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课程实习报告_第1页
形式逻辑课程实习报告_第2页
形式逻辑课程实习报告_第3页
形式逻辑课程实习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形式逻辑课程实习报告案情简述被告人姚某因为和妻姐的财务纠纷,将其杀死并自首。故意杀人罪名无可争议, 但是在量刑上却有较大争论,在庭审过程之中,围绕量刑问题,原告和被告之间展开了激 烈的争论。本案争论的逻辑法院在量刑上应作一个判断:对被告人应1)量重刑或 2)量轻刑为做出以上判断,需要考虑以下条件-姚某是否属于自首悔罪姚某主观恶性是强还是弱如果自首悔罪,主观恶性较弱,此案必将轻判,反之将重判。并且这两点是紧密 联系的,双方都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言。由此双方争论由此交结在 预谋这一要素之上。先来看看 预谋 这个概念。有预谋一意味着主观恶性强,是有计划的,严密的杀人,社会危害大。即使其

2、自 首也可以认为是预谋之中的事。并且,供词中的 有预谋 和庭审中姚某辩称自己是一时冲 动杀人矛盾,使得被告人姚某的自首情节中 需要坦白自己一切罪行 (包括自己的动机) 不能成立,因此自首行为亦值得商榷。无预谋-意味着姚某只是无意杀人,而非有计划的。主观恶性较弱,社会危害小, 加之有自首行为,姚某的罪行可以轻判。姚某就处于较为有利一些的地位。双方都非常清楚这次交锋的关键点,围绕是否有预谋这个作案动机进行了以事实 为依据的大讨论。原告方希望置被告方于死的,被告方希望取得较为有利得地位,通过各 种论证和反驳通过各种命题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一对于姚某 预谋已久 的论证和反驳原告为了证明被告人预谋已久,

3、心怀不轨,提出了一下三个证据。证据一:被告人姚某,携带刀具和雷管进入马某家中,其必然是早有准备,证据二:被告人姚某,砍被害人 20 余刀直至对方身亡,由此可见姚某主观恶性 之强,预谋之深。证据三:姚某在伤人之后,并没有仔细观察对方生死,或者拨打 120 急救电话。放任对方生死,姚某只是区公安机关自首,但并不能认定其自首是悔罪表现,或许只是惧 怕重刑。说以其主观恶性更深,更能证明其是有预谋的杀人。由证据一、二、三都能得到统一结论,既是:姚某是预谋已久的杀人,穷凶恶极, 罪该万死。通过以上三点论证,马某的亲属力图置姚某于死地。而姚某通过反驳其论据的方法,力图反驳其证明。反驳证据一 带刀说 :包中的

4、菜刀是因为其和妻子因房子在被害人的嗾使下出租, 被被害人逐出其家中,其带上刀和铲子是为了租房做饭。而雷管只是假的自制 pvt 管,是 因为被害人指示小混混打劫其妻子,抢去了一个月房租而迫不得已带上防身的。在雷管这 一说之中其巧妙地反戈一击,把问题推给了被害人。其比较成功的做了这次反驳。而且他 还强调了在包中的还有印泥和信纸,他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为自己开上一个字据,这才 是最好的证明。这一点是被告方十分理亏。回避其证据二:在被问到到到底砍了对方多少刀时,姚某做出回避,他说: 具 体也记不清了。 而强调是被害人马某大叫 杀人啦 ,使其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瞬时间 做出了过激的动作。他的杀人并不是有

5、预谋的,而是偶然的。以刀数证明其是有预谋的是 不能成立的。淡化和回避砍杀的数量。反驳其证据三:更是因为慌张而没有仔细看,这更能证明其是没有预谋的,因为 有预谋的不会在杀人之后如此的慌张,并且主动投案自首,也就是说其因为没有拨打 120 的行为并不能证明其是有预谋的。反驳了这三点的论据,使得对方得到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论据是假 的,结论也必然不是真的。于是被告人得出了他的结论:其杀人是无预谋的,主观恶性小,并且还暗示,被 害人在其中有一定的责任。其二在辩论中二难推理的辩论的破除。(二难推理是一个特别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而两种可能性 都为对方难以接受。)在双方的辩论之中

6、,原告很狡诈的为被告很被告设置一个二难推理的境地。让我 们来看看这个二难的推理。二难推理有四种形式,其中之一如下 如果 p 那么 r如果 q 那么 rp 或 q所以 r利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原告方希望置被告方于死地。前题需要 肯定姚某杀人是有预谋的 为真,公审员通过各总证据,暂且做出了这 样一个推论。而姚某认为自己是没有预谋的在公审员看来为假。这样形成了一个二难推理。如果姚承认某是谋杀则其主观恶性大有预谋需要重刑如果其不承认是谋杀则他在说谎,自首不成立需要重刑通过这两总可能性得出同一个结论,既是姚某需要被判处重刑。这也是被害人家 属所期望的。如果想破除一个二难推理,必须证明其论证的前提即为假,即

7、是让法院相信 他是没有预谋的,尽管这一点比较困难,但是姚某心中还是很清晰的。因此在被问及口供和庭审证词怎么不同,这个是不是他说的时候,他用: 这是我说的吗? 这个疑问句来回答,以免陷入被动。其三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关于因果关系,在形式逻辑之中是这样定义的前一现象是后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后一现象是前一现象产生的结果。被告人的律师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是此案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法官立刻做出反 应,法官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并不能放在此案中这样讨论。法官说: 难 道是她不还你钱,你就一定要杀了他呢? 这其中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我认为,尽管在法律上,这并不可以作为一种所谓的原因 但是,在人情上或许对本案有一定的帮助,使得法官心中有所偏向吧。其四在辩论中措辞的运用辩论之中,措辞是相当重要的,表达同样的含义,用不同的语词表示,却会获得不同的结果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同时讲述姚某杀死马某这一段,法院、原告、被告却用了 三种全然不同的语言来表述。一、法院:姚某窜至解放南路某职工宿舍某楼某号之中,残忍的用菜刀将妻姐杀 害,后投案自首。二、姚某:来到妻姐家中,等了很长时间,搞了点酒喝了,准备和她把这件事说 清楚了,可是她满楼道的大喊 杀人啦 自己才过于激动杀掉了她。之后非常后悔,在第 时间投案自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