 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 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认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答案】 ( 1)同 “嘱 ”,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2)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 C(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

50、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 ”,通假字,通 “嘱”,嘱托; “大观 ”,壮丽景象; “景 ”,日光。(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览:观看,欣赏。之情:情感。得无:恐怕/ 是不是。异:差别,不同。故这句话应翻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居庙堂之高 ”,在朝廷做官; “处江湖之远 ”,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故这句话应翻译为: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 ABD 正确。 C 错在 “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

51、己悲 ”, 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4)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是作者的忧乐观,由此可见作者心忧天下,心系国家,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范仲淹那样博大的胸怀,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情,不是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答题时只要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同 “嘱”,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C;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