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_第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_第2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_第3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_第4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说课稿 白鹿泉乡西胡申小学张焕冬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 雨的 形成,本课是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中的最后一课,也是在学生 掌握了冰、水和水蒸气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之后的基础上, 围绕“变化”这一概念进行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 所学知识、综合学生自己的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 从锅盖上的小水珠、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上 的小水珠和植物叶子上的小水珠等四个生活场景,引入本课教学。活 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主要为讨论活动

2、。让学生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 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 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 供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 活动二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 动。帮助学生再次感知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循环往 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 从中初步体验自然 现象的变化规律。阅读科学在线,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并体 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了解人工降雨可以进行灭火 和改善干旱的环境等作用。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

3、,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 感兴趣,通过三年级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 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 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而我们的科学课 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 学,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 一系列活动时, 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 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 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也 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

4、途 径。 三、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本课我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 究法,图片激趣法, 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讨论、对比实验、学生模拟实验等学习方法。 我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实验操作中感悟,把体验 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 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 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 假设是否正确。 (二)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

5、什么叫凝结。并利用这 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 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 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五、教学重点:创造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尽可能 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先出示几幅雨中景色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雨中景色的美, 使学生对雨产生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走进生活,解释现象。 采用幻灯出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现象,锅盖上的小水珠、浴 室镜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

6、瓶子上的小水珠、 植物叶 子上的小水珠,设置疑问:看到这些奇妙的小水珠,你想到了哪些问 题?使学生对“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等问 -可编辑修改- 题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我先让学生猜测“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再猜测小水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 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测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在这儿,我并没 有急于告诉学生猜测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他们的 猜测结果。 (三)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我利用“活动一”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学生 的假设。在做对比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明 确实验目的,逐步进行实验

7、操作。实验过程中向学生解释:由于是对 比实验,所以只加热其中一块玻璃片。在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为了培 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强调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酒精灯要放在平稳的 桌面上;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使玻璃均匀受热。酒精灯使用完后,应该 怎样熄灭?这一环节为了和学生达到互动的效果, 也为了让学生独立 思考,我把这一注意事项设置成问题,学生在回答出此问题的同时会 更加注意要用灯帽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加热完毕, 要把两块冷热不同的玻璃片同时盖在盛有温水的烧杯上。然后,每个 小组派一名代表台前观察,几分钟过后,发现冷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 水珠,这时总结对比实验现象,学生代表用一句话概括出此现象,这

8、 个过程就叫做凝结,为了感知凝结的概念,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幻灯 片出示凝结的含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知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 叫凝结。 “活动一”教学任务完成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幻灯出示 几幅自然现象图片:“露、雾、云”的图片,并配有文字加以说明, 让学生了解,这几种自然现象都是水蒸汽遇冷变成的小水珠。 并通过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露通常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出现, 加深对露这种自 然现象的认识。最后再进行小结:露、雾、云都是水蒸气变成了小水 珠。 (四)小组合作,模拟实验。 幻灯出示云的图片,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究雨的形成过程的兴 趣。首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先猜一猜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做

9、出猜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出模拟实验。提供模拟实验所需 的材料(大的烧杯,冰块,热水、塑料薄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 方式独立完成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提醒学生 实验仪器要轻拿轻放,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1)向烧 杯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杯口。 (2)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 放在烧杯上方。(3)五分钟后,移开冰块。在此探究过程中填好实验 报告单。为了使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提醒学生烧杯中应倒入一 半的热水,放上冰块大概几分钟过后移开并观察。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让热水烫伤手。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既体现 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考察了他们动手

10、操作的技能。 然后分组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个别实验报告单,并让其他学生 进行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谈话引入探究雨的形成,“在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和我们的模 拟实验是一样的”。视频播放雨的形成动画,观看完后,学生总结雨 的形成过程,学生总结不完整,我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让学生充分 掌握雨的形成过程。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意识。让同学 们在讨论、交流实践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从 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借助 汇报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环节,我采用多媒体课 件加上动画演示,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

11、知识具体化, 体现学科的整合性。 (五)自学科学在线,了解人工降雨。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渲染气氛,我用“提出问题”方式导入自学 科学在线,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那如果 遇到干旱、少雨的天气,人们可以怎么做?学生会想到人工降雨,这 时出示自学提示,(1) 了解什么是人工降水。(2)人工降水有哪些好 处。提出要求:根据自学提示,阅读科学在线,让学生做到边阅读边 思考,从中找出答案。 由于学生对人工降水的利用并不是很熟悉, 所以我在他们了解人 工降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人们是怎样利用人工降水的?我补充 出示提前搜集的资料,供学生了解,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之大,产 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愿望。 (六)学生谈收获,检测。 一节课讲完,学生有哪些收获呢?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 收获环节,同时为了到达巩固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我设 -可编辑修改- 计了练习的环节,以便及时检测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遇冷 遇冷 七、 板书设计:水蒸气水冰 八、教学反思:本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图片激趣、讨论、对比实 验、学生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课堂提问 和练习,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教师 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课堂教学不灵活,不幽默,过于死板,学生学 起来不够轻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 的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