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知识精讲_第1页
七年级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知识精讲_第2页
七年级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知识精讲_第3页
七年级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知识精讲_第4页
七年级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一语文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 教学内容:寒假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题学习同学们:新年好,首先祝大家闻鸡起舞,学习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学习。我国古代诗词灿若繁星, 诗人辈出, 它以凝练的语言、 含蓄而丰富的内涵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美的享受。如课本上所学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 (静女 、无衣 ) 、 楚词 (离骚 )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 、五言诗( 白马篇、 归园田居 ) , 尤其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更令人目不暇接, 如何才能领悟它们的美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方法。读其词, 读其人; 读其人, 读其词

2、。 联系作家的风格以及作品的背景。 所谓 “文如其人” ,每一个作家,他的作品都会体现出一种风格,比如宋词中,就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例如柳永的词主要写离情别绪、缠绵绯恻,李清照的词含蓄清新,了解这些特点,将为诗词鉴赏提供一个捷径。又比如王维,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四十多岁的时候,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中,他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朴的民风。这正是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去,不愿回到官场上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这都需要同学们

3、在“实战演习”中运用,以期提高技能。为了在以后的古诗词鉴赏考试题中游刃有余,我们在进行古诗词学习和鉴赏时要做到: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 (词) , 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 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所谓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同学们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1. 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

4、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采卷耳,连 “顷筐”都采不满, 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 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 对 “顷筐”不能正确理解, 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 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2. 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就很难读懂, 或者说, 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

5、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 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事, 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 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事,他早年家贫,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 并亲自率兵北伐, 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词的下片, 也运用了两个典故:

6、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事, 他想学前人 “封狼居胥” ,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 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 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二、读透读透, 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 在这一步上, 要达到前人所说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如何才能读透?至少应做到“四会” 。1. 会“知人

7、论世”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 思想、 创作道路、 艺术风格等; 了解写作背景, 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就有助于读透它。 杜甫, 具有治国的理想。 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 春望 ,当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

8、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 ,鸟也会“惊心” ;为何“家书”如此珍贵, “抵万金” ; 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 “白头” , 而且 “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 、 “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2. 会“沿波讨源”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 ,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

9、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 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以古讽今。如何才会“沿波讨源” ,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 、 楚辞 读起, 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 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文学史、诗歌史等。只有“胸有成竹” ,才能从诗词的语句中沿波而讨源,也才有可能读透作品。3. 会挖掘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

10、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 ,与物境、情境并提: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典诗词, 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 意境, 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 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 主要在于二者都

11、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 相异之处, 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 绿水绕着青山转, 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 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4. 会比勘异同俗话说: “有比较, 才有鉴别。 ” 在鉴赏古诗词时, 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

12、较,辨别其异同, 品评其高下, 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 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 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 (包括悼亡) 为题材的诗, 也称 “情歌” 、 “闺怨诗” 。 爱情诗自 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蒹葭 、迢迢牵牛星、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

13、隐) 、 鹊桥仙 (“纤云弄巧” 秦观) 等等。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 有的含而不露, 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 题西林壁、 琴诗, 朱熹的 观书有感 等。 此外, 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14、去”等) ,也应注意。4.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 故又称 “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马致远的秋思 ,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

15、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高适的燕歌行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 、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李商隐的贾生 、杜牧的题乌江亭 (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等,均为名篇。8. 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

16、两汉已出现, 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 相思 (“红豆生南国” ) 、李白的白鹭 、杜甫的归雁 、于谦的石灰吟 、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 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 诗经 , 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 离骚 、 涉 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 遇 ,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

17、,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 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山水诗、田园诗因为最常见,为大家所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从考试的角度来看, 古诗词的考查重点主要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形象和表达能力上。在实际考试中我们发现, 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作答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问题是: 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 对古诗词

18、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 不会就诗论诗; 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 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 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和答题时要特别注意:1. 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 ,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2. 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

19、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3. 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 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4. 要就诗论诗,不能用诗外诗来作注释对诗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控制评分误差,命题者在选择被鉴赏的诗时是必须考虑解读的趋同性的。因此,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正确到位。5. 掌握一些必

20、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 “廉颇老矣”、 “青衫司马”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 如送别诗常用 “柳” 、“月” 、“长亭” 等意象, 抒愁写恨常用 “流水”、 “春雨”、 “春草”等意象, 表现志向气节常用 “菊” 、“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6. 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的意境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 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

21、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 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 “红树” 、 “青山” 、 “绿草” 、 “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结合全诗来分析。7. 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最后, 提醒大家, 几天后我们就又将重返校园了, 你的寒假作业是不是都按照要求圆满完成了呢,希望大家提前做好上学报名的准备,为新学期开个好头,再见!【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40 分钟)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22、 分)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答: (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答: 2. 阅读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溪居即事一诗,回答问题。 ( 6 分)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 , , 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

