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题整理0001_第1页
免疫学复习题整理0001_第2页
免疫学复习题整理0001_第3页
免疫学复习题整理0001_第4页
免疫学复习题整理00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3 欢。迎下载 08 级放射七年制 晁晶晶 陈冬梅 Avy 11 、, : 第三章 抗 1. 抗原 (antigen, Ag ):指能与 T 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 TCR )或 B 细胞受体 ( B cell receptor, 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 合的物质。 2. 半抗原 (hapten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即抗原性) ,而单独不能诱导产生抗体 (免疫原性)的物质。 3. 超抗原 (superantigen, Sag )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 )即可激 活某些亚型的 T细胞克

2、隆,从而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该类物质称SAg。包括外源性SAg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和内源性SAg如小鼠 乳腺肿瘤病毒蛋白及HIV的gp120。 4.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在刺激 B 细胞产 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共同组成,大多 数的蛋白质属于 TD-Ag。 5. 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在刺激 B细胞产 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由多个重复的B细胞表位组成。 6. 抗原表位 ( epitop

3、e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也称抗原决定 基(an tige nic determ inant )。是TCR/ 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通常由517 个aa或57多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 1、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性? 答: 1. 免疫原性( immunogennicity ) -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 T 细胞的特性; 2. 抗原性(antigenicity)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 力。 3.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2、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特性 晋通抗原 超抗原 T细胞反应频率 1/101/10* 1Z2Q-1/5 TCR结

4、合部位 TCRii. 瞬 CDR3 区 TCRVpCDRb 垃 mhg n类分子结合部位 狀结合沟 非务肚区位-螺旋)外优 MHC限制性 APC存在 +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特性比较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1. 互补决定区(CDR:不同抗体 V区的氨基酸序列,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 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yperveriable,regio n,HVR)或互补决定 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分别用 HVR1 (CDR)HVR2(CDR2及 HVR3 (CDR3表示。 2. 免疫调理: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

5、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 IgG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 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4.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mAb:由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 的同源抗体(第二代抗体)。 3、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4 肽链结构 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经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一Y字形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 铰链区。 重链:分子量约 5075kD,由450550AA组成 五类:IgM

6、、IgD、IgG、IgA、IgE 对应重链:链、3、Y、a、& 轻链:分子量约 25kD,由214AA组成 轻链有两种 分为:k链、入链 1、可变区(1/2L+1/4H ) VH和VL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 2、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 3、恒定区(1/2L+3/4H )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J 链 (joining,chain) 将 Ig 的单体分子连接成多聚体。 分泌片( secretory piece,SP ) 保护分泌型 IgA 在转运过程中免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作用: 一、Igv区功能识别并结合抗原(CDF起

7、决定作用) 1、单体lg可结合2个抗原表位,称为双价; 2、分泌型IgA可结合4个抗原表位,故为4价; 3、5聚体的IgM,理论上为10价,由于空间位阻的 关系,实际上只可结合5个抗原表位。 二、IgC 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2、结合 Fc 段受体 免疫调理作用(opso ni zation ) 抗 体 依 赖 细 胞 介 导 的 细 胞 毒 作 用 (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 介导I型超敏反应 3、穿越胎盘 (IgG)和黏膜(sIgA)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同种型 (isotype ): 同一种属所有个

8、体 Ig 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 IgC 区 同种异型 ( allotyoe ):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 Ig 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 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 IgC区和V区 独特型( i diotype ): 每个 Ig 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 (idiotope) , 存 在 于 V 区 。 针 对 独特 位 产生 相应 抗 体 , 即 抗 独 特 型 抗 体 (anti-idiotype antibody, AId). 第五章 补体系统 1. 补体 (Complement, C ):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 导溶菌作用。由

9、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2. 膜攻击复合体 (membra neattack complex,MAC):结合于膜上的 C5b7可与C8结合, 所形成 C5b6789n 复合物,即膜攻击复合体。插入细胞膜的MAC 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 形成“渗漏斑” ,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 效应复合物,为三条补体启动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 。 1、 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及各自的C3及C5转化酶的形成?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 溶菌、溶细胞及溶病毒 一通过MAC发挥作用 精品文档 (二)调理作用 (三)免疫粘附 是机体清

