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关于 的说课稿 r# k& p6 x) y7 v, ( k! y2 q: z- c0 g n$ d0 h! d( h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5 f. q2 e$ _+ v6 q* i: p, n9 p# n; y% q_6 c2 k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y! n/ 4 t4 rw1 ? e$ _% o_8 e# r/ c3 $ h9 x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b- x/ l) e& q. g1 a1 f8 w, q z2 y% c% j, n4 z8 / w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c5 a$ m1 d0 f, p0 d: x
2、;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y* & a; n* y. y t! k x) i1 w8 ?8 + q, s; c2. 教育教学目标: a% g* f8 q8 f1 c! d9 ve; m h n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4 s, x8 t& n2 d3 u, y8 y9 4 d: b p& o(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
3、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t/ gz 7 z6 u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z $ / 7 y # 6 y& 8 z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n) c w ?9 ?5 / s- a9 _# r4 vw4 | c7 x2 m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m$ y i( x! w2 |. s; _2 v* d4 jx; c0 v8 s8 o, p(
4、b1. 教学手段: e# e3 s: | / n& k* d6 j! % v& c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4 w; c6 j0 w- f1 m& h$ y& u8 v6 gu6 y8 s% v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
5、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w, j, n# e3 n2 ?& e# a5 ?$ m( n+ h3. 学情分析:(说学法)3 d4 y j, m2 t: c/ o* 5 $ m& w4 i( 5 ?6 t* it. d# / n/ j
6、(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c! $ q. x+ # y8 : m6 s: | m0 s; y+ ?# k( y(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p/ ! 7 a. j4 0 g; g/ w# d, k! r9 c
7、4 x(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a0 n# d, y) g# 1 c9 f6 q& y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l( p& s: g) l8 q. e# . x6 d0 v* i4. 教学程序及设想:5 j9 d9 y6 b6_2 i0 1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
8、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v. h0 l) b8 x1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w. o4 s&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ha s7 g5 o. k& i& o; y& m# 7 y3 b) 3 m/ o( c(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s& d* a1 o- l: z( a$ v# q* x7 j+ d: p1 _8 h2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
9、,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7 q9 j5 y/ z+ r3 n5 : xd% $ & v5 k& w& d j(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5 i) j/ j. r n- p- w (7)板书/ j( i. r& f. z# e8 z6 o o* v/ g2 el) (8)布置作业。+ m6 d& t+ f$ k% v: h# g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1 i)
10、 l7 r; r p2 v3 r8 j% |9 ( h- n. l教学程序:5 z( _: b6 a# n, x$ |9 f. h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q* v8 z/ m0 t9 ; r+ c1 e直线和线段说课稿2 t+ , j3 i x一、设计理念8 b. p, t+ s1 l! a: y# 7 t* * y“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11、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j4 n6 l& 8 o- y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v7 a, z9 h z9 c7 z+ v”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o* d7 y, z; x& _( a(
12、 x) 9 q6 m, p& a0 f二、设计思路8 f, c/ _# l9 2 ! u3 : % (一)关于教材% k& d0 s* v8 ) i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
13、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u$ ( a4 k+ k, n! p3 v1 d(二)关于教学目标3 j; ?4 n/ y# 9 k6 z$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z# p7 q: q p5 w! g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m( u$ l! n7 e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5 u! v) / vq( v9 y& o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0 n( q# s! h* z3 f! h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
14、度的线段。5 s2 b5 ?: z6 6 d; a - s0 - d, e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k d5 6 y6 i(三)关于教学流程1 / ?: w |# i7 e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5 v6 s1 * p! y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7 p( g/ q( p. d,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
15、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d% b5 y1 8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
16、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7 _- a/ t1 a t- n& u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
17、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h/ m! e( x/ t z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2 g3 5 |, q1 i9 j! ; p(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p3 ) o7 m+ s6 h1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x! l2 q6 iz+ 3 d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e. e h4 i& * lu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18、 p4 0 u x6 r% x. n+ j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0 b0 z) q2 8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6 x t7 |s%(二)引导探索 l( d$ e# j2 ; w3 b r1、认识直线:$ y$ 8 x- j$ d(1)认识直线的特征:. e: n/ # n& t z7 x% w9 a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
19、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o6 l: q$ w& r6 i7 j(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j( c) w h4 j1 (3)学生汇报交
20、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6 ) 4 0 u. 9 q(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7 m j5 t9 b: e5 a7 i(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e& y& w$ t* v4 dt2、认识线段:; n/ c. p, d. _- / ?(1)认识线段的特征:9 0 l9 d/ n( ( + b% s3 g.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5 l9 n! o- x8 l4 x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
