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20210114192321)_第1页
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20210114192321)_第2页
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20210114192321)_第3页
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20210114192321)_第4页
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202101141923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曾巩局事帖 欧阳修灼艾帖 X 曾巩局事帖欧阳修灼艾帖曾肇书作曾肇书作 2009 年 11 月 23 日 2 时,北京保利秋拍夜场之“尤伦斯夫妇 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曾巩书法作品局事帖以 1.08 亿元 成交,取得喜人成绩。 在没有看到局事帖之前,听到朋友告诉我这个信息时, 我就想,当年食鱼帖和妹至帖可有好瞧的了,论名 气,怀素和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应该怎么都要比曾巩强,曾巩 尚且都能卖出 1.08 亿元,遑论前者。 世上唯一,没法比较,猜想一下帖子的完整性 论文章,曾巩的名气可大,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论书法, 平生缘浅,从没见过曾巩的字,若不是中国保利 2009 秋季 艺术品拍卖,恐怕到老也只是个

2、想象而已。时下,每当一件 古代名家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时,总是引起人们对其真伪 的热议。当然,这件局事帖也不能例外。不过,我想就 局事帖所引出的一些问题和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不敢 曰指路,只是觉得有意思,随想随说,信口开河,一定是肤 浅,可撺掇着大家都加入这个讨论,这便是抛砖引玉了。 书画鉴定,大凡都从比较中来,用句现成的话:没有比 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像局事帖这件落款有“巩再拜”以及 一枚水蜜印“曾巩再拜”的字样上得知是曾巩的作品之外,人 们再也没有看到曾巩存世的其他墨迹。就局事帖而言, 因不能和曾巩其他墨迹比较,说是就是,说不是还难了。当 然,印鉴是否也可作为这件东西的旁证,我们停会儿再说。

3、 如果单就这件书法作品讨论,难免会堕入真假是非的争辩之 中。不用想, 结果自然是辩论的双方都各执一词, 没完没了。 由于局事帖上的收藏印章不少,真伪问题也可能集中到 这方面,而这些印章可不是没有比对的, 其中真假、 仿刻的, 历史上早有言论,我们不烦一一比对,权且一带而过。 局事帖上荦荦大名者是明代的何良俊、项元汴,清代的 安琦诸人, 钤盖的印章都为大家熟悉, 如明代项元汴的“墨林 山人”“项元汴印”“檇李项氏家宝玩”“项子京家珍藏何”良、俊的 “清森阁书画印”以及清人安琦的“仪周鉴赏”、“翰墨林鉴定章” 等,至于说这些印鉴的真伪,既然我们前面说了一带而过, 读者可径去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

4、寻找、比对这些 人的印章,相信可以获得一些收获。 局事帖共 13 行,原文照录: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 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 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 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 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 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日前,因局事帖因缘,与赵力华、王一之、柳玠趺诸位 先生闲聊,大家赏玩曾巩这件书法的时候,发觉这个帖子可 能不全,因为起手一句“局事多暇”之后,便发上牢骚了,这 于书信来说,未免突兀,说实在的,也够“新颖”。这

5、件信札 是写给“无党乡贤”的感谢信,因信中有“果能遂逃旷弛,实自 贤者之力”的谢辞。那么,作为六一门下的曾巩, 难道不知道 写信的时候要先自报家门吗? 举如欧阳修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 北宋吕大防与章质夫札“大防启,亟辱示问 ” 北宋人傅尧俞致友人书“尧俞再拜” 苏轼新岁展庆帖“轼启,新岁未获” 凡此种种,逮至南宋,这种与人书信先自报家门的做法一直 沿袭,殊未改观。我们遍观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陆游、 范成大等人的书札,亦复如是。 于是,我们几个开玩笑说,还有一纸!但能写什么呢? 王一之先生说:“决非,观此件文意词句,表达清楚,除了信 的开头存疑之外,其他并无不周之处。” 赵力华先

6、生也讲:“若就简单一句,巩启或巩再拜之类的缺 失,断乎不可敷衍另纸,云何落笔?再者,据报料介绍,此 信书在宋版三国志之后,若对折视之,右页便要涨出三 分,如此怎可成书?” 柳玠趺先生也说:“若就礼数来讲,给人写信岂能用废纸?” 想至此,大家异口同声说:公文纸印书! 于是,此件开头缺失自报家门一事,便顺理成章了。 前些日子网上讨论局事帖用纸是北宋还是南宋。持南宋 论者,认为此件必伪,理由简单,北宋人不可能在南宋纸上 写字;持北宋论者,认为三国志最早的刻本为北宋咸平 五年( 1002 年),曾巩完全有可能用此纸写信。但说不通的 是信的开头和礼数问题,理由见上。 那么,是否是持南宋论者,歪打正着?

