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xxx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xxx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xxx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xxx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xxx 镇集中供暖工程镇集中供暖工程 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辽宁电力勘探设计院辽宁电力勘探设计院 20142014 年年 2 2 月月 目目 录录 1 1 概述概述.1 1 1.1 城市概况 .1 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 1.3 项目概况 .3 1.4 编制依据 .3 1.5 编制原则 .4 1.6 设计范围 .4 2 2 热负荷热负荷.5 5 2.1 气象资料 .5 2.2 采暖热指标 .6 2.3 热负荷 .7 2.4 设计热负荷 .7 3 3 供热方案供热方案.1313 3.1 热源及供热参数 .13 3.2 供热方案 .13 4 4 热力网热力网.1717 4.1

2、 热力网布置原则 .17 4.2 热力网走向 .18 4.3 热补偿 .18 4.5 热力网敷设方式 .18 4.6 管材及附属设备 .18 4.7 热力网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19 4.8 过障碍处理 .20 5 5 热力站热力站.2020 5.1 热力站 .20 5.2 热力站水泵选择 .20 5.3 热力站换热器的选择 .21 6 6 热力网调节热力网调节.2121 7 7 热力网的节能设计热力网的节能设计.2222 7.1 高温水管道的节能设计 .22 7.2 设备选择的节能设计 .22 7.3 运行调节的节能设计 .22 8 8 电气部分电气部分.2323 电气一次电气一次.2323

3、8.2 电气二次 .24 9 9 热力站给排水及消防热力站给排水及消防.2525 9.19.1 热力站给排水系统热力站给排水系统.2525 9.2 热力站消防系统 .25 1010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2626 10.1 设计依据 .26 10.2 采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26 10.3 防电气伤害 .27 10.4 防止机械和其它伤害 .27 10.5 防震及卫生措施 .27 1111 节能节能.2727 12.1 现有管网改造节煤量 .28 1313 管理机构及劳动定员管理机构及劳动定员.3030 13.1 机构设置 .30 13.2 人员配置 .31 1414 工程建

4、设进度安排及招标方案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及招标方案.3131 1515 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3232 1616 结论和存在问题结论和存在问题.3737 16.1 结论 .37 16.2 管网供热能力 .38 16.3 建议 .38 附件: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表附件: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表 1 1 概述概述 1.11.1 城市概况城市概况 1.1.1 地理位置 xxx 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距县城驻地彰武镇四十七公里 (直线距离)。东靠柳河,河东岸是大冷乡,西与四堡子乡毗邻, 南与哈尔套、丰田乡接连,北临柳河,隔河相望是内蒙古库伦旗 三家子乡。土地面积一百九十四点五平方公里,总人口 1.

5、3 万, 辖六个村,xxx 镇驻地在 xxx 村。本镇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 候,年平均气温 7.5,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为主,油 料作物以花生为主。 1.1.2 经济发展情况 2013 年 xxx 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69585 万元;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完成 900 万元;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 80000 万元,招商 引资到位资金完成 36000 万元。 1.2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能源产业政策 用大容量热水锅炉取代分散采暖小锅炉是国家大力提倡的, 即节约能源又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的排放量,项目的建设符合国 家的产业政策。 (2)保证供热事业与城市同步

6、发展的需要 随着 xxx 镇经济建设加快,建筑面积成倍增长,规划至 2015 年热面积为 750 万 m2;现有热源供热能力无法满足乡镇发展要求。 本项目的建设投产能够解决区域内热源紧张问题,是保证乡镇健 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3)节约乡镇占地,提高乡镇品质 扩建项目实施后,将对新增供热区域实施集中供热,少建许 多小锅炉房,可节约大量的乡镇建设用地。 (4)提高能源利用率 集中供热具有节约能源、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改善环境、 提高供热质量等社会综合效益。 由于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采用大容量锅炉,平均热效率大于 80%,而被取代的分散、低效小型供热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 55%左

7、右。由于小型供热锅炉热效率低,其单位供热量的电力消耗也将 超过大容量锅炉,因此大容量锅炉与小型 供热锅炉相比,在节 约一次能源消耗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二次能源一一电力的消耗。 (5)改善环境的需要 xxx 镇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采暖、生活用的小锅炉及居 民炉灶 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冬季尤为严重。该项目实 施后,可以拆除区域内现有的 15 座锅炉房 26 台小锅炉,对节 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髙供热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有显著 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1.31.3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依据xxx 镇热电发展总体规划的划定区域,结合热电厂 集中供热工程建成后的供热能力,本项目供热区

8、域确定为 xxx 本 街。规划总面积 56.9 平方公里。 本工程供热热源为彰武鑫满供热有限公司,彰武鑫满供热有 限公司 1986 年投产,装机 2 台 3mw 背压机组(b3/35-5 青汽产), 配备 2 台 35 吨抛煤机链条炉(无锅产);1990 年扩建一台 3mw 抽凝机(c3/3.43-0.49)、一台 35 吨链条炉(现 3#炉)。2006 年根据厂房高度、原锅炉基础、工期等实际情况将 2 台锅炉 (1986)改造为 50 吨循环流化床锅炉(郑锅产)。 本工程依据热源能力及热用户用热需求,配套进行的高温水 管网主干网及相关分支管网和热力站的建设,热网供热能力可实 现供热面积 75

