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心得_第1页
中医跟师心得_第2页
中医跟师心得_第3页
中医跟师心得_第4页
中医跟师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 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和不对称 外周大关节炎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 性强直。我国的患 病率约为0.3%,男女患病比例为23 : 1,目前西医对本 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根治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属痹证”范 畴,古人又称之为 历节” 龟背风” 竹节风” 骨痹” 肾痹” 腰尻痛” 腰痛”等,近年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 了大偻”之名,使本病的中医病名逐渐 趋于统一, 使中医临床研究得以广泛开展、

2、深入。 范伏元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治 30余载,精于医理,专于实践,治学严 谨,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我有幸跟师学习2年余,聆听教诲,受益 匪浅,现将范伏元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披陈如下,以飨同 道。 1病因病机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 曰: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 摇”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即详细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活动受 限、驼背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又云:骨 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肾。”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 虚则腰痛,肾旺则骨健脊强。难经 二十九难云督

3、脉 循背而行于身后,为 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 强而厥贯脊属肾”督脉为 阳脉之海”循背而 行于身后,与脊柱关系密切,督脉亏虚,则腰骶、脊柱易受邪为病,由此可 见,肾及督脉亏虚是强直性 脊柱炎发病的内因。素问指出:所谓痹者, 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偻。”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强直 性脊柱炎发病的外因。综上所述,范老师认 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 证,正如医宗必读云:有寒、有湿、有风 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肾督亏虚、 气血不足之人,或因饮食不节、冒雨涉 水、久坐湿地、起居失调,而致督脉受 邪,肝肾受累, 痹阻经络,气

4、血不通,邪气乘虚深入,留着于肌肉、关节、 脊柱、经络,而致腰背部僵硬疼痛,脊背弯曲甚至强直。 2辨证论治 内经云: 治病必求于本”, 知标本者万事万 当,不知 标本,是谓妄行”。范老师指出:肾亏督虚、外 感风寒湿热邪是强直性脊柱炎 的病机关键,治疗应 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型辨证论治。 2.1肾虚督寒证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 明显,活动后减轻,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腿部酸软无力,腰部活动不利, 甚则腰 背僵直或驼背,或见男子阴囊潮湿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 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方药:狗脊 15g、鹿角胶3g、骨碎补20g、

5、独活15g、羌活10g、桂枝12g、威灵仙 15g、制附片10g、续断12g、防风10g、川牛膝12g、醋山甲15g、熟地 15g、杜仲15g、淫羊藿15g、白芍12g、知母10g。方中狗脊入督脉,强脊 骨利关节;鹿角胶入督脉,补肾强骨壮腰膝,共为君药。骨碎补可祛骨风,疗 骨痿,治瘀补肾;熟地、淫羊藿、独活、羌活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现代药理 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成骨型标志物的影响 而达到抑制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向 成骨型的分化;桂枝辛温和营卫通经散寒;威 灵仙 活血通络行痹;制附子补肾助阳、逐风寒湿,并治脊 强拘挛;杜仲、续 断补肝肾、强筋骨;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脊痛项

6、强;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 痛;共为臣 药。佐以白芍和血脉、缓筋急;知母滋阴补肾,以防桂枝、附子 之燥热。醋山甲通经化瘀,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伍,使脊壮督强,风 寒湿邪俱除,气 血充足,痹证得除。 2.2肾虚湿热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 明显,活动后减轻,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粘腻或口干不欲 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 疼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 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 滑或弦细数。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方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 12g、秦艽15g、防己15g、忍冬藤1

7、5g、桑寄 生15g、桑枝12g、络石藤 15g、薏苡仁30g、白蔻仁9g、藿香9g、萆薢10g、泽泻10g、醋山甲15g。 方中黄 柏味苦燥湿,性寒清热,与苍术相配增强清热除湿之力;共为君药。 牛膝补肝肾,祛风湿,引药下行;秦 艽、防己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止痹痛;忍 冬藤味甘性 寒,既能清热又能祛风湿除痹;桑寄生补肾壮腰,强健筋骨;桑 枝祛风湿、利关节;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共为臣药。佐以白蔻仁、藿 香芳香化湿;薏 苡仁、萆薢、泽泻清热利水渗湿。醋山甲通经化瘀,引药直 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补肾强督、清热利湿之功。 2.3肾虚痹阻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

8、起 明显,活动后减轻,甚则腰背 部僵硬,弯曲、活动不利,舌质暗淡或淡红、苔 薄白,脉沉或细弱。治法:益肾活血,通络除痹。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独活15g、寄生15g、杜仲12g、川 断12g、牛膝12g、防风9g、秦 艽12g、细辛3g、肉桂6g、川芎9g、当归9g、白芍9g、熟地12g、木瓜 15g、茯苓12g、甘草9g。方中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 寒湿邪,蠲痹 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 散,祛寒止痛, 均为臣药。佐以寄生、杜仲、川断、熟地补益肝肾,强壮筋 骨;牛膝活血祛瘀通络,又可以引诸药下行;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养血,取 治风先治血

