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_第1页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_第2页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_第3页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_第4页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v游戏的本质和特征什么是游戏 v游戏的构成要素-怎样辨别游戏 v游戏的作用-为什么是主导活动 v游戏理论-游戏的研究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v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v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v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一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v(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v一般趋势:在态度上由不自觉 自觉。 在内涵上由生物性 社会性。 v经历的阶段: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

2、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v问题:试评述游戏的生物性(社会性)本质观? 游戏的生物本质观本能活动 v福禄培尔:游戏是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的表 现,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 反映。 v斯宾塞: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 和动物的游戏的动力都归为剩余精力的发泄, 并从中获得愉快。 v霍尔: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 再现。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社会性活动 v维国斯基:游戏是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之外,在行为 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 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 v中国:人不是天生会做游戏,是儿童的智力和体力 发展到了一定

3、的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才学 会游戏。 v肯定了游戏是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 和途径;肯定了社会生活状况、人类知识经验对游 戏的制约性。 阅读资料:游戏的本质(毛曙阳) v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 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v这是由幼儿的特点所决定: v一方面儿童受成人照料,无须为生存去工作,具有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追求自由的愿望和需要; 另一方面儿童由于身心能力不足迫切需要找到一种 自主控制的感觉,已达到消除不能真正融入现实世 界带来的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目的。 v(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二)

4、、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v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具体表现为: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v(三)、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三)、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践价值 思考:思考:怎样理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特征表现 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阅读:创造性的三个层次 v初级创造: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 及到社会价值。 v中级创造:经过模仿或改革或发明,在原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 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 v高级创造:经过长期研究反

5、复探索产生的非 凡的创造。 二、二、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v(一)、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一)、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 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为什么? 适合身心特点、成功体验、能积极活动、耗费精力少 游戏的自主、自愿性 v游戏是适应儿童内部需要i而产生的: v儿童的生理条件、体力、骨骼、肌肉动作语言等发 展 v儿童的内部需要:活动、认识周围世界、操作物体、 反复练习的需要 v游戏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身心

6、特点:易疲劳、易兴奋、具体形象性、情绪性、 游戏特点:具体形象性、操作性、变换、丰富性、自 由活动 游戏在假想中反应社会生活 v反应周围生活:游戏的内容种类玩法受社会 历史制约。 v游戏不是生活的翻版,是创造性的活动 v在游戏中,以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 v同时,他们知道这是假装的。 v-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v(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 v1、纽曼、纽曼“三内说三内说” 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 (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 游戏。 指标 游戏的特征 控制控制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性真实性 内部真实

7、内部真实 动机动机 内部动机内部动机 课外阅读 v2、克拉斯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四因素论)、克拉斯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四因素论) v克拉斯诺(krasnor)和佩培拉(peplerp)1980年 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 (1)灵活性(flexibility)。 (2)肯定的情感(positive affect)。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4)内部动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课外阅读 v3、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v加维,1982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一定

8、表示 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课外阅读 v4、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有六种特点: (1)自由。 (2)松散。 (3)易变。 (4)非生产性。 (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 (6)虚构的。 课外阅读 v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1983年,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内部动机。 (2)对于手段的注意 。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或虚构。 (5)规

9、则来自游戏的需要,不是来自游戏之外 。 (6)游戏者积极参与。 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v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 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v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 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v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 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v4、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 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v5、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

10、 索的后继活动。(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 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的探索。 v6、活动与幻想:(1)游戏是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 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v(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v具体表情:具体表情: 愤怒愤怒 哭哭 厌烦无聊厌烦无聊 茫然茫然 专注专注 轻松轻松 微笑微笑 嬉笑嬉笑 夸张夸张 放声大笑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兴奋性程度增加 v2、动作、动作 v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a.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b.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c.动作效应的探索 (2)象征:

11、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 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v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1)机能性角色司机,解放军 (2)互补性角色:-医生和病人,妈妈和孩子 (3)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孙悟空,蓝精灵 v4、言语活动自由度、班级心理环境质量的 指标 (1)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提议,解释, 指责等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3)想象性独白-儿童游戏中的自言自语 v5、材料 v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程度要求 越高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

12、:动机与体验 v1、游戏活动的动机 (1)内部动机身心发展的需要(我要玩) (2)直接动机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儿童得到满足 (3)内部控制自愿遵守游戏规则 v2、游戏的体验 (1)兴趣性体验。 -情不自禁加入 (2)自主性体验。 -自己作主 (3)胜任感。 -能力的体验 (4)幽默感。 (5)驱力愉快 :生理快感,主要是身体活动需要 v(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己决定 (3)游戏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不追求或担心活动结果带来的奖惩 v 游戏因素的结构模式 v思考题:思考题: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判断一

13、项活动是否是游 戏活动? 游戏作用游戏作用 v(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v(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v(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v(四)游戏与人格发展(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v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v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v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v 1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 发展发展 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 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 适宜的语言环境。适宜

14、的语言环境。 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游戏(特别是语言游 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 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 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 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 的机会。的机会。 2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 发展发展 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 源泵源泵 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 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 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 构,挖掘儿童的

15、创造潜能。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 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 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 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 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 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 机制。机制。 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 活的活的“反映过程反映过程”实质上实质上 就是一种智力活动。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16、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v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 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 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 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游戏促进儿

17、童性别社会化 2 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v1 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 方法。方法。 v2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 康康 v 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 利于疏导消极情绪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v 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

18、品志的培养。 v 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v 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返回返回 游戏理论 v经典游戏理论 v福禄贝尔理论 v精神分析理论 v维国斯基理论 v皮亚杰认知理论 经典游戏理论 v剩余精力说:席勒和斯宾塞发泄剩余精力。 v松弛说:拉扎鲁斯-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 泄,而是为了精力 的补充。 v生活预备说: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 一种无意识准备。 v生长说:阿普力登游戏是机体练习技能的 一种手段,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长。 v复演说:霍尔-游戏重现祖先进化的过程, 重现进化过程中的动作和活动。 v成熟说:拜敦代

19、克游戏是欲望的表现。 德国的福绿贝尔德国的福绿贝尔 (f ffrnbel,1982-1852frnbel,1982-1852) 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 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 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 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 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 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 结为生物性结为生物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 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 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 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况之外,

20、在行动上再造 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 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 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动。在这种活动中,凭 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 为中介,了解。学习和为中介,了解。学习和 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会关系。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 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 提出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发泄论”、“游游 戏补偿论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认为人的欲望 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 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 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 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 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