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书(精)_第1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书(精)_第2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书(精)_第3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书(精)_第4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书(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医学影像技术不包括() A、X线摄影B、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磁共振成像D、超声成像E、心电图成像 2.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A、1895年11月8 口,伦琴发现X线为放射技术伊始 B、1895年12月22 口第一张X线照片诞生为放射技术伊始 C、20世纪1020年代为医技一体阶段 D、随着X线设备的发展出现医技分家阶段 E、1959年慕尼黑国际放射学会议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3. X线成像的因素不包拾() A、组织的密度(P ) B、组织的原子序数(Z) C、组织的厚度(d) D、组织的形状E、X线的衰减系数(.) 4. 人体

2、组织对X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5. 下列人体组织中,对X线衰减最人的是() A、肌肉E、骨骼C、脂肪D、软骨E、血液 6. 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形成图像的() A、清晰度E、灰雾度C、对比度 D、灰度E、密度 7. 与传统X线诊断原理相同的成像方式有() A、CRB、MRIC、DR D、PETE、CT 8. 不属于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是() A、超声E、磁共振成像C、屏-片系统X线摄影 D、计算机体层摄影E、计算机X线摄影 9. CT成像优势不包括(

3、) A、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B、密度分辨力高 C、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 D、空间分辨力比屏-片影像高 E、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 10. CT技术的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1953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X线机 B、1989年螺旋CT问世 C、1998年多层面CT诞生 D、2004年推出容积CT E、2005年双源CT研制成功 11. 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X线作为成像的能量源 B、选择性成像 C、多方位、多参数成像 D、图像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极佳 E、能进行形态学、功能等研究 12. 下列医学影像成像方式的组合,错误的是() A、X 线摄

4、影-radiography B、磁共振成像一MRI 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 E、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第二章 1. 医学影像成像的要素() A、信息源(被检体)B、CTC、信息载体 D、信息接收器E、MRI 2. 应用光或其他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并以可见光影像加以记录的技术称 () A、影像E、摄影C、信息信号D、成像系统E、摄影程序 3. 光或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此过程称() A、影像E、摄影C、信息信号 D、摄影程序E、成像系统 4. 摄影的程序是() A、检测-光或能量-信号-图像形成 B、光或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光或能量-检测-信

5、号-图像形成 D、信号-检测-光或能量-图像形成 E、信号-光或能量-检测-图像形成 5. 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 A、X线B、被照体C、增感屏 D、胶片E、照片 6. 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错误的是() A、被照体作为信息源 B、X线作为信息载体 C、经显影处理形成可见密度影像 D、第一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胶片特性 E、X线诊断是X线影像信息传递与转换过程 7. 关于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及影像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被照体的信息分布于三维空间 B、X线影像表现形式均为三维图像 C、X线诊断的信息来源于被照体 D、X线为传递被照体信息的载体 E、被照体信息需经转换介质转换

6、 8. 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 A、X线一被照物一信号一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一X线一信号一检测图像形成 C、X线一被照物一检测一图像形成一信号 D、被照物一X线一检测一信号图像形成 E、X线一被照物一检测一信号图像形成 9. X线信息影像形成的阶段是() A、X线透过被照体后 B、X线照片冲洗后 C、X线到达被照体前 D、视觉影像就是X线信息影像 E、在大脑判断之后 10. X线影像传递中,与被照体无关的因素是() A、原子序数E、密度C、体积D、散射线E、厚度 11. 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 A、X线B、胶片C、被照体 D、增感屏E、显影液 12. 对

7、不可见X线信息影像,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被照体的原子序数B、被照体的厚度 C、被照体的形状D、X线的质与量E、X线的散射 13. X线影像信息的接收不包括() A、屏-片系统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E、滤线栅 14. 医学影像成像中常用的接收器不包括() A、光盘E、成像板(IP) C、CT检测 器 D、平板探测器(FPD) E、MRI的接收线圈 B型题: A、影像 B、摄影 C、信息信号 D、摄影程序 E、成像系统 15. 光或能量一信号一检测一图象形成() 16. 用能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 17. 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A、X线信息传