23、枝。( 1)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 ( 3 分)答: 。( 2)有人认为“含” “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 3 分)答: 。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塞下曲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1)第三句中“只轮” ,指一只车轮,用来借代,全句的意思是( 2)全诗真实地反映了戍边将士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里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

24、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亲射虎, 看孙郎” 是倒装句, 即“ ” 。 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3)这首词着一 “”字贯穿全篇,大有曹操“”的气概,而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的悲伤感叹,实属 派的典范词篇之一。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

25、十弦翻塞外声” 的意思是 ( 2) 结句 “可怜白发生” , 笔锋陡转, 尽吐 之情, 揭示了 和的尖锐对立。7.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 “千里梦”指梦见 ,实现“ ” (用词人的名言填空)的伟大抱负。( 2)下阕结尾三句,用 和 的典故,表达了自己 的心情。( 3)这首词的主题与作者的满江红不同,前者表现了 的主题,后者表现了 的主题。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中吕卖花生怀古张可久美人自

26、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读书人 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 的典故反映 相争的历史。( 2)诗人选取了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 。( 3) 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 , 情调 ,“长叹” 中包含着 的复杂感情。9.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双调蟾宫曲怀古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 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1) “霸业成空

27、,遗恨无穷”中的“恨”是的意思。( 2)末尾两句,是说 ,流露了 的思想。( 3 )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却是人尽皆知的 和 典故,具有元曲的特点。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 分) (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 的艺术手法, ( 1 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 3 分) 1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 6 分)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28、夕阳唯见水东流。注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 ,在此夜宴文士。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 3 分)( 2) “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分)12.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

29、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 ,为什么 ?1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其一)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1)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写作技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做简要评点。( 2) 江亭夜月送别 (其二)描绘了江干月夜图,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构成这幅江干月夜图的一两个画面。( 3)前人评点 江亭夜月送别 (其二)这首诗时,曾称赞“寒”字之妙,有人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用心 爱心 专心【试题答案】1 .答案:(1)“

30、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 .答案: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3 .答案:(1)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那一株株的芍药花,灿然盛开,由于水珠的重压,似在含泪欲泣,显得凄艳欲绝。蔷薇攀附着其他树枝, 如佳人娇卧无力,百媚自生。(2) “含” “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它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

31、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4 .第一题:“只轮”用来借代战车,第三句的意思是要全歼敌人,不要让一个敌人逃跑。 句中的“海窟”指大漠深处,即敌人的老巢。句中有一 “归”字,可见这句是从敌人那方面 说的。第二题:反映了戍边将士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本诗第一句用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马革裹尸”,第二句用了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晚年思家的典故,最后一句用了唐朝将军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5 .第一题:倒装句:“看孙郎,亲射虎”。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为了酬谢全城出动来 跟着我打猎的盛情,我要像孙权那样好好表现一番。本题的前一空考的是语法,应该不难。后一空则用了孙权的典故。第二题:填“弯弓劲射”。此

32、空应注意题目中所引的三句的具体内容和横线后面的概括。第三题: 第一空填“狂”,这是全词之“眼”。第二空填“横槊赋诗”。题目提示是有关曹操的,而曹操表现其文才武略的最脍炙人口 的情节就是赤壁之战时在大江上“横槊赋诗” 了。第三空填“人生如梦”根根据题目的提示,应选赤壁怀古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悲伤感 叹的句子。第四空填“豪放派”。6 .第一题:意思是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官兵吃,让军乐队奏出雄壮的军乐。句中“八 百里”指牛,“五十弦”泛指乐器。第二题:结句尽吐壮志难酬之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全诗除了首尾两句, 都是写梦中的情景,这是诗人所向往的,而现实却是壮志未酬,人已先老。7 .第一题:梦见

33、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向阔别的故土胜利前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 抱负。第二题:下阙结尾三句,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 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 缺少知音, 深感寂寞的心情。第三题:前者(指本诗)表现了不满“和议”,反对投降的主题,后者(指满江红)表现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主题。有关本诗的三题,都有所扩展,要求考生能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并和其他熟知的作品来比较。 岳飞是河南汤阴人。8 .第一题:第一空填“霸王别姬”,第二空填“楚汉相争”。第二题:主旨填“连绵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注意到本曲前三句叙事,后三句议论兼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是直接揭示主题的。第三题:第一空填“直抒胸臆”。注意到横线前“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它提示本空是就表现手法来填的。第二空填“沉郁悲凉”。填本空的内容要从全曲着眼。第三空填“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