9、0 万平方米,工程设计新铺设供热管网 15 公里和 改造 9 个原有热力站。 1.41.4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xxx 镇供热规划 2、委托辽宁电力设计院承担“xxx 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 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3、xxx 镇 1:10000 地形图。 4、xxx 镇集中供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国家相关设计规范、规程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 81-98) 髙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 (cjj/t114-2000)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 ) 1.51.5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 本可行

10、性研究报告在xxx 镇热电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方针, 结合实际、合理布局,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保证热网建设与 xxx 镇总体规划相适应,满足热负荷发展需求。遵循下述原则编制: 1、本工程认真贯彻“以热定电,热电联产”的原则。 2、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新建项目供暖的同时,重点考虑取 代供热区域内现有分散小锅炉房,减轻城市污染。 3、本工程设计着眼近期、兼顾发展、优选设备、布局合理、 认真贯彻经济实用的原则,确定主干线的管径。 4、本设计髙温水管网基本沿乡镇主要街道敷设,采用架空 敷设的方式比较困难,因此本可研采用直埋敷设。 5、尽量采用国内外

11、先进成熟的热网设计技术,提高能源有效 利用率,改善乡镇环境质量,增加热电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认真贯彻节约用水电、节约用地和节约原材料的原则。 1.61.6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 热电厂建成后将为供热区域内现有负荷及新增项目进行集中 供热。根据有关文件和建设单位要求,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 围如下: 1、电厂热网用户热负荷的调查核实。 2、髙温水管网:从热电厂首站出口至热力站。 3、热力站土建、工艺、电控设计。 4、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下列项目不在本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范围之内 1、小区内部二次网设计 2、环境评价报告 3、水土保持报告 4、电厂首站及热网集中调度中心

12、1.7 项目总投资及建设工期 17.1 项目总投资 2375 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17.2 项目建设期,2014 年 7 月开工,2014 年 10 月结束。 2 2 热负荷热负荷 2.12.1 气象资料气象资料 xxx 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春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西南风全年平均气温 7.2, 最高温度 37.4,最低温度为-30.4。平均无霜期 156 天。全 年最大降雨量 744.1 ,最小降雨量 329.4 毫米,年均降水量 510 毫米,降雨多集中在 7-8 月。平均相对湿度 61%,最大相对湿度 78%,最小相对湿度 48%。平均冻土深度

13、1.11 米,最大冻土深度 1.48 米,最小冻土深度 0.68 米。 室外气象参数为: 年平均气温 7.1 极端最高气温 37.4 极端最低气温 -30.4 全年主导风向 ssw 夏季主导风向 s 冬季主导风向 nw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8 采暖期 151 天 供暖小时 3624 小时 采暖起止日期 11.13.31、 2.22.2 采暖热指标采暖热指标 热指标是集中供热设计计算热负荷和热源供热能力及规划供 热面积的基本依据,根据 xxx 镇建筑物维护结构特点及室外气象 条件,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 200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 jgj26-

14、95), 借鉴彰武地区的热指标数据,并认真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精神,规 划期建筑采暖热指标降低的原则,xxx 镇采暖热指标选取如下: 现状采暖热指标: 居民住宅 53w/m2 公共建筑 70w/m2 工业厂房 100/m2 综合热指标平均为 65 w/m2 规划采暖热指标: 居民住宅 45w/m2 公共建筑 60w/m2 工业厂房 90w/m2 综合热指标为 50 w/m2 2.32.3 热负荷热负荷 2.3.1 供热现状 目前,xxx 镇供热还采取小锅炉供暖。 2.3.2 锅炉房现状 目前,xxx 镇已周边约 25 万平方米由分散的小锅炉供热。 2.42.4 设计热负荷设计热负荷 2.4.1 采

15、暖热负荷 依据 xxx 镇热电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以 2015 年 市区规划负荷作为本期工程采暖设计热负荷。2015 年 xxx 镇供热 面积 750 万 m2 采暖热指标 依据 xxx 镇热电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 现状采暖热指标: 居民住宅 53w/m2 公共建筑 70w/m2 工业厂房 100/m2 综合热指标平均为 65 w/m2 规划采暖热指标: 居民住宅 45w/m2 公共建筑 60w/m2 工业厂房 90w/m2 综合热指标为 50 w/m2 根据现有和规划供热面积及综合采暖热指标,计算出 xxx 镇 各供热区域的采暖热负荷。 2015 年 xxx 镇采暖