8、递第一阶段 B、X线信息传递第二阶段 C、X线信息传递第阶三段 D、X线信息传递第四阶段 E、X线信息传递第五阶段 18. 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影像() 19. 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 20. 通过接受介质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 第三章 1. 国际放射界公认的模糊阈值是() A、002mmE、012mmC、0.20niin D、022mmE、200mmb 2、下列哪些不属于医用X线胶片结构() A、乳基层E、附加层C、保护层D、荧光层E、片基层 3、下列哪项不属于医用X线胶片特性的感光特性() A、本底灰雾E、感光度C、颗粒度D、反差系数E、宽容度 4、关

9、于X线胶片曲线的组成,下列错误的是() A、足部E、平移部C、直线部D、肩部E、反转部 5、关于增感屏对影像效果的影响,下列错误的是() A、影像对比度增加B、影像清晰度下降C、影像颗粒性变差 D、影像模糊度增加E、影像灰雾度增加 6、关于T颗粒胶片,下列错误的说法是() A、影像清晰度增加B、光采集容量提高C、感光速度增加 D、荧光交叠效应,增加了影像模糊E、卤化银颗粒切割成扁平状 7、下列不属于X线管焦点成像性能主要参量的是() A、焦点人小E、焦点的极限分辨力C、焦点的密度分辩力 D、焦点的散焦值E、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 8、关于影响照片密度的主要因素,卞列错误的是() A、照射量E、管电

10、压C、摄影距离D、显影E、定影 9、缩省半影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A、使用小焦点E、缩小肢-片距C、缩小照射野 D、增大焦-肢距E、增大肢-片距 10、产生照片模糊度的因素哪项是错误的() A、运动性模糊B、焦点的几何性模糊C、屏胶系统产生的模糊 D、散射线性模糊E、暗室技术引起模糊 11、对照片密度和对比度有影响的因素中哪项不正确() A、显影剂的选择B、定影剂的选择C、显影液温度 D、显影时间E、显影液搅动 12、控制照射野大小的措施应是() A、遮线筒与遮线器B、滤线栅C、集射罩 D、滤过板E、空气间隙法 13、X线从易到难穿过人体组织的顺序是() A、肺、脂肪、肌肉、骨骼B、肺、肌肉、

11、脂肪、骨骼 C、骨骼、肌肉、脂肪、肺D、脂肪、肺、肌肉、骨骼 E、骨骼、肌肉、肺、脂肪 14、滤线栅的比值越大,照片() A、锐利度越高B、密度越高C、对比度越高 D、半影越高E、灰雾越大 15、一张优质X线照片从X线摄影技术上分析应具备的条件哪项不正确() A、适当的密度E、良好的对比度C、鲜明的锐利度 D、正确的几何投影E、一定的照片斑点 16、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错误的是() A、近阳极端X线强度大 B、近阴极度端X线强度大 C、X线管短轴两侧X线强度人于阳极端 D、近阴极度端X线强度大于阳极端 E、近阴极端长轴两端X线强度是不对称的 17、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A、熒光屏上明亮的部分,表

12、示人体结构密度低 B、X线照片上明亮的部分,表示人体结构密度高 C、脂肪组织在熒光屏上表现黑暗的阴影 D、骨骼组织在照片上表现为白色的阴影 E、X线照片影像又称负像 18、关于引起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A、几何学模糊E、运动学模糊C、增感屏的荧光扩散 D、中心线垂直投射屏-片系统E、增感屏与胶片的密着状态 19、控制影像失真的方法,下列错误的是() A、肢体与胶片平行 B、中心线通过被照体正上方 C、增加焦点到胶片的距离 D、增加肢体与胶片的距离 E、缩小肢体与胶片的距离 20、关于影响照片颗粒性的因素,下列错误的是() A、X线量子斑点B、胶片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 C

