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第一部分 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 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 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从历年高考题来看, 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 1 、 环境描写的作用 (意图) 。 2 、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 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 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
2、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 ( 1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 )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 3 )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
3、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2、自然环境的作用:( 1 )突出季节特征; ( 2 )表现地域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 )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6)奠定感情基调; ( 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 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 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 16 ) 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 17 ) 表达、 寄托、 象征、 暗示、
4、揭示主题; ( 18)丰富、深化主旨; (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答题示例: 【 2010 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那山也正在春时里, 半山的松树, 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 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参考答案: ( 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 的景象。 ( 2 ) 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 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1、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 在
5、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 渲染气氛、 明确基调等作用, 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例如2008年全国卷出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 ,有什么作用?解析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 :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 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 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 其作用是不相同 的。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6、2、联系词语选用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 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 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如 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3、联系描写对象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 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 复杂的性格, 作者往往要
7、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例如 2008 年浙江卷 19 题: 指出第 5 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 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 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 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 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8、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 只有淙淙的溪水, 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解析 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 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 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 “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的声音形成对比, 突出了乌米的孤独, 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 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4、联系情节发展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 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 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 才能准确把握它
9、的作用。 许多 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 或推 动情节发展。例如 2007 年湖北卷 16 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 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 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10、半边脸颊红红的, 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 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参考答案 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 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 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
11、”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5、联系作品主题在小说中,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 也是一定历史时代、 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 (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 ) ,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 静谧的气氛。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 此时
12、“肃穆静谧的气氛” 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 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选取某某 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2,从写景角度看,有:感觉角度一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观察角度一一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写景顺序一一分层写 景( 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
13、;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答题示例:【2008年浙江卷乌米(俄 阿马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 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 她的身材匀称颀长, 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 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 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 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屈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 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
14、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 只有淙淙的溪水, 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参考答案:(1)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 ) 作用: 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暗示人物的命运。三、环境描写寓意题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例题: ( 2011 年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含意,以 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四、环境描写特点题例题: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参考答案: ( 1)
15、特点: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以及游戏着的狗,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 2 )作用: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五、环境描写赏析题例题: ( 2009 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描绘丁香、 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运用比拟 (或“拟人” ) ,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第二部分 情节类题型】一、情节梳理题(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
16、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二)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 “何事”必须具备。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
17、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 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例题 1、 2010 年广东卷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参考答案: 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例题2、 2009 年安徽卷 董师傅游湖 :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例题 3、 201
18、1 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参考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 ,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 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 “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 “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 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
19、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例如 2009 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 想象 第 15 题: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二、情节作用题(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 中间/ 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
20、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 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 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21、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作用点+体现点。所谓 “作用点” 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 所谓 “体现点” 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题 2011 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第 14 题: 小说的结尾部分, 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
22、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 发现他还有爱面子、 冲动等性格特点, 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 “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 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 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23、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 巴尔塔萨家赏鸟笼, 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 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 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三、情节安排(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一)线索的安排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b 、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考题示例: 【中了大奖 (日本 多爱子)
24、 】 本文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参考答案:文章以“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明线:丈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暗线: 妻子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两条 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二)情节安排的技巧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看: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 、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
25、托人物心情;4、就结尾看: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b 、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 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 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d 、 留白式结局。 作用: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 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5、其他技巧特点
26、,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三)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情节运行方式:( 1 )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 )设置悬念( 3 )埋下伏笔( 4 )铺垫照应( 5 )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 “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考题示例: 【爷爷的宝藏 美劳拉?乌朗】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摇摆。 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 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
27、宕起伏, 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伏笔与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 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四)提问形式主要有: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 +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
28、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 2011 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 11( 3 ) 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 ,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参考答案: 前后铺垫照应。 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 凸显了故事的环境; “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悬念迭出,情节跌宕。 青年的突然出现, 引起人们的猜忌, 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
29、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 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四、情节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常见的提问形式有: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4、有人认为小说的xx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小说结尾
30、(或其它部分)写了 xx,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c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