7、宋时公库常用故纸废牍印书,世称公文纸印本。这种将公文 纸重复使用,在背面印书的故实,钱竹汀十驾斋养新录 中已有考论。 作为文物的见证是上海博物馆所藏 宋人佚简 , 其中记录了当时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的礼节性文书。这些书 简皆宋人手札, 笔墨古雅有致, 是不可多得的宋人墨迹资料, 弥足珍贵。在这些手札的背面,后来被用来印了王安石的文 集,缘此这些珍贵的手札才得以书本的形式保存至今。 国外在利用故纸的问题上也不乏例证,如传为日本著名书法 家藤原行成的临王羲之尺牍中的秋荻帖即写在从中 国传去的淮南子 (淮南鸿烈兵略间诘第二十)背面。 再说到局事帖的不完整地方,似乎就是为了符合印书用 纸的宽窄, 裁去了

8、“巩启”或者“巩再拜”之类的字句,如果再加 上比对后世的一些收藏印章, 尤其是钤盖的地方, 前后对齐, 恐怕也是因书而见字。简言之,收藏者见到的局事帖 就是缺少自报家门一句的,大抵如是不复赘言。 如此一来,是否皆大欢喜?当然大家要见仁见智了。 进士出身、读书人、文官,进而猜想曾巩的书法 曾巩( 1019 1083 ),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曾巩自幼与兄长一道读 书用功,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 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 脱口辄诵”。嘉祐二年( 1057 年)曾巩 39 岁那年考取了进士, 后被任命为太平

9、州司法参军,从此步入仕途。翌年,奉召回 京,编校史馆书籍, 迁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 (1069 年)先后在齐、 襄、洪、福、 明、亳等州任知州, 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 1080 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 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 四年( 1081 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 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 1082 年),拜中书舍人。次年 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从这一段不长的履历中,我们了解到曾巩是个读书人,进士 出身,当过不大的官而已。但是作为文官的他,书法怎么样 呢?肯定地讲,应该算不上是家,否则历代有关书法的

10、言论 中怎么没有提及?这当然是看到 局事帖 我们困惑的地方,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凭空揣测。曾巩尽管未被书法史提及,是 不是还应该将他放在能书或者善书的位置上?我看行。原因 很简单,看他编校史馆书籍、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修 撰到拜中书舍人,哪一个位置上不是和笔墨打交道?明清以 后有所谓“台阁”、“馆阁”之书法,那是到了一种极致。 就宋而 言,艺术式的书法和公文式的书法也是绝对存在的,想象中 的曾巩书法,虽然一定下笔不类李建中、林逋、范仲淹、苏 轼、蔡襄等人,但也不致比王安石还差吧?书史中还每每提 及王荆公呢,想来古时亦有书以人名之实也,必是王安石的 官儿当得大的缘故,遂致书坛热捧了王安石冷落了

11、曾子固! 欧阳修当年见到曾巩之后, 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 独 于得生为喜。 ”欧阳修与曾巩临别之际还专门写了 送曾巩秀 才序。对其际遇表示同情,对于“蓄道德能文章”的曾巩不吝 词句的大力赞扬“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 而独余得也。 于其行也, 遂见于文, 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 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 战国策说苑列女传 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 战国策 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 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曾巩好藏书, 珍藏古籍达 2 万多册;收集篆刻 500 卷,名为金石录 。 从上述的情况看来,说曾

12、巩善书能书并不为过。况且,其弟 曾肇在 亡兄行状 一文中说其兄: “生而警敏,不类童子”、 “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这两条,一是说明了其兄小时候 就机灵,二是告诉了我们其兄记忆力特强。尤其是后者,我 们不能忽视,举凡习书者,罔不经过描、临、背、意这几个 阶段,而这几个阶段每层递进都是对记忆力的考验。记忆力 超众的人,每每比记忆力差的人要好许多。退一步讲,即便 曾巩无心作书家, 也不是一般庸手, 其超强记忆力便可证明 我们进而猜想曾巩的书法,倘世上还有第二件曾巩书法可以 与局事帖比较,其必是干禄体而非“经生书”。 局事帖和曾肇行复岁暮帖比较 曾巩的书法,除了此件局事帖外,再无可寻觅,但其弟 曾

13、肇的书法,却可以借助网络的方便,得以一观。向为人知 的就是行复岁暮帖 ,该件书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 录如下: 肇奉别。行复岁暮。倾乡实倍常情。 但公私纷纷。 为问不数 甚自愧也。别纸丁宁。岂惟益友忠告之谊。亦出于忧国恳恳 之诚。反复数四。不胜感叹。衰拙于此。岂能恝然。但再三 则渎。终恐无补尔。余非会面。不究所怀。远书万一流落。 不可不虑也。海陵过此相见。诚如所谕。广陵之传,乃邸吏 误报。乘流得坎。任其自然。未尝以此为念。上下匮乏。所 在皆尔。非独彼也。岁晚益寒。强食自爱为祝。肇又上。 曾肇( 1047 1107 ),字子开。曾巩幼弟。自幼聪慧好学, 师承其兄曾巩。重儒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