13、、增感屏荧光体的尺寸和分布D、胶片对比度E、被照体的形态 第四章 1. 关于数字摄影优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密度分辨力高E、动态范围大C、立即显像 D、量子检测效率DQE低E、提高了 X线的利用率 2. 关于数字X线摄影优越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密度分辨力高E、空间分辨力高C、动态范围人 D、立即显像E、软件后处理功能 3. 关于数字摄影软件处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比度、亮度调整E、增加灰阶 C、边缘处理D、反转显示E、测量功能 4. 使用方法与常规X线摄影一样转换器是() A、影像板E、多丝正比室C、平板探测器 D、CCD摄像机E、硒鼓检测器 5. 关于成像板(IP)

14、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IP的外观像一片增感屏 B、由基板和荧光材料层组成 C、荧光材料层主要成分是氟卤化领晶体 D、含有微量三价笛离子 E、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 6. 关于CR工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IP用暗合装盛使用 B、曝光后将暗盒送入数据读出装置 C、IP被自动取出并进入扫描系统 D、激光束扫描带有潜影的IP E、激光束能量决定了被激发的荧光强度 7. 关于CR 般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即存储荧光体方式 B、分CCD方式、碘化艳方式 C、空间分辨率决定于像素大小 D、较新的系统提供4000像素矩阵 E、新的读出装置提高了读出精度 8. CR的密度分辨率为() A、

15、2Bit Bx 4Bit C6Bit D 8EitE、lOBit 9. CR的应用中有() A、能量减影E、S自动控制C、KV自动控制 D、mA自动控制E、透视功能 10. 平板检测器的优点是() A、动态范围小B、余辉时间长C、MTF性能低 D、量子检出率高E、空间分辨率低 11. 直接转换的平板检测器使用的光电材料是() A、碘化艳晶体B、非晶硅晶体C、氟卤化顿晶体 D、非晶硒薄膜晶体E、碘化艳-非晶硅 12. 关于直接转换型探测器断面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面电极E、硒膜C、介质层 D、碘化艳E、薄膜晶体管(TFT)阵列 13. 关于探测器动态范閑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比屏胶

16、系统大B、扩大了曝光的宽容度 C、减少了过度曝光的机会D、增多了图像信号的灰阶 E、用信号字长表示 14. 间接转换的平板检测器使用的光电材料是() A碘化艳晶体B非晶硅晶体C氟卤化领晶体 D非晶硒薄膜晶体E碘化艳-非晶硅 15. 多丝正比室的扫描方式是() A左右扫描B定点扫描C狭缝扫描 D上下扫描E前后扫描 16. DSA的常用成像方式是() A、时间减影E、能量减影C、混合减影 D、体层减影E、K-缘减影 17. 下列有关DSA叙述,正确的是() A、DSA具有高的对比分辨力 B、DSA具有高的空间分辨力 C、大血管成像用高浓度、大剂量对比剂 D、小血管成像用低浓度、小剂量对比剂 E、D

17、SA的信噪比高 18. 关于能量减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不同能量的X线 B、对同一部位进行连续两次曝光 C、其间病人不能移动 D、对一幅图像的数据进行特姝处理 E、可以得到去骨软组织像 B型题: A、多丝正比室 B、硒鼓检测器 C、影像板 D、直接转换平板检测器 E、间接转换平板检测器 19. CR应用的一种信息采集方式是() 20. 以非晶硒为光电材料的检测器是() 第五章 1. CT与常规体层摄影相比其优势是空间分辨率高;低对比度分 辨率高无层外干扰阴影;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受照剂量小。 A、 B.C、D、 E、 2. 对CT扫描工作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A、利用X线锥

18、形线束穿透被检体: B、探测器接收X线之后,直接成像; C、探测器接收X线之后,变为视频信号显示在监视器上; D、探测器接收X线之后,经AQ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计算机重建图像,再 转成视频信号显示; E、探测器接收X线之后, 计算机经D/A转换成视频信号显示 3. 与空间分辨率无关的是哪一因素() A、X线束宽度B、扫描矩阵大小C、重建函数 D、重建速度E、探测器数目 4. 不属于CT性能评价项目的是() A、密度分辨率B、空间分辨率C、噪声 D、图像的均一性E、X线管焦点尺寸 5. 关于灰阶的概念灰阶是显示亮度信号的等级;灰阶实质指的是窗位 视觉最人灰阶等级为8个:2000个CT值范|韦|有6

