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柳卸林)_第1页
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柳卸林)_第2页
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柳卸林)_第3页
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柳卸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 柳卸林周江华 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隐忧,大量引进国 外技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是中国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那些坚信“开发先进的 技术和新产品创新才是维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保障”的人士来说,中国过去在创新方面尽管做了很大 努力,但仍有很大差距。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布瑞尼茨在奔跑的红色女王一书中提出,中 国现阶段虽然缺乏突破性的产品创新,但在现有政治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二次创新”能力是中国保持 经济快速增长并继续发挥其经济优势的保证。这里所说的“二次创新”,包括集成创新、渐进式创新 和工艺创新。换言之,中国的

2、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流程和产品上,也包括产品组织、制造技术、物 流、设计等方面的“二次创新”。这一观点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和 科技发展的历程。 二次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一个比较优势 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一,利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在新的产业技术轨 道上实现跨越式创新,即在全新的创新模式中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追赶。第二,在现有的产 业技术范式内快速追赶,即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这是中国企业的强项。第三,基于我国现实 国情的自主创新,这是西方国家的企业没有做过的,如低成本医疗设备的创新。 从实践经验来看,虽然我国在突破性技术方面的成功案例不

3、多,但我国企业能够在国外技术 的基础上做改善、应用和商业化,这是现阶段我国能抓住产业链中更多价值的关键所在。世界某个地 方发明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之后,中国企业总能非常迅速地推岀含有该技术或者产品的新版本产品,而 且通常都更简洁、更便宜、更节能。这种能力不仅使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更是我国能在制造环 节上保持长久优势的动力。因此,理解中国的创新,不应该过多地考虑是否有突破性技术的涌现,而 应该更多关注那些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的领域:从生产到物流等众多领域展开渐进性的创新。也就 是说,中国应该专注于目前生产和创新领域中的已有活动,并为此投入更多的研发,在产业链的更多 环节展开竞争,维持经济增长的同

4、时逐步登上价值链的高端。 联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到全球PC岀货量第一的计算机公司,成长速度举世 瞩目。但联想一直为人诟病的是自主创新能力,其实联想做了大量的二次创新。联想坚持不贸然进军 所谓的核心技术创新,如计算机的 CPU逻辑很简单,企业要生存,行业要垂直分工。企业要做好垂 直分工的某一个环节,而不是通吃。联想认为,它的核心产品如Thinkpad,零部件没有一件是联想 的。但让它形成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却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 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 争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百度公

5、司从界面到搜索引擎内核都借鉴了谷歌,但是却根据自身的中 文处理能力,建立了基于中国市场的产品。富士康具有高效能的代工生产能力,使得苹果公司的高端 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富士康能非常迅速地将工程师和生产工人从一条生产线安排到另一条生产线,从 一款产品转入另一款产品。这种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创新,就是二次创新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取得统治地位, 靠的不是新产品创新,而是卓越的生产体系, 如精益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等。二次创新并不是仅仅在中国才岀现的特定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 在快速工业追赶阶段,都曾经借助二次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次创新得益于全球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企业之所以能

6、够在二次创新中取得巨大的成绩,得益于全球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 得益 于全球运输费用和贸易壁垒的降低,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很多产业的生产过程被细分为若干个标准 化的模块,为外包式生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国家之间日益互相依赖,也使不同国家可以专注于不 同的生产环节,在各自特定的生产环节掌握创新技巧,以获得比较优势。这种以产业链细化和分工为 主的“分裂的生产体系”正是全球化的特色之一。在该体系下,一个从事高端产品研发的地区(例如 美国)必须要培养长期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而一个从事制造和系统组装的地区(例如中国)则 要在提高效率、节省生产成本,控制质量等方面培养创新能力。于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

