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_第1页
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_第2页
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定义与关系科学: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 ,后又演变为scientin ,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 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 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 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 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 学问。到了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伪科学:伪科学是指把没

2、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 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假科学:假科学(理论)是不用或错用逻辑、归纳推演等实证方法来研究和发现自然规律或得岀相应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并不因此就可以肯定是不符合真理的,所有其他方法也不因此而被肯定为无法认识真理的。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岀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进而对其剖析,提岀科

3、学的解决方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 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 它的内在的本质。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科 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科学的本质属性有

4、: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些问题,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 点,这就产生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它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 科学的界限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有可 能把伪科学当成科学或把科学当成伪科学等,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科学在有关自然界领域的知识体系中显然是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判断一种观点、一个命题是否符合科学,这是科学的问题,因为这种判断是具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

5、“伪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伴随着对“伪科学”的揭露批判 , 也有人将“ 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真正的科学精 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以科学的态度辨析“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 区别 , 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 , 学术界也有基本共识 , 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 , 二要强调实证检验 , 两 者的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近代科学创立以来 , 科学的应用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 科学的社会作用也得到普遍的尊崇 , 但这并不等

6、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都是科学的势力范围。科学仍然只 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 , 科学之外的非科学的社会要素依然存在。比如 , 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都是 非科学的 , 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也是非科学的 , 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 诀窍同样是非科学的。甚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 , 也属于不能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检 验直接处理的心理活动过程 , 具有非科学的特征。科学的东西肯定是正确的东西 , 但非科学的东西未必就 是不正确的东西。许多非科学的东西无所谓对错 , 而是要区分好坏、是否有用、功效大小 , 而这些是不能 用科学来直接衡量的。至于“伪科学”的东西

7、, 是一些打着科学的旗号 , 貌似科学、模拟科学或伪装成科学而建造的“理论”体系, 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比如“水变油”之类的把戏、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广告、篡改实验数据冒充科学发现的行为 , 都属于伪科学。鉴别科学成 果的真伪要靠严格的科学检验和学术共同体的监督评议。有些不成熟的科学假说、设想 , 可能包含某些不 科学的成分 , 只要不是自称为严格的科学成果 , 就不宜简单称之为“伪科学”。如此看来 , 伪科学的东西属于非科学 , 但非科学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伪科学 , 伪科学只是非科学的一 部分。近来有些学者提出要废除中医 , 认为中医是伪科

8、学的东西。中医学本身在思想方法上强调整体性的直 观体验 , 严格来讲属于非科学的知识形态。由于直观体验也能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成果, 因而广义来讲中医学也可以说是科学 , 但这种科学在体系上不同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中医学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和解 释体系 , 许多东西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 , 但中医学并不是伪科学的 , 因为中医学并没有否定现代 生理学和医学规律。有人说中医学的许多概念不科学 , 如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学说等 , 既不能从解剖学 形态上找到充分根据 , 又不能从生理生化实验上严格检验。可是 , 中医学的这些基本观念本身就不是在解 剖学和生理生化实验基础上确定的 , 因而不能简

9、单地用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的结果加以判定。 中医学的价 值在于其实际疗效 , 就是能使病情缓解或治愈。如果用西医西药的标准看待中医中药 , 认为其不科学 , 进 而认为不科学的东西就是伪科学 , 这在思想方法上就是不够科学的。其实 ,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 有许多知 识成果和观念学说严格说来都属于非科学的范围 , 因为近代科学毕竟没有在我国产生。传统文化中有不少 内容今天看来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 如巫术、方术、数术、愚昧落后的风俗、神怪传说等。如果今天仍然相信甚至宣传这些东西 , 那当然是反科学的。然而有些具有意义的思想方法的知识成果 , 如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说”和“元气说”、“天人合一”

10、观念等 , 本身属于哲学和文化成果 , 与现代科学原理和规律并不 冲突 , 因而是属于非科学的但却具有重要存在价值的成果。我们没必要为了表明对科学的尊重 , 就硬把这 些哲学和文化成果称之为某种“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标准看待传统文化观念 , 目的在于清理其中违背科 学规律的东西 , 同时运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其中合理而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以利于当代科学的发展。还应注意 , 现在一些伪科学现象的流行 , 同样是利用了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 , 把一些伪科学的东西 “包装”成有科学依据的东西。特别是一些虚假广告, 用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和解释欺骗群众。如果这些“科学”术语和解释很容易听懂并加以判别,

11、 是起不了欺骗作用的,如果大家都听不懂 , 也起不了欺骗作用。就是在似懂非懂的时候 , 才容易使人受骗上当。伪科学现象的流行利用了许多人相信科学的 价值但缺乏科学思想方法的弱点 , 而相信科学的价值但缺乏科学思想方法 , 则是对科学的一种非理性的崇 拜, 是用非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成果。显然 ,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逻辑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意识和能力 , 伪 科学的东西是流行不起来的。科学的发展 , 需要科学精神。有人把科学精神归结为“求真” , 这自然是对的。求真 , 就是求取正确的 知识。有人把科学精神说成是“怀疑” , 从某一方面说 , 也不错。然而科学精神不能停止于怀疑。怀疑那 不可靠的 ,

12、是为了得到可靠的。 所以, 必要的怀疑 , 不轻信 ,是获取正确认识的必要环节。 求真和怀疑 , 目 的只有一个 , 那就是获取正确的知识。 因此,可以说, 科学精神 , 就是使科学活动能够获得正确知识因而达 到预定目的的精神。求真就要辨伪。不可靠的不能要 , 故意弄虚作假的 , 更是要揭露 , 以免其他人上当。 所以反对伪科学 , 是科学工作中的必要环节。 获得和传播新的正确的知识是科学家的责任 , 纠正错误、 揭露 虚假 , 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两者都是传播真理 , 给人类以光明的事业 , 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现。 这些年来 , 由 于伪科学的泛滥 , 科学精神问题被特别响亮地提了出来。然而科学精神不是对伪科学的制造者说的 , 和这 些人谈不上什么科学精神 , 因为他们的目的在造假 , 不是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提出 , 是对广大人民 群众 , 包括对科学家们提出的 , 其中特别是对那些相信甚至支持伪科学骗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