14、有章法。为官 40 年,历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过礼、吏、户、刑四 部侍郎和中书舍人,对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 14 个州、府 任地方官时,多有政绩,为人称颂。大观元年( 1107 年) 卒。卒后 30 余年才被追封为曲阜县开国侯,赠少师,谥“文 昭”。著有曲阜集 4 卷,又有西掖集、内则外则等书,并传于 世。 曾肇之名虽在书史中亦不彰显,但观其书,当在乃兄之上。 既然不为判定真伪,我们不妨再异想天开举些兄弟书法,或 可“佐证”。 一是蔡京与蔡卞,二是苏轼与苏辙。历史上兄弟书家、父子 书家比比皆是。仅举此二例并非要误导大家,而是想告诉大 家一个是兄不如弟,如蔡卞之于蔡京,一个是弟不如兄,如

15、东坡之于子由,但他们的差距是在“伯仲”之间,并非距离遥 远。 曾肇行复岁暮帖用笔纯熟,点画牵引自然,通篇有些苏 书的味道。即便是有些字写得不够到家,但因不是书碑而是 手札,不必笔笔非收束得体,看者得其亲切自然也就够了, 所以行复岁暮帖 还是一件相当流畅耐看的书法作品。 局 事帖则不然,在字形结构上有失水准,有些偏旁部首的写 法让人看了不免疑窦丛生,如“宝盖头”“走之”以及“门”的行草 写法等,点画牵引连带出入笔,貌似纯熟,实则犹豫。其中 最大的问题是偏侧锋用笔过多,有宋一代,这样的用笔还不 多见,即便是善使侧锋的米芾、张即之,也无如此扁薄,米 芾虽“风樯阵马”但不掩“沉著痛快”樗,寮虽笔意险峭

16、, 但不失 “古雅遒劲”。我的意思不是将曾巩和他二人比较,而是藉以 说明纵使侧锋,也不可如此靡弱。 墨池记和知书人 曾巩文章长于说理,他的名篇墨池记短短 334 个字,似 能为我们提供点间接的思考。其文曰: 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 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 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 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 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 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

17、道 德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书“晋王右 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 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 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这篇墨池记虽然借人喻事,但若不是知书人,决不可出 300 余字的精彩! 有宋一代是尚意的书风,虽有苏黄米蔡的个性表演,但也有 比较能恪守传统的人,欧阳修是其中之一。我们看欧阳修的 书法,中规中距,没有一点表演的成分,用欧阳修自己的话 说:“余常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 而想前人之高致也

18、。 所谓 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俟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 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 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人骤见 惊艳,其意态愈无穷尽,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其为 人也。” 作为门人的曾巩,师表所在,怎能不“瞻之在前,忽焉其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由衷的赞美, 平实的学习呢?况且, 苏东 坡也有诗赞美:“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逸,孤 芳陋群妍。” 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 所以,从墨池记我们看到知书人,想见曾巩的书法,一 定是敦厚平实。 后记: 艺术品收藏

19、是大难事。比如这件局事帖 ,若论价值,什 么都别说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若论艺术,可说的就太多 了!如果在艺术品收藏这个领域是变相的积蓄, 看准了苗头, 来一把豪赌,说不定就发了,但也说不定就堤义明了但 不管怎么说, 真正的艺术品绝不是明日黄花, 不存在“赶上这 拨了”,它的恒久魅力必将透过浮云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 (佚 名)论述帖(民间藏品) 延伸阅读 节前书画市场交投非常活跃 “四幅作品,合共一万零五百元。”经过一年的经营和学习, 80 后“富二代”孙小姐决定在春节前换掉家中摆投的“行画”, 毅然花费万元购入四幅青年艺术家书画作品。记者近日在广 州越和市场看到,节前书画艺术品交易活跃,买卖两旺。 市民买艺术品装点家居 “春节临近,钱袋渐丰的市民都希望用艺术品装点家居, 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 ”骊珠画廊的老板李女士告诉记者, 两 三千元左右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比较受市场欢迎,而且购买该 价格档次书画作品的买家多为“新面孔”。 李女士分析: “ 2009 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渐过,楼价回升、股价回升, 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恢复,观望情绪逐渐缓解,开始敢于 将手中资金投入到艺术品购置中来。” 据了解,李女士主要经营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