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1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2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3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4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2012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海淀二模2朝阳二模3东城二模3西城二模4东城一模4朝阳一模5海淀一模6西城一模6海淀期末7朝阳期末7西城期末8东城期末9海淀期中10朝阳期中112011-2012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诗歌分类简答题型分类艺术手法延伸题分类1.海淀期中2.朝阳期中3.海淀期末4.朝阳期末5.西城期末6.东城期末7.海淀一模8.西城一模9.朝阳一模10.东城一模11.海淀二模12.西城二模13.朝阳二模14.东城二模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

2、,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12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分)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3、”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4、野人清闲的谈吐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13.(10分)第一问:(3分)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 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联系诗词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朝阳二模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8分)满庭芳 张风子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萎萎。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

5、,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 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人水,却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5分)13(8分)(3分)b(“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管束”与词意不符) (5分)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分,解说诗句)。融情于景(

6、1分,艺术手法),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1分,分析意境)。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向往”“留恋”等)之情(1分,情感主旨)。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分,艺术效果)。【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东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云居寺高顶 王褒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注: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王褒(513-576年):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12.(7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1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12.(7分)(3分)c(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观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4分)【参考答案】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

8、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结合诗句】略13.(10分)【参考答案】略 (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西城二模12.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7分)高 荷 元稹种藕百余根, 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不学着水荃,一生长怗怗。注释擪,音y,按、压。 荃,一种水草。怗,音ti,安定,安宁。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d荷虽有“圆”、“青

9、”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荃”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荷”有什么关系?请简答。(4分)13.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请说明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并请你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不少于200字)(10分)12(7分)c(3分)“风力的抬举”不确,应为“自抬举”,自己勉力挺拔向上。写了“荃”贴近水面(或:着水、低矮), 因而一生安宁;写“荃”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以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压的特点。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荃”的两个特点“低矮”“安宁”,各1分;第二问“反衬”1分,“突

10、出因高而遭打压”1分。13评分标准:本题10分。文内解读4分,文外延伸6分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节操(2分,“为人”1分,“追求高远或高洁”1分);虽遭外界打压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2分,“遭外界打压摧残”1分,“矢志不渝”、“甘愿承受”等1分)。(意思对即可。)“延伸”评分标准:举例具体1分,阐发准确、充分、深刻3分,表达2分。东城一模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7分)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 (元) 萨都剌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下

11、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7分)(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一点2分)朝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12.(7

12、分)耘田鼓注 可朋(后蜀)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公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注耘田鼓: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头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贵族筵宴上饮酒作乐时所击之鼓。b.诗人真诚地祈愿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粮食满仓,百姓们不再挨饿受冻。c.最后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孙贵族能够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足常乐。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深沉强烈,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上有烈日,下有焦土”两句描绘

13、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13.本诗通过“击鼓”这样的生活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请指出这是什么写法。结合本诗,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对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12.(7分)(3分)c(“同甘共苦,知足常乐”与诗意不符)(4分)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两句描写了农夫在田间,头顶烈日,脚踩焦土,艰辛劳动的场景(1分,要点:“农夫艰辛劳动”或“农夫劳作环境艰苦”)。承接上文“一何苦”,为下文抒写诗人的心愿做铺垫(或:“暗含与公子王孙筵宴享乐的对比”)(1分,要点:“承上启下”或“对比”),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1分,要点:

14、悲悯),以及对王孙贵族只知享乐漠视百姓疾苦的不满(1分,要点:不满)。【评分参考】“承上启下”或“对比”不结合具体内容不给分。意思对即可。13.(10分)【评分参考】写法2分。以小见大。(意思对即可)结合本诗具体分析2分。恰当、合理,即可得满分。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分析4分。 观点1分。1分:观点明确合理。0分:观点不合理或不明确。阐发3分。3分:举例恰当、内容具体贴切、分析恰当。2分:存在一处不足。1分:存在两处不足。0分:存在三处不足。语言表达2分。2分:语言流畅,有一定文采;表达清晰,有条理。1分:语言基本通顺,表达较清晰。0分:语言不通顺,有较多语病,表达混乱。不足50字。字数不足,酌情扣