16、面积将达到 750 万 m2。采暖期平均温度为 -6.0,采暖热负荷如下: 最大:397.8mw 平均:265.2mw 最小:143.7mw 采暖期 151 天 2.4.2 热负荷延时曲线图绘制 利用采暖期热负荷分布的无因次综合公式计算某一采暖室外 温度的延续时间及热负荷大小,从而绘制出热负荷延时曲线。 无因次公式可以表述为: b n t r r 0 p nn n 5 5 b n r q 0 1 1 p nn n 5 5 式中: 5 5 p n n n r 为无因次延续天数; jw jww t t tt r . . 5 为无因次室外温度; jwjp jp tt t b . . 5 修正系数;

17、5 p p n n 修正系数; jwn jw tt t . . 0 5 系数; n t 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jwp t .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6; jw t . 采暖期室外计算温度,-18。 p n 采暖期天数,151 天; 根据以上公式和 xxx 镇地区基本气象数据,计算出热负荷延 续时间,见表 2.4-1。 表 2.4-1 热负荷小时延续曲线热负荷小时延续曲线 计算温度 tw c -18.0 系数 b 0.950 备 注 最大热负荷 q mw 397.8 冬季平均 tp w c -6.0 热指标 w/m2 采暖蒸汽含差 i w/kg 640 系数 o 0.639 53.04 最大延续

18、小时 h 3624 电厂最大 qd mw 397.8 室外温度 tw 延续小 时 h 供热量 q 合蒸汽 g 最大采暖面积 f (摄氏度) (小时) (mw) (吨/小 时) (万平方米) -18.0 120397.8621.6 750.0 -17.0 249 386.8 604.3 -16.0 388 375.7 587.0 -15.5 459 370.2 578.4 -15.0 531 364.7 569.8 -14.0 676 353.6 552.5 -13.0 823 342.6 535.2 -12.0 972 331.5 518.0 -11.0 1122 320.5 500.7 -1

19、0.0 1273 309.4 483.4 -8.0 1578 287.3 448.9 -6.0 1887 265.2 414.4 -4.0 2198 243.1 379.8 -2.0 2512 221.0 345.3 0.0 2827 198.9 310.8 2.0 3145 176.8 276.3 4.0 3464 154.7 241.7 5.0 3624 143.7 224.5 -6.0 1887 265.2 414.4 热网平均 qwp -18.0 120 397.8 621.6 电厂最大 qd -6.0 1893 265.2414.4 电厂平均 qdp 根据热负荷延续时间计算结果绘制热

20、负荷延时曲线见图 2- 1。 3 3 供热方案供热方案 3.13.1 热源及供热参数热源及供热参数 本工程供热热源为 xxx 热电厂,xxx 热电厂 1986 年投产, 装机 2 台 3mw 背压机组(b3/35-5 青汽产),配备 2 台 35 吨抛 煤机链条炉(无锅产);1990 年扩建一台 3mw 抽凝机 (c3/3.43-0.49)、一台 35 吨链条炉(现 3#炉)。2006 年根据 厂房高度、原锅炉基础、工期等实际情况将 2 台锅炉(1986)改 造为 50 吨循环流化床锅炉(郑锅产)。 一次网高温水参数选取为 130/70c,二次网供热参数为 80/60c。 3.23.2 供热方

21、案供热方案 3.2.1 方案设计原则 xxx 供热管网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包含供热区内新建采暖 高温水供热管网以及热力站的设计,原则确定如下: (1)采暖选用水一水换热的供热方式,一次网高温水参数 选取为 130/70c,二次网供热参数为 80/60c,采用直埋敷设。 (2)高温水管道采用 cj/t114-2000 标准聚氨酯保温管直埋 敷设。 (3)热电厂承担热网的基础负荷,循环泵设有变频调速, 采用质量并调的方式。 (4)热力网采用仪表自动监测系统,相关参数远传至控制 中心,统一监控显示。 要求各热力站能够达到自动调节水力平 衡。 3.2.2 电厂内供热热源部分 本热网供热热源为 xxx

22、热电厂,供热热源为:配备 1 台 12 吨/时及 1 台 8 吨/时锅炉,项目完成后热源总供热能力约为 399mw。 2014 年 xxx 镇供热面积为 750 万 m2,采暖热负荷 397.8 mw。热源能力 399mw市区热负荷 397.8 mw。 单台热源供热能力最大的为 116 mw 热水锅炉(最大能力为 126mw),当单台供热能力最大的热水锅炉事故时,此时电厂总 供热能力为 273mw。可满足采暖负荷达 68.6%(273/397.8),符 合规范要求 3.2.2.1 热网首站 a)首站相应系统 热网首站由热电厂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站内主要系统有蒸汽 加热系统、高温水循环系统和补水定