19、4级灰阶;16级灰阶 中每一级含125个CT值。正确的是() A、 B.C、D、 E、 6. 关于像素的叙述构成CT图像的最小体积单元;层面厚度人小; 象素也即彖元:彖素是二维概念;彖素是构成CT图像的最小单元。正确的 理解是() A、 E、C、5) D、 E、 7. 有关CT成像过程的论述 A/D与D/A转换器是CT主要部件;计算 机运算结果是数字输出;计算机只能接收数字信号;AQ是将数字转换成模 拟信号;图像重建不属于CT成像过程。正确的是() A、 E、C、5) D、 E、 8. 有关准直器的论述准直器输出呈锥形放射;准直器输出窗呈狭缝状; 准直器狭缝宽度决定层厚:准直器狭缝宽度决定着线

20、束宽度;准直器狭 缝决定着层间距。正确的是() A、 B. C、 D、 E、 9. 螺旋CT扫描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螺旋CT属于滑环技术的一种 E. 患者随扫描床以一定速度连续步进 C. X线连续曝光 D. 最人优势是扫描时间短 E. 螺旋扫描是一种容积扫描 10. 螺旋扫描与常见CT扫描比较,关键区别为() A、球管运动E、扫描时间C、采集方式 D、三维信息E、图像重建 11. CT的成像方式为() A、透射成像E、衰减系数C、荧光作用 D、光电转换E、数字重建 12. CT成像最关键的依据是() A、X线的吸收衰减特性E、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的直进性 C、数据收集系统(DAS)的特性

21、D、多方位成像特性 E、断面图像显示特性 13. CT扫描参数中,对X线剂量的理解,不妥的是() A、X线剂量是CT图像质量保证的重要坏节 B、增加X线剂量,可减少图像噪声 C、层厚越薄,所需X线剂量越少 D、对内耳扫描所需剂量比颅脑扫描人 E、患者所受扫描剂量与扫描层有关 14. 关于CT扫描层厚的理解,错误的是() A、层厚是CT扫描技术参数的重要参数 B、层厚薄,空间分辨率高 C、层厚加大,密度分辨率低 D、层厚的选择,应根据扫描部位的病变人小决定 E、层厚薄,病灶检出率高 15. 窗宽、窗位均选为100, CT值的显示范围是() A、5050 E、-50-150 Cs 50150 D、

22、100 -200 E、150150 16. 将测得的剖面投影在反方向上进行反投影重建称为() A、迭代法E、解析法C、直接反投影法 D、褶积反投影法E.、二维付立叶变换法 17. CT影像形成与传递的正确程序是() A. X线源一人体一准直器一探测器A/D-显示 B. X线源准直器一人体一探测器重建一AQ-显示 C. X线源一人体一准直器-A.D-*探测器一重建一显示 D. X线源一准直器一人体准直器一探测器一A/D-重建一显示 E. X线源一人体准直器一探测器重建显示 18. 扫描一周的数据采集,并非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环,这种扫描是() A.常规CT横断扫描B.常规CT冠状扫描 C.常规CT矢

23、状扫描D.间断CT横断扫描 E螺旋CT扫描 19. 单螺旋扫描时,层厚为2mm,床速为5mm/秒,此时螺距为() A、0.2nun B 0.411U112.511111150mmE、lOnirn 20. 影响空间分辨率的因素探测器孔径;探测器间距:滤波函数; 象素大小;设备的信噪比。正确的是() A、 B.C、D、 E、 第六章 1 .发生磁共振现彖的基本条件是() A、具有磁矩的自旋原子核B、稳定的静磁场 C、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D、以上都是 2. 下面有关质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带电质子自旋产生磁场 B、质子的自旋方向决定磁场的方向 C、配对质子自旋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 D、偶数质子产生