15、分。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1分为止。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7分) 卖花词 高启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有人评价

16、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13(7分) (3分)c(4分)要点: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分)。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西城一模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定风波 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注央:尽。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7、。(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

18、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珮,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注释】金山:镇江紫金山。表独立:卓然而立。切云:一种高冠名。13(7分)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b词的下片以戴

19、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像,颇具浪漫色彩。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4分)13(7分) (3分)c (4分)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明亮,如冰雪般洁净(特点1分,结合诗句1分),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分),诗人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旷达的胸襟(分)。(意思对即可。仅出现术语,没有内容情感的准确理解不得分。)朝阳期末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8分)

20、一剪梅 袁州解印 刘克庄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注释刘克庄:宋代词人。公元 1237 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 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岳、知宫:官职名。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 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 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

21、了摆脱公务烦扰 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 口语化,意蕴丰富。 “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两句词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 分) 【参考答案】 13.(8分)(3分)c(“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与词意不符)(5分)含义:a.这两句诗是说作者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春风”“秋风”点出上任和罢官的时间,(1分)与上一句“下车上马太匆匆”照应,表明任职时间的短暂。(1分)b.“来是春风”表现了词人上任时的春风得意,“去是秋风”表现了词人离职时的失意落寞,(1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仕途的沉浮无常。(

22、1分)c.“春风”“秋风”也喻指词人两袖清风、正直廉洁。(2分)【评分参考】以上3点,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2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情感:表达了词人在官场遭遇不公正的弹劾时的愤激和失意之情。(1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西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赠卖松人 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注释: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翠楼,泛指富贵人家。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12.(7分)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

23、独特。b. 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c. 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d. 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13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1)c 3分。“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 (2)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与下一句中的“翠楼”形成对照;为下联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暗示了松树难以得到权贵的喜爱。本题4分。共4个要点,每点1分。

24、答“交代了上句怜君意独真的理由”,可充抵后三点中的一点,得1分。13本题10分。“社会现象”表述准确,4分;举例恰当具体,2分;能分析事例的价值、论述这种现象的危害等,2分;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分。社会现象表述示例:这两句以桃李受喜爱、松树无人买的现象,反映了权贵们只看重趋时媚俗的阿顺之人,(2分)正直有才能的寒士(人)不被任用(或屡遭打击)的社会现实。(2分)(举例可写寒士不被任用,也可写正直之人遭受贬谪。)这两句以桃李与松树境遇的对比,揭示了长安的富贵之人只看重人(或物)的外在魅力,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2分)致使有德有才之人(或有美好内涵的物)被冷落的社会现象。(2分)东城期末阅读

25、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闻笛 (唐)张巡 晷晓c2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注: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十共守睢阳,后战死。铝蛲( tiao yao):高峻。城:指睢阳城。12(7分)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m军情的紧迫。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嘹望敌情。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中的“近”

26、和“深”用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13对“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还有人理解为:“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 (不少于200字)(10分)12. (7分)(3分)d(思乡情怀不正确)(4分)【答案要点】“近”,写睢阳营门一开就贴近敌阵。“深”,写艰苦的杀伐气氛在阵地周围弥漫。 一“近”一“深”,形象地体现了睢阳守卫战军情的紧张危急和战事艰苦卓绝。13.(10分)【答案要点】第一种理解:强调守城的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往无

27、前、奋勇杀敌。第二种理解:强调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斗争中明确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充分领会了命运对人的考验,杀敌的意志更为坚定。(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具体诗句:首联写敌人兵临城下,情况危急。 颈联写睢阳军情的险恶和阵地气氛的紧张和危苦。 尾联写诗人与将士日夜浴血守城的艰苦。(理解,3分。结合诗句,4分。语言表达,3分) 海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秋晚登城北门陆 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2(7分)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请结合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