23、压系统。首站主要设备有汽 水波节管换热器、热网循环水泵、补给水泵、疏水泵、疏水罐、 除氧水箱、除污器及管道阀门等。依据电厂设计有关资料,热网 首站系统设置如下: 蒸汽加热系统:来自电厂汽轮机抽汽的 0.40mpa 过热蒸汽, 除部分用于厂自用外,其他均经过调节装置后进入汽-水波节管 换热器,在汽-水波节管换热器 内经过换热后降温变为饱和水进 入疏水罐,再利用疏水泵增压后通过疏水管道输送至老厂疏水母 管。 髙温水循环系统:采暖热网 70回水经过除污器后,利用热 网循环泵增压一路进 70mw 及 116mw 热水锅炉加热至 130;另 一路进入汽- 水波节管换热器,在汽-水波节管换热器内经过换 热

24、后升温至 130,两路 130供水回合后通过热水管网输送至 各个热力站。 补水系统:来自电厂的软化水经除氧器除氧后,通过补水管 道输送至补水点。事故状态时,直接将工业水利用补给水泵增压 后,通过补水管道输 送至补水点。 供热调节方式,一级网供热系统采用补水泵定压方式,补给 水泵采用变频控制。一级网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集中质调节方 式,二级网采用质调节的方式。 高温水管网的补给水采用除氧软化水,按系统循环水量的 1% 设计。 b)热首站主循环泵的选择 供热首站冬季最大供热量为 397.8mw 供暖系统的设计总流量为: 5719t/h 建议循环水泵选四台,循环水泵计算流量为 1.155710=65

25、67 t/h,单台流量为 1640 t/h。 本次设计方案一外网主城区环路最不利工况为电厂至新建 4 热力站运行工况,此时最不利环路水力计算阻力为 71mh20,为了 节约能源及考虑热网运行的稳定,首站循环水泵扬程按主城区环 路最不利工况设计,即首站循环水泵需克服外网阻力 71mh20,同 时克服首站内阻力损失 15 mh20 及热力站资用压头为 10mh20。建 议首站循环水泵扬程确定为 96mh20o c)首站补水定压相应条件以及补水泵的选择首站定压点压力确 定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克服地势高差,保证高温水系统内充满水; 二、防止高温水汽化; 三、保留 3 mh20 -5 rah20 的裕

26、量。 本工程供热范围内地势平坦,不考虑地形差因素,系统充水 高度取 18 米,130c 髙温水的汽化压力为 0. 17mpa,考虑 5mh20 的余量后, 建议定压点压力确定为 0. 40 mpa。 本工程高温水管网正常补给水量按系统设计流量的 1%考虑, 系统总流量为 5710t/h,则 q=5710x1%=57t/h。事故补水量按系 统设计流量的 4%考虑为 228t/h。 单台补水泵流量 g=115t/h,扬程 h=42m。系统选用两台补水 泵,设变频调速装置,正常工况下补水泵一用一备,事故状态下, 可两台同时使用。 本工程热网设计压力为 1.6mpa,初步确定供水压力为 1.36mpa

27、,依据热网循环阻力、首站水泵提升压力、地势情况绘 制水压图,通过水压图确定回水压力为 0.40mpa d)热网控制中心 热网控制中心设在首站内,热网控制中心是整个热网运行过 程中的监控中心,对整个热网的运行起着监测与调度的作用。可 监测到的数据包括首站、各热力站运行时的温度、压力状况及热 网关键部位的流量情况,并对异常情况作出报警。热网控制中心 能做到各换热站之间的水力平衡自动调节控制,首站运行达到无 人值守的水平,并留有与电厂 dcs 数据通讯接口。 3.2.3 电厂外热网部分 本项目为热电厂新建工程(热网部分)供热范围为 xxx 镇 750 万平方米供热面积,供热半径约 3 公里 4 4

28、热力网热力网 4.14.1 热力网布置原则热力网布置原则 根据 xxx 镇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提供的热负荷分布情况,并兼 顾节约用地、降低造价、运行安全可靠、便于维修的原则: 1、走向尽量与规划道路平行,同一条管道只沿街道的一侧敷 设。 2、主干线尽量短、直。 3、热网主干线走向结合彰武县的特点,尽量通过热负荷中心 区。 4、管道尽量布置在人行道、绿化带下面。 5、尽量少穿越道路。 6、热网主干线按最终负荷确定,管径设计一步到位。 7、热网参数的选定考虑投资及运行的经济性,一次网供暖按 130c/70c。 4.24.2 热力网走向热力网走向 供主城区的热网管线沿 至 。 4.34.3 热补偿热补偿

29、 供热管道安装后,在运行过程中,因被热媒加热而伸长。管 道的热伸长量 a1 可按下式计算: al=a (tr- ta)l m a 管道的线膨胀系数 tr 管道的最高使用温度 ta 管道的安 装温度 l 计算管段两固定点间的距离 高温水管道采用预制塑套钢直埋保温管,工作管和塑料外套 管结合在一起,被热媒加热后伸长,土壤对其有束缚,经过热力 计算和管网受力计算后,在不能满足应力要求的管道节点处设补 偿器。原则上采用无补偿直埋敷。 4.44.4 管网最不利工况水压图管网最不利工况水压图 本设计给出了热力网最不利工况的水压图,供水为 111mh20,回水压力暂定为 40mh20,首站供水压力根据热网负