9、,血行风自 灭”之意;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既能温散风湿, 又能补阴津,使筋有所养。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甘草调和诸药, 又为使药。诸药相伍,使风 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腰痛得以缓 解。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现代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 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明显 改善微循环以及调节免疫功能。范伏元教授运 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收效显著。 3运法求变 3.1注重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易累及胸椎、腰椎、颈椎、髋部 等中轴关节,严重者可致 脊柱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因此, 配合关节的功能锻炼是十分重要的。范老师在临证时常指导患者坚持关

10、节功能 锻炼,可选择游泳、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并进行坐位、站立、髋(分腿,后 伸、膝-胸运动)、颈椎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脊柱畸形。 3.2中衷参西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诸多 方法,一些轻症的强直性脊 柱炎患者可通过单纯中 药治疗病情即可缓解,但对于一些急剧进展型强直性 脊柱炎患者,单纯中药治疗并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故范老师 师古而不泥 古,参西而不背中”,将中医 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在西医西药规范诊 治 的基础上,予中药改善症状,或治疗兼证,针对病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 环节、不同问题适时参与、有机 配合,共同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而 不拘泥于一法。 4典型案例王某,男,25

11、岁,汉族,职员,未婚,于 2015年1月20 日以腰背部僵硬疼痛间作 3年加重1月”就 诊。患者自诉3年前在无明显 诱因下出现腰背部僵 硬疼痛,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未重视,此后症情时 有反复,曾在私人门诊就诊,考虑 腰椎间盘突出 症? ”予中药口服及膏药外 敷,症情时好时坏。近1月来,腰背部疼痛明显,伴双髋部疼痛不适,晨起明 显,活动后减轻,起床困难,翻身困难,就诊于外院风湿科,查骶髂关节CT 示:双侧骶髂关节炎(II级改变),HLA-B27( +),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予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症情略好转,但停药后反复,目 前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诊,症见:腰背部僵硬疼痛,伴

12、双髋部疼痛不适,晨 起明 显,活动后减轻,腰部活动不利,起床困难,翻身困难,畏寒喜暖,得 热则舒,腰膝酸软无力,阴囊潮湿寒冷,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稀溏,舌 暗红,苔白 厚,脉沉弦细。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治以补肾强督, 祛寒除湿。处方:狗脊15g、鹿角胶3g、骨碎补20g、独活15g、羌活 10g、桂枝12g、威灵仙15g、制附片10g、续断12g、防风10g、川牛膝 12g、醋山甲15g、熟地15g、杜仲15g、淫羊藿15g、白芍12g、知母10g。 水煎服7齐I,每日2次。另外,继续服用塞来昔 布胶囊及柳氮磺吡啶肠溶 片。2014年4月29日再 次就诊,感腰背部僵硬疼痛减轻,畏寒

13、乏力减轻, 随 证加减治疗半年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双髋部无疼痛,腰部活动 正常,畏寒乏力明显改善。遂停药。 心得2 跟师临诊,俗称 抄方”是年轻中医师成长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中医人才 培养及学术传承的经典模式 一。我在门诊上常可看到很多学生随老中医出诊学习时,其兴致和精力皆 在老师的处方本身,老师每开出一张处方,学生们便如获至宝,记录者有之, 拍照者有之,似乎如此便可掌握老中医的学术精华,达到抄方的目的。其实, 抄方的意义远不在此,老师的处方固然要抄,但重点在于通过抄方而学到辨证 施治 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我跟师临诊 抄方日久,自以为小有所得,现整理一二,

14、以飨同道。 1跟师抄方是中医传承的捷径 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细致入 微的临证思 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在审证上,有 重视望诊而善于见微知著者,有详于脉诊而做到洞晓 五脏者;在用药上,有方 小量薄讲究轻可去实者,有方大量宏 推崇重剂起沉疴者。这些都是医者临证多 年智慧的结晶。而若想领悟其中之奥妙所在,非侍诊左右、耳濡目染不能体 会。通过跟师临诊抄方,直接观察老师的临证思路与用药规律,无疑可以最 直观、最便捷地体悟和掌握其临床经验与学 术特点。所以,在跟师抄方过程中 通过亲身观摩、口传心授、 直觉领悟等途径来继承老师的中医药经验,是年轻 中医师成才的捷径和必要环