24、净磁场 3. 下述静磁场的作用,错误的是() A、使自旋质子沿静磁场方向排列,产生净磁化矢量 B、自旋质子以净磁场的磁力线为轴进行 进动 C、因质子的进动产生纵向和横向磁分量 D、质子的进动频率与静磁场强度无关 4. 下面有关自旋弛豫的叙述,错误的是() A、T1驰豫是处于激发态的自旋质子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过程 B、T2驰豫是因为自旋质子的失相位 C、T1驰豫和T2驰豫是先后发生的两个驰豫过程 D、自旋驰豫是在RF脉冲被关闭后发生的 5. 使用梯度磁场的目的是() A、增加静磁场的强度 B、进行层面选择 C、确定信号来自扫描矩阵中的那一列 D、确定信号来自扫描矩阵中的那一行 6. SE序列中,

25、180oRF的目的是() A、使磁化矢量由最犬值衰减到37%的水平 B、使磁化矢量倒向负Z轴 C、使磁化矢量倒向XY平面内进动 D、使失相的质子重聚 7. SE序列相位重聚是指() A、90o脉冲激励时B、90o脉冲激励后 C、180o脉冲激励时D、使离散相位又达到一致 8. 在SE序列中,TR是指() A、90o脉冲到180o脉冲间的时间 B、第一个90。脉冲至下一个90。脉冲所需的时间 C、90o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D、180o脉冲到信号产生的时间 9. 在SE序列中,TE是指() A、90o脉冲到180o脉冲间的时间 B、第一个90o脉冲至下一个90o脉冲所需的时间 C、90.脉冲到信

26、号产生所经历的时间 D、180。脉冲到信号产生所经历的时间 10. SE序列有关组织的MR信号强度,下列哪一项正确() A、T1越短, B、T1越长, C、T1越短, D、T1越长, 信号越强; 信号越强; 信号越强; 信号越弱; T2越短, T2越长, T2越短, T2越长, 信号越强 信号越强 信号越弱 信号越弱 11. 在GRE脉冲序列中,翻转角(小于90。角)越人,所获图像越倾向于() A、T1加权像E、T2加权像C、质子密度加权像D、以上均是 12. 反转恢复(IR)序列中,第一个ISOoRF的目的是() A、使磁化矢量由最人值衰减到37%的水平E、使磁化矢屋倒向负Z轴 C、使磁化矢

27、量倒向XY平面内进动D、使失相的质子重聚 13. 梯度回波序列的主要优点是() A、提高对比分辨率B、提高图像信噪比 C、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D、缩短MRI检查时间 14. 较长的TE () A、T1权重越重E、减少T1权重C、T2权重越重D、减少T2权重 15. 在不同区域的K空间数据与图像质量的关系中() A、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分辨力 B、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分辨力,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 C、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对比 D、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分辨力 16. 影响MR图像分辨率的因素有() A、观察视野E、矩阵C、层面

28、厚度D、以上均是 17. 提高信噪比可通过() A、降低信号的强度和提高噪声的强度 B、保持信号强度不变、提高噪声强度 C、提高信号的强度和降低噪声的强度 D、保持噪声强度不变,降低信号强度 18. 信噪声比是指() A、信号强度与噪声的差值B、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 C、信号强度与噪声的和D、信号强度与噪声的积 19. 信噪比是IRI最基本的质量参数,其正确的概念表述应为() A、图像的亮度与暗度之比B、两个像素的信号强度之比 C、两个体素的信号强度之比D、图像的信号强度与背景强度之比 20. 增加或提高MRI图像SNR的是() A、缩短TRE、缩短TEC、翻转角小D、以上都不是 第七章

29、1. 关于一个完整的PACS系统组成,下列错误的内结构是() A、医学图像采集B、人容量数据存贮C、图像显示和处理 D、图像读取装置E、用于传输图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 2. 医学图像采集系统主要采集来自卞列设备的影像,错误的是() A、CTE、X-Rad C. DRD、MRIE、超声 3. 卞列影像管理内容中,错误说法是() A、信息的查询B、获取图像C、信息采集 D、数据备份E、影像打印输出管理。 4. 关于医学影像信息压缩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A、能够提高传输速度 B、能够节约储存空间 C、JPEG标准压缩可以压缩灰度 D、压缩比越人,丢失信息会越少 E、JPEG标准压缩可以压缩彩色影像 5. 关于PACS的优势错误的是() A、无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