30、荷 不同进行调整,最髙不超过 1.60mpa,见相关水压图。 4.54.5 热力网敷设方式热力网敷设方式 高温水管网全部采用直埋保温管敷设的方式。 4.64.6 管材及附属设备管材及附属设备 4.6.1 管材 高温水管道采用塑套钢管,工作管公称直径dn200,采用螺旋 缝电焊钢管, 材质为 q235b;公称直径dn200,采用无缝钢管,材 质为 20 号钢。其质量及规定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4.6.2 阀门 高温水管道上支线的起点及预留发展处均安装关断阀门,热水 热力网输送干线约每隔 2.5-3.0km 安装一个分段阀门。当阀门口径 dn40 时,宜采用截止阀或闸阀,当阀门口径dn40

31、时,可采用蝶 阀,阀门的公称压力按 2.5mpa 选用,直埋管道上的阀门推荐采用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 4.6.3 补偿器 经过热力计算和管网受力计算后,在不能满足应力要求的管道 节点处必须安装补偿装置。本工程选用直埋式波纹管补偿器,补偿 器考虑 1520%的补偿余量。 本工程高温水网原则上供水釆用有补偿直埋敷设,回水釆用无 补偿直埋敷设方式。经过热力计算和管网受力计算后,在不能满足 应力要求的管道节点处必须设补偿器。本工程选用直埋式波纹管补 偿器,压力等级 p=2.5mpa。 4.6.4 管道放水、放气 热水热力网管网高点应安装放气装置,管网低点应安装泄水装 置。 4.74.7 热力网与用

32、户的连接方式热力网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髙温热水热力网将髙温热水直接送至各个热力站,在站内设置 热量计量装置。 4.84.8 过障碍处理过障碍处理 管道穿越公路时,除满足市政方面的要求外,埋深小于 1.6 米 时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管)作为保护套管。 5 5 热力站热力站 5.15.1 热力站热力站 本工程全部热力站均为“水-水”热力站,热力站系统图详见附 图“热力站原 则性热力系统图”。热力站高温水温度:tg=130 c,th=70c;低温水温度:tg=80c, th=60c。 为节约投资,提髙换热效率,所有热力站均釆用高效“水-水” 板式换热器, 循环泵均采用低速卧式泵,除污器均采用反冲洗除 污

33、器,补水泵采用轻型立式离心泵,所有水泵均设计成变频调速泵。 热力站主要设备详见“热力站主要设备表”。 热力站高温水回水温度信号传至集中控制中心,以便实现集中 监视。高温水供水侧设置电动调节阀,集中控制中心根据回水温度 信号控制热力站内的电动调节阀,可实现远程控制,保证高温水管 网的水力平衡。本工程改建 9 个热力站。 5.25.2 热力站水泵选择热力站水泵选择 热力站均设在居民区内,运行噪音过大会影响周围居民生活, 所以热力站内的循环泵应选择噪音较小的低速泵,水泵转速不应大 于 1450r/min。 为了便于维修,热力站内的循环泵均选择卧式泵。考虑到水泵 并联效率及热力站水泵容量,热力站内每个

34、系统循环泵按照两用一 备(不含 10-20 万平方米热力站)选取,这样,既可以保证热力站 正常运行,又保证了水泵髙效运行。循环泵均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这样既节能,又便于未来分表计量后进行二级热网调整。 热力站内的补水泵采用轻型立式离心泵,热力站内每个系统选 用两台(一用一备),正常状态时一台运行,事故状态两台同时运 行。补水泵流量按照二级管网循环水流量的 2%选取,补水泵均变 频调速控制。 5.35.3 热力站换热器的选择热力站换热器的选择 热力站内每个系统选用两台换热器,单台换热器承担 70%热负 荷。 若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台仍可满足 70%的供热量,最大限 度保证供热效果。 所有热力站

35、均采用高效“水-水”板式换热器。 为了便于今后运行管理和减少运行成本,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同时为能更好的满足采暖热用户需要,保证供热质量,节省能源, 热力站带有全自动控制装置,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实 现无人值守,机组能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一级管网的供 热量,来满足热用户的耗热量要求,保持室内温度恒定。 6 6 热力网调节热力网调节 本工程髙温水热网最大热负荷为 397.8mw,均由热电厂承担。为 了便于热网调节,保证供热质量,二热源供暖期采用质调节方式运 行,热电厂热网首站依据室外温度情况采用量调节运行方式。 首站循环水泵为变频控制,运行随室外温度变化采用质量并调。 为了达