15、节。 2走出低头 抄方”的误区 我本科实习时在门诊跟老中医抄方,成天就是 低着头 奋笔疾书,忙着往自己本子上把老师开的处方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 但抄了一段时日后,便发现其实多数老师的处方或源于经方,或源于方剂 学等教材中,并无新奇特别之处,用 药也绝无原配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甘 蔗”之类炫奇之品。 有的老师尽管习惯自己组方,但用药也都平淡无奇,基本 上是中药教材中的常用药,无需费神去抄去记。但就是这些平常方、寻常药, 经老师之手一用,却如同点石成金,有桴鼓相 应之妙。而当自己临证时,牢记 在脑子里的那些方药,却常常 不知该何时用,怎么用?有时简单地据病处方, 得到的效果却 常常难以令人满意。诚如

16、药王孙思邈所言:学医三年,谓天下 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坐地反思,我逐渐悟出跟师 抄方的目的,其真谛本不 在于 方”而在于如何 选方”用方”中医讲究辨 证论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 果目不识证,即便胸中藏有千家名方,却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同时,抄方”的 目的还在于 识方” 懂方”通过抄方 进而明确方剂的功用主治。古人讲 用药 如用兵”其实用方似 布阵”只有明了阵式的架构,才可准确出击,收获效 验。因此,跟师临诊时,不应一味低头 抄方”而应常常抬头看方”看如何 辨证选方,看如何据证调方,看如何活用成方 3跟师抄方 抄”什么?跟师临诊抄

17、方,不应一味纠结于处方本身,而应 视抄方为系统的学习过程。老中医临诊的思路,辨证的技巧,识病的规律,以 及处方、用药特点,无不闪耀着医者智慧的火花,足以使后学者受用不尽。具 体来讲,我认为跟师抄方有以下 4个方面需要着重注意。 3.1学习辨证技巧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辨证为紧要。名老中医经过长年 临证体悟,于辨证自有独到见解。跟师抄方时,应用心观察老师望、闻、问、 切,细细品读,抓住辨证线索,学习辨证技巧。如对于失眠一症,临床四诊不 仅要重视其病 史的长短,关注其相伴随的症状,即便失眠本身,也要详细辨 析,以求见微知著。如失眠不易入睡者,多为阳不入阴之故,病在阳分;寐后 易醒者,贝S多系阴不敛

18、阳所致,病在阴分。而寐后兼多梦者,多夹有实邪;寐 浅易惊者,多兼精血不足。再如同为外感热病,有的医家喜欢使用六经辨证, 有的则擅取 卫气营血辨证,还有的长于三焦辨证,但临床均可辨证识机,直 指病窠。总之,学习掌握老师的辨证技巧既需要详观察、细揣摩、勤总结,更 需要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 3.2体会病机规律名老中医论治疾病的思路,蕴含于病机 推导之中。临诊 抄方,应着重思考老师立法的依据,明晰疾病的病因、病程、传变及预后,把 握疾病的病理因素,从而推导 病机,总结规律,以便日后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如对于恶性 肿瘤的诊治,有人认为肿瘤系在正气亏虚、脏腑失调的基础 上,外邪与机体内部的病

19、理产物如痰、瘀等互结,导致癌症的发生,肿瘤的本 质为痰凝、瘀结或痰热瘀互结,治宜 扶正御邪”;有人则提出癌毒是贯穿恶性 肿瘤始终的核心病机,将其定义为已经形成和不断新生的癌细胞或以癌细胞为 主体形 成的积块,主张 祛邪安正”。其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 交争的发病观是中医对发病机制的基本认识,扶正祛邪也是诊治的优势所在。 在肿瘤预防上(预防产生或术后 防复发),扶正御邪无疑是一种积极诊疗思 路,而当癌毒炽张、 耗伤机体正气之时,祛邪安正则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手 段,待肿瘤后期,癌毒无制、正气衰微,扶正御邪又成为一种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的无奈之选。因此,通过学习老师的诊治思路,可

20、以不断深化自身 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病机规律。 3.3熟悉方药特性 方药的价值,在于临床的合理运用和疗效观察。名老中 医临证时的遣方用药,在诊疗的全过程中尤其精彩,也是很多同学抄方时最感 兴趣之处。学习老师对方 药的运用经验,掌握方药特长、组方原则、药物用 量、煎煮特点等,可以不断增进对方药的理解,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如我临床跟师抄方时,发现老师将黄连温胆汤广泛用于抑郁症、胆囊炎、失 眠、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多种疾患,逐渐体会出临床只要见到痰热 (火)内蕴、气机不畅之证,皆可放胆用之。但老师在方中黄连运用上,又有 自身的体会,如用黄连清心安神,多用较小剂量;用其清胆泻热,则多用中等 剂量;用其清热燥湿降糖,则用多用较大剂量。 3.4总结学术特点 名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并非皆由其亲口 字字传授而来, 实际上多是其门人通过跟师抄方、医案整理等临诊工作,不断挖掘、归纳总结 得出。因此,跟师临诊抄方 之余,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的四诊特色、辨证技巧 和方药运用,还要学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