21、,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0 s3 ?; b/ y- jm(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t n- j$ n: q1 x3、量线段) x$ ! & z4 g1 t$ e: b(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p% q$ e: 9 a5 c* l(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
22、动手量一量吧。! h- x : t6 m3 ; 7 6 m9 (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2 p9 w5 w( r! s o6 t2 b(3)量桌子的长度。1 n8 p0 k+ k; a d8 c* m5 l h4、画线段3 u t0 l3 7 k& d. h(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1 v0 k# x. f8 q8 a- i- j7 c3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
23、之间相互量一量。. q+ s p8 u% k8 c9 t0 n5 e(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0 f( k5 z, k* y , o& 9 _1 n- c8 ) m- a(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 og ut7 ?/ j( 8 ?9 l) y- f$ f5 i/ y! y9 l, w6 c $ v 6 m1 o/ v! b5 t, rg3 l, r6 t: r$ m! m, k圆的认识说课稿5 r! z t) f1 s8 , i6 y, g h# e; u2 m) q( w4 x2 r7 k说教材: z s7 v. k u5 y一、教学内容( d l+ m6 k)
24、l+ p+ & z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学的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是小学数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f, o# & ) m3 8 m! |5 n二、教材思路% _& m) w , w8 i3 a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借助实物、圆规画圆;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半)径、圆心及特征。$ d o9 h6 u$ g2 l不足:学生的理解处于教师的调控和指引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受深。! u/ b/ l+ s& k$ f- d, q 三、创新利用 h$ x1 u) k, f* ?9 g1、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
25、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4 . b! s- o5 ?% i4 a2、借助多媒体,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 f+ e8 z* p# j. n si四、教学目标! v1 8 9 k5 t1 d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4 u; x6 u) # s7 q7 n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t+ v) a3 m& e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8 ! 4 e$ x! w! 3 v0 c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6 p ?- $ - x- p$ u. m五、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p, z # $ ) z8 n/
26、 o难点: 画圆8 a9 p% m5 d% + s% 6 _教学准备8 q: _7 e w0 n/ h3 t! r6 y教学方法3 & u8 i7 z3 g. y! e0 k1 : s9 r教法: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5 f# x2 d* h7 n+ z/ e) i x学法:合作学习;自学;分组实验;讨论; _) s4 j# 6 b( s! . : 教学流程: g1 % s3 2 e%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7 d; m( g$ n# t. u3 u3 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最后,借助“解
27、释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 2 e9 x( k4 |一、 导入3 an: , _0 s7 z1、从生活中引出圆. c4 u1 g8 bj/ k, p$ k(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r: 2 i0 b2 j4 ! t! o(2)播放动画: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ua0 ?$ y c$ g) y(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8 y. i3 - e o3 s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4 o: j$ x6 c# c6 s) k! n+ x3 l二、新课教学) y
28、% 7 q. 1 z 画圆* m e: i& x1 p0 v( y 圆的特征教学5 z7 q) o! ) g& 游戏/ 7 j3 c( f* m3 k 练习5 a: k9 o9 g( i5 1 m 回归生活1 x0 y0 n: r& n0 (一) 画圆阶段7 # n3 r6 ( r: k1、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2 p, 3 p* m5 a* |t! _2、以小组为单位用其他材料画圆9 d% e z$ $ v+ l1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挑战- a% $ i m0 r e1 y, _3、分享交流学生的创造# oa% g q
29、0 a/ c& p- h: q4、穿插情感教学/ w/ q% n0 m% f3 a a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 j, i! c/ f! 0 a6 q- b2 ?& n(二)圆的特征教学* s! e5 y ; z9 n- ts* f0 t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n. q9 v9 t- q2 ?5 t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9 f- w5 r( q. n2 m3 f& o- 一、剪圆摸圆圆的概念* f, y
30、 e- m! k, xb2 c4 u1 5 |二、小组自学研究,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6 u4 p5 j3 + _1 r/ s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 # x4 c* u* h, * w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m, y8 o5 g/ q1 f p/ h板书(略)( * x* b0 v$ k古代圆的记载: i! j2 g2 y cj, k墨子“圆,一中同长也” 解释-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g4 : u+ ?1 r- # m* z, h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od# x t2 k* t! k/ v告知正方形的长i s% g | |+ y8
31、 x* k, s% i(三)游戏,四)练习! |) e7 $ i% q% c2 o1、做一做:判断,理由,归纳要点4 d# g4 p- b9 g2 c2、直径最长3 |4 - t8 v5 d) c, u3、找直径,找圆心; k3 p, g: m$ : x# t; 2 mc* |; a(五)回归生活 l! m/ t6 k8 t3 u& y. oa1、解释自然中的圆: l/ n7 k4 q7 y4 u & c, f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a( l+ m2 d-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1 z( a1 t* l; z7 : u( z, k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
32、形标志设计6 f% & h0 q( j: _/ j9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3 nz1 s& r3 o* i- t5 g* y/ k1)学生谈感受0 u5 j2 u0 g6 i0 % z1 z+ o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了。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z# w) o( |6 ; ! a0 h6 z% k r1 : m! o! u+ b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
33、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b* p u0 0 n2 1 p一、教材分析6 r, n* h5 i n5 v6 x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
34、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g$ z q( a; b1 i4 k8 r2 k% n8 i- h( f$ w o二、说教学目标( e6 ! y# p1 t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4 d8 e9 p4 - t3 k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z0 n; |% 4 o9 o3、情感与态度方面: . t- ?: l8 o2 |8 x、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 |0 ! k% _3 e2 k