36、到节能和热网的均衡运行,各个热力站之间的水力平衡必须 实行自动控制。子热力站一级网入口设置自动调节装置,通过各个 热力站的回水温度进行比较来实现水力平衡的自动调节,以满足供 热调节需要。 运行人员、维护人员、调度员以及有关人员应参加安全技术培 训和操作规程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规程和要求,以保证热力网管 道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高供热质量。 7 7 热力网的节能设计热力网的节能设计 7.17.1 高温水管道的节能设计高温水管道的节能设计 高温水直埋管道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管,保温层厚度不小 于 40 毫米,硬质聚氨酯泡沫耐温不小于 142 摄氏度,使用年限不 低于 30 年。质量标准应符

37、合髙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 料预制直埋保温管(cj/t114-2000),并保证每公里温降在 0.2 摄氏度范围内。 7.27.2 设备选择的节能设计设备选择的节能设计 所有热力站均采用高效“水-水”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不小 于 5400w/m2 k。 1)高温水采用软化水补水,预防设备及管道结垢,以防止管 路系统阻力增加和换热设备效率下降。 2)热力站内循环泵、补水泵均采用变频控制。 7.37.3 运行调节的节能设计运行调节的节能设计 循环水泵均为变速调节,节约电能。 为了达到节能和热网的均衡运行,子热力站一级网入口设置自 动调节装置,通过各个热力站的回水温度进行比较来实现水力平衡 的

38、自动调节,实现各个热力站之间水力平衡的自动控制,避免出现 过冷、过热现象,达到节能的目的。 8 8 电气部分电气部分 电气一次电气一次 8.1 电源引接 每个热网换热站设 1 个容量为 400kva 的箱式变压器。每个热 网换热站的电源由供热小区的变电站提供。电源引接可以有两种方 式。 第一种方式,由供热小区的变电站提供一路 6.3kv 电源,给箱 式变压器供电。优点是节省投资;缺点是供电可靠性不高。目前, xxx 镇换热站多采用单电源供电方式。 第二种方式,由供热小区的变电站提供两路 6.3kv 电源,给箱 式变压器供电。优点是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缺点是投资增大。 综上所述,考虑本工程的实际情

39、况并结合当地特点,采用第一 种供电方式,箱式变压器由一路电源供电,电源取自供热小区的变 电站。 各换热站进线电缆采用直埋敷设方式。 8.1.2 电动机的启动方式 由于热网换热站内循环水泵容量较大, (1025 万平方米换热 站 75 千瓦或 3040 万平方米换热站 110 千瓦或 132 千瓦) ,须在 热网换热站内设置电机软启动装置。 8.1.3 电气设备的选型及布置 400kva 的箱式变压器布置在室外。 低压开关柜为 mns 型固定式,每台大容量电动机设置一个软启动 柜,均布置在热网换热站的配电室内。热网变压器采用继电式过流 保护,保护装置装于开关柜上。 8.28.2 电气二次电气二次

40、 8.2.1 直流系统 为了保证各换热站的控制、信号、保护等经常负荷的用电,每 个热网换热站拟设一组 60ah 直流一体化装置(蓄电池、充电电源、 馈线回路组一面屏) 。电压为直流 220v,充电装置采用高频电源开 关。 8.2.2 ups 电源 各换热站内设置一套 10kva(串机)交流不停电电源,该交流 不停电电源为各换热站内电气监控系统后台及电能计量等重要负荷 提供可靠交流工作电源。交流逆变电源自带蓄电池。系统输入电源 取自所用电,备用电源取自直流系统。 8.2.3 控制及监视 各换热站内设置一套电气热工共用监控系统,用于各换热站站 用电源、电动机设备以及热网的流量、压力、水温等量的监控

41、。电 气量通过测控装置送至电气监控系统;热网的水温、水压力、液位、 流量等热工量通过现场变送器送至热工电气量采集装置,继而传送 至电气监控系统。电气监控操作员站布置于各换热站控制室内。 8.2.4 继电保护 各换热站 6kv 电源进线、厂用变压器、电动机采用高性能微机 综合保护测控装置,装置集保护、测量、计量、控制、通讯功能于 一体,将受控对象的运行信号及电流、功率等电量直采直传送至电 气监控系统,实施在线监测。装置装于就地开关柜内。进线双电源 采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8.2.5 计量及测量 为了便于热网换热站电能计费及经济核算,每站设置 1 块高精 度电度表(具体精度可按照当地电业局标准选型

42、) ,用于 6kv 进线 电量计量、配电变压器电量计量及电机等电量计量。电度表就地安 装于 6kv 开关柜内。 9 9 热力站给排水及消防热力站给排水及消防 9.19.1 热力站给排水系统热力站给排水系统 工业用水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给水水管采用镀锌钢管直接接 到市政自来水管网。工业补水由市政自来水管网接入到热网站内补 充到水箱内,工业水箱补给水管设有逆止阀以免出现水箱内水倒流 入市政自来水管网。工业补给水采用水表便于统一计量水量,水表 安装在热网站室内。工业排水为水箱溢流水,溢流水水质满足直接 排放要求,排水就近排入市政污水排水管网中。 9.29.2 热力站消防系统热力站消防系统 根据建筑设

