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ppt.Convertor_第1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ppt.Convertor_第2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ppt.Convertor_第3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ppt.Convertor_第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ppt.Convertor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一 筛分法测定颗粒物粒径分布一、实验目的1.了解筛析法测粉体粒度分布的原理和方法。2.根据筛分析数据绘制粒度累积分布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二、实验器材 1天平2标准筛3振筛机 三、实验操作 1、 将已烘干的试样将物料混合均匀,用四分法缩分取样,称取500克样品。2、 将标准筛按孔径由大至小的顺序叠好,并装上筛底,将称好的试样倒入最上层筛子,加上筛盖,安装在振筛机上。3、 开动振筛机,震动3分钟,取下筛子。4、 分别称量各筛上和底盘中的试样质量,记录数据。5、 最后要检查各层筛面质量总和与原试样质量之差,若误差超过2%时,需重新进行实验。 四、数据处理1. 数据记录标 准 筛 (目) 筛上物质

2、量(g) 分级质量百分率(%) 筛上累积百分率(%) 筛下累积百分率(%) 20 40 60 80 100 120140180200底盘共 计 2.1 计算实验误差检查各层筛面质量总和与原试样质量之误差: 2. 数据处理 若误差不应超过2% ,此时可把所损失的质量加在最细粒级中。若误差超过2 % 时,应另取试样,重新进行实验。 2.2 绘制曲线 利用实验结果,在直角毫米坐标纸上或计算机绘图,表示出颗粒筛下累积分布状态。其中:横坐标粒径纵坐标筛下累计质量五、注意事项对物料进行筛分时,物料颗粒的物理性质(如表面积、含水量等)对筛分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试样进行处理,使之达到实验的要求。

3、筛分所测得的颗粒大小分布还决定于下列因素:筛子表面的几何形状( 如开口面积/总面积)、筛孔的偏差、筛子的磨损;物料颗粒位于一筛孔处的概率与粉末颗粒大小分布、筛面上颗粒的数量;摇动筛子的方法、筛分的持续时间等有关。不同筛子和不同操作都对于实验结果有影响。因此,实验前应仔细检查设备的状态,要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取样误差、试样筛分时的丢失、筛分后称量的错误等也使实验产生误差,实验时应注意这三个环节。 实验二 除尘器性能的测试9 通过本实验掌握管道内风量的测定,除尘器的压力损失和除尘效率的测定方法,并且对影响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掌握除尘器入口风速与阻力、全效率之间的关系。了解旋风除

4、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串联使用。 一、实验目的10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将测定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旋风除尘器的除尘原理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颗粒物从气流中分离。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是利用滤布的过滤作用将含尘气体中的颗粒物截留在滤袋上使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除尘机理包括:筛滤、惯性碰撞和拦截、扩散效应等111、除尘器总效率测定 除尘器具有3个端口:进口(1),出口(2),集尘口(3)。若已知任一两端口粉尘质量均可计算出除尘器的效率。本实验通过测定进口粉尘质量(S1)和集尘口粉尘 质量(S3),运用公式:122、除尘器阻力测定 旋风除尘器的阻力随气体流速增大而增加: 袋式除尘

5、器的阻力也随气体流速增大而增加: 结构阻力 清洁滤料阻力 粉尘层阻力 其中Po与气体流速v成正比, Pd与v2正比成。 本实验分别测定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阻力P与气体流速v的关系,绘制vP曲线 。13三、实验器材 1滑石粉、热球风速仪、液压计、天平2风机3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 14四、实验步骤1、 阻力随风速变化测定:(1)热球风速仪校准 将仪器首先置于低速档,调零,然后置于满偏,校正至满偏。(2)风速和阻力测定 将风速仪热球正对风向,依次在管道中心、中心至边缘之间、边缘处测定三个风速,根据校正曲线分别计算出实际风速,取平均值作为管道风速。在测定风速时,记下旋风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入口和出

6、口压力,计算出各除尘器阻力。改变风速,测定5组风速和阻力值。2、 除尘器效率测定: 用天平称取1.0 kg滑石粉,开启袋式除尘器清灰风机,在35分钟内匀速地倒入管道入口。然后关闭风机和除尘器,收集灰斗内粉尘,称重。15五、数据处理1. 数据记录风速测定值(m/s) 校正值(m/s)平均值(m/s)旋风除尘器入口压力(mmH2O) 旋风除尘器出口压力(mmH2O) 袋式除尘器出口压力(mmH2O)旋风除尘器阻力(mmH2O)袋式除尘器阻力(mmH2O)(1)阻力随风速变化测定16(2)除尘器效率测定旋风除尘器入口粉尘质量(g) 旋风除尘器捕集口粉尘质量(g) 袋式除尘器捕集口粉尘质量(g) 旋风