10、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途径。促进肝、脾巨噬细胞对衰老红细胞与血小 板的吞噬清除。 (四 ) 炎症介质作用 C3a及C5a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C3aR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 介导炎症反应。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细胞经刺激(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而合成、分 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免疫调节及造血过程等。 2.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通过结合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 受体均为跨膜分子, 由胞膜外区、 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结合后 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

11、导,调节细胞的功能。 1.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P60 分子量小 (5-30KD) ; 极低浓度(pg)即可发挥生物学功能; 需与相应受体结合介导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 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2.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P64 根据结构特征分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lg superfamily,lgSF )受体结构中含有与lg类似的V区 及 C 区。(如 IL-1 等受体); I类细胞因子受体:由2-3个亚单位组成:即包括配体结合亚单位和信号转导亚 单位; n类细胞因子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TNF受体

12、家族:胞外区有1-6个由富含半胱氨酸的基序;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结构特征:为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成员a. CXCR1-4 b. CCR1-8 c. CR d. CX3CR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 白细胞分化抗原 (leukocyte defferentiation antigen ):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 为不同谱系细胞、 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 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 面分子。 2. 分化群(CD):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 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类的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cluste

13、r of differentiation,)即CD人类 CD的编号已从 CD1-CD350可大致分为 14个组。 3. 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 ):介导细胞-细胞间以及细胞-基质(ECM 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统称。 1 、粘附分子的功能?P72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是一 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在组织不相容引起的移植排异中发

14、挥重要作用。 2. HLA 各类动物均有 MHC人类的 MHC称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基 因或HLA基因复合体。基因产物称HLA分子或HLA抗原。 1.HLA- I类和H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P77 HLA抗原类别 分子结构 组织分布 功能 肽结合结构域 表达特点 1类(ABC) 重链a链45kD 轻链3 2-m 所有有核细 胞表面 提呈内源性抗原 肽,与CD8结合。 对CTL识别起限制 作用。 a 1 + a 2 共显性 n 类(DR DQ DP) a链和3链 局限性表 达:APC及 活化的T细 胞表面。 提呈外源性抗原 肽,与CD4

15、结合,对 Th细胞识别起限制 作用。 a 1 + 3 1 共显性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1、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l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 a及Ig 3 (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2、 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activation motif, ITAM ):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吉合所产生的信号。 1、B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P92 (一 )BCR复合物 由 BCR与 Ig a 及 Ig 3 (CD79a、CD79b)组成。 (二)B细胞共受体 由CD19 CD21

16、和CD81组成,协助B细胞转导活化信号 三)协同刺激分子 主要有: 1、 CD40 2 、 CD80(B7-1) 及 CD86(B7-2) 3 、CD20 CD22及 CD32等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 、CD22、 CD32 第十章 T 淋巴细胞 1、TCR-CD3复合体:T细胞(抗原)受体为所有 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 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TCR功能是识别抗原肽-MHC分子,CD3分子的功能 是转导抗原活化信号。 1、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P98 一、TCR-CD3复合体 TCR功能:识别抗原肽-MHC分子 CD3功能:转导抗原活化信号 二、

17、CD4和CD8分子 1、辅助TCR识别抗原肽: CD4 :识别抗原肽 -MHCII CD8:识别抗原肽 -MHCI 2 、帮助转导抗原活化信号 三、协同刺激分子 1 、 CD28/CTLA-4 2 、 ICOS、3 、 CD40L 4 、 CD2 作用:提供T细胞活化所需的协同刺激信号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1、PHA植物血凝素)一结合并促进人类T细胞的有丝分裂 2、ConA(刀豆蛋白A)结合并促进低等动物 T细胞的有丝分裂 2、Th细胞及CTL的功能是什么? P105-106 Th1 细胞的功能:辅助细胞免疫,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Th

18、2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辅助体液免疫,并在过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 发挥作用。 CTL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淋巴毒素及表达Fasl引起靶细胞的裂解和凋亡。 第十一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1、APG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 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 要作用。 2、内源性抗原: 细胞(靶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 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 5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之

