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材的对象是高一学 生,课时为一课时,采用的说课法为“四说法”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 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 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岩石 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岩石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岩石圈的结构,教材首先叙述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详细说明了岩石圈 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地壳的特征、类型与分层。第二目说明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
2、特征,用 正文、示意图说明了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循环规律。用知识窗、活动进一步介绍 了地壳元素的组成,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 配合正文内容,将大量的知识安排在活动中。通过绘图和说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通过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二)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岩石圈及地壳的结构特征、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原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过程与方法:(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 )注重图文并茂,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运用实验演示法、野外考察法
3、和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岩石圈的组成。确立此重点的目的在于地球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体现出来的。这些物质循环主要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4、四大圈层中进行。而 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要了解岩石圈就必须先让学生认识各类岩石。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有: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物质 循环。而组成地壳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转移和重新组合中,所以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至 关重要。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 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2、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深层次的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 循环。3、图示法,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及成因。4、资料研习法,指导学生研读辅助资料,获取
5、有效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5、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予以肯定,给予解释,并纠 正不合理的观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6、概括总结法,利用各种框架结构图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内容。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下学法。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 计他们对地理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 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 启发,点拨和矫
6、正。(二)学法指导:1、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观察学习法: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地理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 学习方法。3、阅读法,包括课内、课外阅读。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 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 学会”到 会学”的转化。4、比较法,对岩石圈中不同岩石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 理解和记忆。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播放几幅家乡的景观图,提出问题。引出:要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首先要了解地球的 内部圈层结构,尤其是岩石圈的结构及其物质循环。(二)讲授新课: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
7、石圈的结构:(7分)1、展示图片(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提出问题:(1) 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2) 地球上地壳最厚处和最薄处分别在什么地方?(3) 岩石圈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拓展提高:融入知识窗内容,讲解地壳分为上下两层,硅铝层和硅镁层,简单说明其主要特占。八、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0分)、依次分别展示三大类岩石图片(4幅)、让学生认识三种岩石,了解其各自的成因、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观察花岗岩和玄武岩,让学生比较其异同,并讨论为什么玄武岩会形成许多气孔、引导学生通过三大类岩石的特点识别各种岩石。(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2分)播放
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出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地壳物质循环图用其他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层层设问: (1 )三大类岩石能相互转化吗?(2 )各个环节中都有哪些地质作用?(3)绘出简单示意图。4、可用字母代替图中岩石的名称和各作用名称,让学生练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突破难点。)附:板书设计: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2、岩石圈的结构:3、地壳分层: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仁岩浆 咼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岀地養 冷却凝園JLJ ID LXJ风淀水、冰川、m2、裸露岩石沉和岩外力侵蚀、搬运
9、、堆积 5严冷j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变质作用孤积岩爼积作用变躺V变质作用岩讐1、AB、C、D、2A、B、C、D、3A、4、熔畐蚱用丄恃冷职凝固练习反馈:(10分)有关岩石及岩石圈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岩石圈就是地壳 岩石圈主要包括地壳和地幔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目前人类对岩石的利用主要是作建筑材料 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花岗岩 B 、变质岩 C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错误的是( )F,)、石灰岩 D 、大理岩原有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A、石灰岩、玄武岩 BC、玄武岩、大理岩 D5、下面是地壳物质循环图,请完成:页岩、石灰岩 花岗岩、页岩丙地 幔(1)将以下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岩浆 B喷出岩(玄武岩)C侵入岩(花岗岩) D沉积岩 E变质岩(2)写出图中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甲乙、,丙 丁 (四)课外延伸:(3分)1 .课下多收集岩石标本,并将岩石分类编号。2 .创新作业:沉积物是如何沉积的?(1)找一个广口瓶,在瓶子中装入2 3的水。(2)将粗细不一的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艺术市场交易活跃度2025年:艺术市场与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算法-洞察及研究
- 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占比
-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创新2025年研究报告
- 中考心理教研活动方案策划
- 滨州在线安全培训下载课件
- 滨州专业干安全培训课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押题模拟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康复儿童融合活动方案策划
- 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智慧教学运营优化方案
- 2025年全国“质量月”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答题(含答案)
- 2025低空经济发展及关键技术概况报告
- 2025年中考历史(山西卷)真题评析
-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笔试考题
- GA 668-2006警用防暴车通用技术条件
- 《C语言程序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 油画综合材料与技法
- 血浆置换 (1)课件
- 保洁常用工具和设备一览表
- 测量教案5章-es-602g全站仪
- FJC系列浮选机说明书(最终版)20101007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