43、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的规定,热力站的建 筑物均为单层丙级建筑物,体积小于 10000m3 且占地面积小于 300m2 的厂房,因此不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系统采用灭 火器防火的方式,灭火器配置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的规定设置。配置原则为 1 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 灭火器数量不少于 2 具,每个配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 5 具, 灭火器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影响安全疏散,保证最 不利点至少在 1 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本着灭火器采用同种型号 的原则,各热网站点灭火器均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 广,可应对 a,b,c,e 类火灾的

44、情况) ,型号为 mf/abc4, mf/abc5,满足不同防火分区内各种危险等级的要求。 1010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 中的安全与健康,本工程设计中对首站、热水管网、蒸汽管网、热 力站生产运行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给予了必要的考虑,并 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10.110.1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1)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部令第 3 号 (1996)。 (2)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1998)97 号。 (3)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的暂行规 定(199

45、8 年)。 10.210.2 采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采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99)。 (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 版)。 (4)电力安全工作规程(1998 年) 10.310.3 防电气伤害防电气伤害 为保证电气运行、检修人员及接近电气设备人员的安全,对各 种等级电气设备的对地距离,操作走廊尺寸,严格按规程设计,在 高压电气设备周围,设置栅栏和遮栏,为防雷击设置防雷保护接地。 重要设备设置事故就地开关,出现情况随时就地操作。 10.410.4 防止机械和其它伤害防止机械和其它伤

46、害 在转动机械外部设有防护罩,蒸汽、高温热水管道进行保温、 高处阀门操作与检修平台设有护栏,楼板吊装孔及地坑、水池等边 缘设有护栏。首站及热力站都设有事故照明。 管道设计中,按照汽水管道的公称压力等级选择管段和管件, 按规定进行应力计算,从而保证管道的安全。法兰和阀门的设计压 力按提高一级考虑。 10.510.5 防震及卫生措施防震及卫生措施 对转动设备采取隔振及减振措施,对控制室采取一定的隔音措 施。 为保证操作运行人员休息,各子站考虑休息室及卫生间等,以 改善工作环境卫生的要求。 1111 节能节能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在我国能源紧缺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节能降耗

47、势在必行,是一项利国利民 的事业。本工程依据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采取下述节能措施: 1)本工程投入运行后,可以充分发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 优越性,可使燃烧热效率大大提髙,避免分散热源设备利用率低, 供热能力又难以综合联网调节, 达不到设备最佳配置和热源最大 利用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节能。 2)采用管道直埋技术,高温水管道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聚氨 酯泡沬塑料,蒸汽管道采用耐高温复合钢套钢预制保温管,保温材 料为耐高温聚氨酯泡沬塑料,其导热系数低,克服了采用管沟敷设 方法中,由于跑冒滴漏严重、管沟易灌水、保温层透水,造成无效 热损失的缺点。 3)设计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第四号节能指令和国务院节能

48、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水泵和电机均选用 节能性产品。水泵均采用变频调速装置,可使水泵节电 15%20%。 4)本项目达产后,年节约标煤 25 万吨。由于替代拆除了大量 分散小锅炉房,减少煤场、灰渣场占地,增加了大量宝贵城市用地, 使土地资源大幅增值。 12.112.1 现有管网(现有管网(122122 万平米)改造节煤量万平米)改造节煤量 供热方式采用一次网蒸汽供热,供汽529 管线为 1986 年安装 使用,架空敷设。电厂下辖 8 个汽水换热站,现供热在网面积 122 万平米,热水部分管网也是 1986 年建设。 本次热网三环制供热系统改造节约能源为两个环节,即供汽管 道

49、散热损失部分及三环管网部分(现二次网部分)。 1)122 万平米年耗热量 最大采暖热负荷: qn=qf10-3kw =6512210410-3 =79300mw =285480gj/h 采暖平均热负荷: qpj=qmax(tn-tp)/(tn-tw) =793000.630 =50672.7mw =182421.7gj/h 全年采暖总负荷计算: qz= qpj3624 =182421.73624 =661.1106gj 2)二次网部分管网为 1986 年建设,运行至今已有 26 年了, 管网腐蚀严重,漏水量大,保温效果也非常差,致使管网热损失过 大。 8 个热力站实际补水量可达到 16-18。

50、本次热网改造后正常 补水量约在 1-2左右,失水率将降低 17左右,即节约热量 约 17661.1106gj/a=112.4106gj。 3)本次热网改造后取消一次网蒸汽供热,蒸汽管道热损失较大, 正常情况下为 5, 因供汽529 管线为 1986 建设,多年未整体 维修,管道跑、冒、漏非常严重,实际可达热损失约达到 12左 右。本次热网改造为高温水供热,管道采用预置保温管自埋敷设, 管道散热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此部分节约热量约 12661.1106gj/a=79.3106gj。 4)总节约热量为 112.4106+79.3106=191.7106gj。 5)全年节标煤量为每吨标煤发热量为 70