31、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例如 2009 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 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 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 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从主题上说,“没有用” 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从时代上说, 这样的处理符合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 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 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
32、不合理的。 从情理上说, 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 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从现实上讲, 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第三部分 人物类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
33、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提问形式主要有:1 、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 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 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
34、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分析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b;分析个性特征c。答题示例:【 2012 年湖北省七市(州) (孝感、宜昌、黄冈、荆州、襄阳、十堰、恩施)高三四月联考现代文阅读貂皮大衣第 17 题】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参考答案: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所累(个性特征)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份)的形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 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
3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 ”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 然后再逐一分析, 即: 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 、 b 、c。分析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 b;分析个性特征 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b+分析;个性特征 c+分析。答题示例: 【 2011 年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血的故事
36、第 11( 3 )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 援手,最终赢得信任。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 自己的爱情。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提问形式主要有:1 、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 d 、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
37、反衬; e 、 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 语言、 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 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1 )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参题示例: 【 2010 年广东卷面包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参考参案: 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 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 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妻子确实吃不饱;另一方面,不接受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2 )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8、。答题示例:【2011年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参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2、概括、分析人物情感( 1 )某某内容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参题示例:【 2011 年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参考参案:( 1 )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与关爱。 ( 2 )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二、人物形象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
39、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 提问形式主要有: 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 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 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 对比、 衬托, 突出人物形象特点;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
40、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 +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 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当然, 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答题示例: 【 201
41、2 年湖北省八市(黄石、荆门、随州、潜江、鄂州、天门、仙桃、十堰)高三三月联考现代文阅读暗记第 10 题】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 (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三、人物形象技巧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一)刻画技巧1 、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作用是
42、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揭示人物 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2 、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4 、 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描写、 独白描写等, 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
43、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二)提问形式1 、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 或: 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或: 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 析。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辨别,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点
44、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 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答题示例: 【 2007 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现代文阅读林冲见差拨第13 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差拨是一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 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 、 “贼骨头” ,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 、“久后必然发迹” 。2、文中对某某人物的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作用的理解,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
45、构(与上下文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作用 +内容(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作 用等)作用。答题示例:【 2010 高考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四章节选) (老舍) 】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 2 )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3、赏析文中的某某描写。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鉴赏,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入手。答题示例1:【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r哥伦比亚力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46、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答题示例 2: 【 2011 年山东卷审丑 (严歌苓)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 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四、人物形象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 创意化
47、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 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围绕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 、人物形象作用 (对环境、 对人物、 对情节、 对主题) 、 人物形象地位 (是否主要人物 /主人公) 、人物塑造意图等角度展开。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
48、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c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几种探究题型举例:1 、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答题示例:(2011江西卷晚秋【r亚美尼亚力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 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 理由。【参考答案】(示例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瓦卡萨的性格使然;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 瓦卡萨正直, 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 瓦卡萨 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
49、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 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示 例2)会据为己有。理由: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瓦卡萨贫病交加, 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 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 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 不会读书的同学 成了有钱人; 周围没人, 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 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 ,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2、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 : ( 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 ( 2
50、) 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 ( 3) 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答题示例: ( 2010 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四章节选) 【老舍】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示例 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 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
51、,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3 )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3、探究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意图这类题可以从人物对人物、人物对情节、人物对主题的作用的角度来探究。答题示例:(2009年全国卷出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 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 “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 小说这样来写孕妇, 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参考答案】(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 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 揭
52、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 学会认识这几个字, 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 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 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 的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第四部分标题类题型】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 “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
53、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点之一。一、考查的角度有: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2、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3、拟写小说标题。4、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其中,对小说标题作用的体会是重点,因为它涵盖了对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以及标题的用意的理解。二、小说标题拟题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 尤其是小小说, 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 ,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为题,如棋王 、 阿 q 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 失街亭3、以物象为题,如面包4、
54、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5、以线索为题,如药、 项链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 春之声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三、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四、答题思路(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
55、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如小说梦非梦 : “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参考答案: 题目的本意是 “梦不是梦” ,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 可现实中小李、 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 这是第一层含义; 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这是第二层含义) 。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如小说黑色旅游 : “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参考答案:这个“黑色旅游”实际上比喻一些单位或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 ,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 ,从而达到教育干部们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如小说锁 : “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文最易错别字的
- 饿了外卖市场经理月工作总结
- 如何说课培训课件
- 2026届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教学查房的价值与意义
- 2026届贵州省施秉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SMT生产现场培训
- 南昌市南大附中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立达中学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公司司库管理系统执行管理办法
- 密歇根九级综合复习题
- 供货方案及保证措施供货服务方案
- 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单
- 2023年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Unit 4 教案
- 施乐S2011、S2320、S2520维修手册
- GB/T 32892-2016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及参数测试规程
- GB/T 10708.1-2000往复运动橡胶密封圈结构尺寸系列第1部分:单向密封橡胶密封圈
- 骨髓细胞学检查-英文版课件
- 惠普云教室用户操作手册
- 基于PLC的物料分拣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