19、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原等。 ? 1、内、外抗原如何经 MHCI及MHCII分子加工提呈? P112-113 (一) MHC I 类分子途径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1) 经蛋白酶体降解为抗原肽 (2) 转移(TAP至内质网 2、MHCI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1) 内质网内合成a链和B 2m (2) 组装成MHCI类分子 3、抗原肽 -MHCI 复合物的形成与提呈 (1) 抗原肽装入结合沟 ( 2)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 (3) 提呈给CD8+T细胞 (二) MHCII 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1) 内体形成及经蛋白酶降解为抗原肽 (2) MHCII分子

20、的合成与转运 (3) MHCII分子组装与转运 抗原肽 -MHCI 复合物的形成与提呈 (1) 抗原肽装入结合沟 ( 2)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 (3) 提呈给CD8+T细胞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1) 内体形成及经蛋白酶降解为抗原肽 (2) MHCII 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3) MHCII 分子组装与转运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抗原提呈的基本过程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溶酶体 / 蛋白酶体 降解为肽段 细胞浆 / 内质网 与 MHCII 结合与MHCI结合 CD4+T细胞 CD8+T 细胞 第十二章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 TCR与

21、 APC表面的抗原肽一MHC 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 2、 MHC限制性:TCR在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 形成复合物的 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 MHC艮制性(MHC restriction )。 3、免疫突触:APC和T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了一个特殊 的结构称 T 细胞突触( T cell synapse ),又被称为免疫突触( immunological synapse )。 1、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及涉及的主要分子?P118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即抗原特异性信号。来源于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的结合。

22、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也称协同刺激信号或共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 )由表达于APC的共刺激分子与 T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B7-CD28 )。 T细胞活化所需的细胞因子:IL-1、IL-2、 IL-4、 IL-6、IL-10、IL-12等 2、Th(Th1及Th2)细胞的效应功能? P124 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激活,诱生及募集; 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促进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免疫放大。 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促进其杀伤病原体,促活化。 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 3、CTL的形成及其杀伤靶细胞的途径? CT

23、L的形成见 P122-123 杀伤靶细胞的途径见 P124 杀伤过程包括: 1 、效 - 靶细胞的结合 2、CTL的极化 3 、致死性攻击 CTL的杀伤途径: 1 、穿孔素 / 颗粒酶途径 2 、 Fas/FasL 途径: 第十三章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 、 抗体亲和力成熟 ( affinity maturation ):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者再次免疫 应 答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高亲和力的BCR仅仅使相应B细胞发生克隆扩 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2、Ig类别转换(class switch ):每个B细胞开始时一般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

24、中 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IgG、IgA或IgE,而其IgV区部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 Ig 类型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 Ig 类别转换。 1. Th 细胞是如何辅助 B 细胞的免疫应答的? P129 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TD抗原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必须有 Th细胞参与, Th 与 B 细胞直接接触 (CD40/CD40L) 释放细胞因子 T细胞对B细胞产生辅助作用的场所 -T 细胞区T细胞辅助的B细胞所 识别的与T细胞识别的为同一抗原 2.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P133 初次应答 :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 潜伏期 对数期 平台期 下降期

25、 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 高效、持久的应答,即 。或称记忆应答。 特点 : 1、潜伏期短,为初次应答潜伏期一半 2 、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 3 、抗体持续时间长 4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体剂量小 5 、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IgG,初次为低亲和力的IgM 3. B细胞对 TI-Ag和TD-Ag应答的区别? P133表 对 TI-Ag 应答的特点:不需 Th 细胞辅助;激发产生 IgM 抗体,无 Ig 类型转 换(缺乏CD40 ;不产生免疫记忆 对TD-Ag应答的特点:需Th细胞辅助;可发生Ig类转换,产生各类抗体(IgM, IgG, IgA, IgE );具有免疫记忆 4. BCR 对抗原的识别特点? P127 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 合物。 BCR 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 构象。 BCR识别的抗原无需经 APC的加工处理,也无 MHC勺限制性。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 PRR巨嗜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 (PRR),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或及其产物所共有的 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2. 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PRR识别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