7、除尘器除尘效率() 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172. 数据处理2.1 绘制vP曲线 利用实验结果,在直角坐标纸上或计算机上绘图,表示出阻力随入口风速的变化。其中:横坐标入口风速v纵坐标压力损失P2.2 除尘器效率计算 运用 计算出各除尘器效率 18实验三 吸收法净化气体模拟实验 19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CO2的效果,进而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其他有毒污染气体的方法;2.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3.比较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效率的差异。 本实验分别采用填料和漩流板吸收塔,测定清水和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率,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和漩流板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研究方法,同时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

8、料和漩流板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20二、实验原理 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能够用吸收法净化的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SO2、H2S,HF和NOX等,多采用化学吸收过程,如用碱性溶液或浆液吸收燃烧气体中低浓度SO2的过程。本次实验采用水和NaOH溶液来吸收CO2,是利用CO2的易溶于水的性质,且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吸收前后空气中CO2的含量,再根据进气量和物料守恒,即可以近似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21

9、三、实验器材 (一)实验仪器设备 填料吸收塔、漩流板吸收塔、风机、流量计、烟气分析仪、天平、CO2钢瓶,烧杯(二)试剂1自来水2NaOH22四、实验步骤实验前,首先检查填料塔的进气阀和进水阀,以及CO2的减压阀是否均已关严;在空塔情况下测定塔周长,计算出其截面积;测定风管周长,计算出其截面积,同时测定管内风速(方法同实验二),计算出风量。然后向塔内注入适量水,并测量注水高度,计算出注水体积。打开烟气分析仪电源,并置于CO2测定档。打开CO2钢瓶顶上的减压阀,将压力调至0.1MPa;打开循环水泵,使塔内水处于喷淋状态;把烟气分析仪探头置于风管测定口,迅速开启进气调节阀,调节CO2的流量在0.8m

10、3/h,同时开始记录CO2浓度及测定时间。烟气分析仪CO2浓度逐渐升高, CO2浓度维持在某浓度23min,说明吸收达饱和,停止操作。1、清水吸收CO2物理吸收23排干塔内吸收剂,重新加入清水,根据水量称取一定量的NaOH,配置成0.01%(质量浓度)的NaOH溶液。按物理吸收步骤完成吸收实验。2、NaOH溶液吸收CO2化学吸收241. 实验记录五、数据处理(1)空塔时记录数据液气比(L/m3)阻力(mmH2O)周长塔(m)塔截面积(m2)风管周长(m)风管截面积(m2)风速(m)(2)物理及化学吸收效率随时间的变化时间(s)t1t2t3出口浓度()入口浓度()去除效率()252. 数据处理由

11、周长l求截面积A:入口CO2浓度C:CO2去除率:2.1 数据计算 2.2 作出t曲线 26实验四 吸附法净化气体模拟实验 27一、实验目的认识吸附法处理气态污染物的原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吸附法处理气态污染物的操作流程 活性炭吸附广泛应用于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其他净化处理领域,通过本实验达到以下目的:28二、实验原理 根据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本实验以活性碳为吸附剂,CO2为吸附质,采用固定吸附床模拟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活性炭因其较大的比表面(可高达1000m2/g)和较高的物理吸附性能在吸附操作中广泛使用。 在吸附操作中,首先C

12、O2进入活性碳固定吸附床入口,此时出口无CO2流出,随着时间推移, 在出口检出CO2,表明CO2穿透床层,从吸附开始到穿透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穿透时间。若吸附继续进行,到某一时刻出口浓度等于入口浓度,活性碳被CO2饱和,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平衡时间。通常吸附操作时间位于二时间之间。吸附剂再生方法较多,本实验采用吹扫再生法。29三、实验器材风机、流量计、烟气分析仪、CO2钢瓶2. 活性碳固定吸附床30四、实验步骤首先打开空气鼓风机,吹扫活性碳吸附床3 min以上。将空气流量调至0.6m3/h,烟气分析仪插入尾气出口,迅速调节CO2流量为0.02m3/h,立即计时并记录烟气分析仪CO2浓度变化。待尾气CO2浓度维持2 min不变时,停止操作。关闭CO2,保持空气流量不变吹扫3 min,对活性碳进行再生。将进气CO2流量分别调至0.04、0.08m3/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