7、的产业 链环节上形成了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由此产生了全新的价值创造逻辑。在多个行业中,我们都 可以看到按照产业链环节划分的地域性专业化创新和生产网络,而在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不同的创新模 式。 值得指出的是,在“分裂的生产体系”下,对产业链具有统治力的有时并不是那些技术最强 大、最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实力最雄厚的公司也不一定全聚焦于产业链上游的新产品开发环节。比如, PC行业的戴尔公司并没有像苹果和 IBM 一样推岀划时代的新产品,但该公司依靠客户定制和对供应 链的快速整合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事实上,我国有很多类似的科技企业,它们所擅长和拥有 的,并不是硅谷那种革命性、变革式产品的研发创新

8、,但总能够跟踪科技前沿,并根据科技趋势迅速 应变。这些企业依靠其在成本控制、生产链管理、快速整合及应用新技术等方面积累的创新能力,取 得了其他企业无法抗衡的优势。虽然很多产品并非由中国研发,但中国企业却能够更快、更好地改善 既有产品、流程和服务。这种自下而上的、以整合现有技术和快速应变为特征的二次创新能力,是形 成“中国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我国企业在引领技术潮流的原创能力方面还比较弱,但大量企业长期盘踞在科技前沿进 行竞争,优化产业链结构、提供新解决方案,培养了中国企业针对特定生产阶段的创新能力。正是这 些专业化的创新体系强化了中国各产业的“奔跑的红桃皇后”现象一一很难突破现有的科技前

9、沿,但 总是在科技前沿附近进行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模式不但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作方式,也提升了全球产 业链的效率,迫使跨国公司降低专利费用。“奔跑的红桃皇后”现象与二次创新能力的相互强化,构 成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轨迹。 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二次创新概念与我国政府所提倡的自主创新并不矛盾。二次创新强调在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 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包括集成创新、渐进式创新和工艺创新,这恰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口 果通过二次创新可以掌握全部或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同样有助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 升。 应该指岀的是,基于二次创新能力的自主创新, 必然要遵循西方企业所开创的技术轨

10、道进行 再创新,这要求中国企业站在产业技术前沿,与跨国公司在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创新,因此需要我国企 业付岀更多的创新努力。囿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真正的自主创新并不多,但我国企业长期盘踞在 科技前沿的竞争,有可能在特定领域培育出真正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另外,二次创新强调集成已 有的技术和产品以提岀新的解决思路,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后发国 家可以利用多种技术并行发展的机会,采取组合、集成的创新方式实现自主创新。我国已有的实践和 理论研究也表明,企业通过建立开放的产品架构, 可以选择和集成国内外各种技术资源以有效达到自 主创新。中兴通讯SDF软交换技术的创新就是一个典型

11、的例子。 但是,二次创新忽略了另外一种重要的自主创新类型,即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强调的是在科 学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推岀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事实上,原始创新是三类创新中对企业能力要求更高、 技术复杂度也最高的创新类型,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外部创新环境、政府创新政策等都提出了较 大挑战,是我国企业占领科技制高点过程中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因此,虽然二次创新是我国企业开 展自主创新并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不能由此而忽视对原始创新的重视。二次创新并不会自动 演化成我国企业的原始创新,针对重点科技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企业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的

12、启示 我国企业的创新是“后发”的,即大量创新是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创新 模式需要大量弓I进和借鉴国外的技术、管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因此,二次创新模式的优点在于,我 国企业可以通过强大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快速追赶。这种追赶实现的理论基础是 “后发 优势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后发企业可利用技术进步改造已有的生产模式实现 追赶。第二,技术进步会降低规模生产的成本。一旦后发国家企业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技术,就可以直 接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进而取得相对于领先企业的成本优势。第三,后发企业在追赶中可以避 免创新者的失误,降低进入新领域的风险。第四,后发企业的追赶

13、还可以建立在新的消费模式之上。 二次创新强调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型创新、创造性模仿和集成创新,开发出新兴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企业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设计、集成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是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 可行路径。 从二次创新的角度来看,政府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实践中政府对企 业创新活动的过多干预,反而抑制了企业对前沿技术创新和突破性产品创新的参与。比如,政府发布 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政策更倾向于支持大型国企而不是中小企业,使得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小 企业无法得到创新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一视同仁,能够更加有效 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政府不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而应该成为创新资金的提供者和创新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提供者。首先,政府应该以创新资金作为重要 的政策工具,让追求创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