51、001034.1868=29307600 kj/t=29307.6gj/ t 节标煤量 191.7106gj29307.6gj/ t =6541(t) 1313 管理机构及劳动定员管理机构及劳动定员 热电厂热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组建区域热力公司 对区域内的供热管网、热力站以及终端设备进行日常管理、运营、 服务及收费工作。 区域供热管网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控制管理系统,该 系统负责管理首站、供热区域内热网和子站的运行调整,在首站内 设置集中控制中心,集控中心能够监测并调整各热力站的运行情况。 集控中心热网调度负责全面协调各级供热管网和各类热源的配合。 热网日常运行管理水平的髙低将

52、直接影响到热力公司的经济效益, 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经验,能通过对实际运行情况的不断优化来 完善管理控制程序。 13.113.1 机构设置机构设置 xxx 热网工程为改造工程,本期工程实施后,主管网最大管径 为 dn800,可满足 xxx2014 年镇采暖热负荷要求。热网由 xxx 镇热 电厂管理和经营。 13.213.2 人员配置人员配置 按国家有关规定,并参照国内同规模热网及热力站,拟定热网 劳动定员如下: (1)热力站按无人值守考虑,设巡视及维修人员,按每 2 座热 力站设负责人员 1 人。 本期共有 37 座热力站设置 18 人,考虑设置巡检车辆 4 辆,配 备专职司机 4 人,热网巡

53、检人员计 22 人。 (2)本期热网调度中心运行人员,每班 3 人,4 班 3 运转(考 虑轮休倒班) ,计 12 人。 (3)抢险维修人员 15 人。 (4)收费及用户服务人员 10 人。 (5)技术管理人员 10 人。 本期工程实施后,热网运行及管理人员总计 69 人。 1414 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及招标方案及招标方案 本工程于 2014 年进行项目的前期工作及工程设计,于 2014 年 3 月底前完成工程设计任务,并于 2014 年 5 月 1 日着手热力网及热 力站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14 年 7 月 1 日热力网及热力站施工,至 2014 年 10 月 31 日工程结

54、束,工程建设项目为热力网管道及 1#-9# 号共 9 个热力站的改造; 本工程具体进度见下表 15-1 工作内容完成时间 热力网及热力站初步设计2014 年 1 月 1 日-2014 年 3 月 28 日 热力网及热力站施工图设计 2014 年 3 月 1 日-2014 年 4 月 30 日 热力网及热力站施工前准备2014 年 5 月 1 日着手 热力网及热力站施工2014 年 7 月 1 日-2014 年 10 月 31 日 1515 投资估算及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财务分析 15.115.1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15.1.1 编制原则及依据 (1) 概算定额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55、 2007 年 138 号文颁布的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2006 年版)。 (2) 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执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技经 【2007】139 号文发布的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 (2006 年版)。 (3) 工资:建筑工程人工费单价 26 元/工日,安装工程人工费 单价 31 元/工日。工资性补贴执行电定总造200712 号文关于公 布各地区工资性补贴的通知,辽宁地区 3.71 元。人工费调整执 行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201139 号文颁发的关于调整电 力建设工程人工工日单价标准的通知,调增标准为:建筑工程 14.23 元/工日,安装工程 15.2 元/工日,人工

56、费调金额只计取税金, 计入编制年价差。 (4) 材料价格:安装材料价格执行中电联技经2007141 号文颁 发的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定额材料与机械费调 整执行定额20114 号文关于颁布发电安装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 水平调整系数的通知。建筑工程材料价格按辽宁省工程造价信 息2011 年第 4 季度“彰武地区材料价格”计列,建筑工程机械价 格执行定额20116 号文关于颁布 2010 年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机械 价差的通知。 (5) 设备价格按制造厂询价计列。 (6)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标准编制管理费执行电定总造20093 号 文“关于调整电力工程建设预算费用项目及计算标准的通知”。 (7)

57、 调试费执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文件中电联技经200715 号文发布的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六册调试工程(2006 年版) 。 (8) 建设期贷款利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自 2011 年 7 月 7 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中长期贷款利率取 7.05%。 15.1.2 投资概况 工程动态投资 2375 万元,其中:建设期贷款利息 340 万元。 15.1.3 有关问题说明 (1) 本工程投资估算基本预备费率按 5%计列。 (2) 本工程投资估算建设计列投资,工程动态投资 2375 万元。 15.215.2 资金来源及融资方案资金来源及融资方案 本工程由国成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注册资本金占 20,其 余 80%的投资按国内银行贷款考虑,贷款利率按 7.05%计算。 15.15.3 3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 15.3.1 以热网入口热价 48 元/gj、出口热价 63 元/gj(含税)进 行项目财务评价,主要财务指标见下表。 序 号名 称 单 位 数 值 1 工程动态投资万元 2375 2 流动资金万元 262 3 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 %9.71 4 项目投资净现值万元 2282 5 投资回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