35、1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6 c$ p0 d* h6 w% e3 i& l- 0 6 n、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0 f. m+ x7 w* k) g# z $ 6 & s8 i# f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7 g$ # d! m) a. p3 j9 q) x7 0 v4 f% o9 c; p3 u1 q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8 l v7 k5 . w* v4 i$ u) b* w3 f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 x%
36、e& 5 & v m- 3 ,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b ?9 k0 7 j$ h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 k w/ p5 i; a g% q3 y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 n! a, i7 x( i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
37、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
38、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0 v u7 m3 a: k r) a8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
39、,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 a- o0 u- v: v e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 g. h. jy8 s- / m; m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
40、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
41、、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 r5 z# f2 m0 d*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y/ r! q! t! y. g; l6 b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 j( h3 $ g% l) e* 6 c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
4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6 d- e: $ h g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 n. |7 h: q+ t8 p t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l! e; $ y6 _& |# e8 o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
43、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 v% d, b) c3 i6 c1 f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 i7 $ b7 u5 s0 w2 i: h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v7 u8 k, b8 & & s这个环节主要让学
44、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6 n: 4 c1 y1 ?7 t! w! ; y0 k& di% v* m0 s. r3 * j五、课后反思& . k. + r7 b# d! d6 , l6 g# 0 t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 o8 t3 g6
45、a/ l0 o6 z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9 2 1 s& s) o7 3 v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7 $ z& l9 ! r; e9 k+ fs7 t1 o5 l, |2 l0 u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2 i! 0 h8 o. u! p5 n- n% nj3 i6 d! / 8 q% - k我说课
46、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 ; 6 w9 u, i1 x8 4 d3 x! c& b* f一、说教材 ( u- w/ e# u. e- i! d v1、教材分析 7 tc$ t3 ) z9 w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
47、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 cv$ e( r# h- y8 w6 2、学情分析% 4 i9 b. r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s/ g- e4 # 1 * 8 s# n3
48、、教学目标 5 k$ z% h1 x( s0 l: u、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w5 x7 ?: ?& o8 - a) 4 t- j、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e2 - g2 d, q4 # v、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8 $ h, y* y5 o) z+ w、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 n6 o2 s8 o i4、教学重、难点 5 i7 / k0 ( u y7 y+ v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49、: . l7 x# r7 3 ?# t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0 b( ?3 : s / g* y! o b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t4 i. b v2 d3 y1 b) a% k二、说教法、学法 ! f+ $ 9 w- h( w$ h) p1、说教法 . l e2 i- x1 m u/ l, b(1)多媒体教学法 * 0 & | y/ m( + k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
50、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 q m7 ?w# f; a1 y: yf w6 s(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5 * s: u- o$ & . y* m* z0 s8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 y0 l j r- t0 ! v2、说学法 8 t! n& f6 kq m
51、3 ( m; s(1)自主观察思考 : l$ c9 l* f& f/ o! k7 k& k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 r( k$ _ j2 a( v6 (2)小组合作学习 / a8 o5 u5 o a+ p0 a- l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
5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h( b3 e- 6 o; ay) d2 o7 u(3)学习归纳 / f8 b9 e( : 0 _2 v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 i2 ! y( k. u三、教学流程 8 b, f5 z2 o2 y! n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
53、, u2 t/ e$ r% s(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p4 t9 e! w n g! t(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 x1 v , o4 c- f! x1 o |7 $ j(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 7 p9 j5 n- |7 u(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1 v$ n2 z9 ?% l; fx(五)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 p2 ?p; m8 d0 i: y1、拆礼物,复习面积公式* s8 b1 q- b+ t& z$ z r7 a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54、、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 g$ , |; a$ z* d+ |2、拼一拼 说一说/ z& v t+ b0 c y8 r4 h学生利用这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别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大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 b6 v, y# j) ; m9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 d# b, i- a& dl由此揭示课题:组合
55、图形面积(板书) : n& g$ _ n5 e(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 ) d1 q, j$ g2 a m3 f2 x1、出示主题图) ?% |* z9 o1 y: j6 y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说像我家客厅的地面的形状,老师再次引出,我家客厅的地面形状也是这样的(出示ppt1),最近我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铺地板呢?我量了一下,(出示ppt2)给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 # n! m& q7 u; e- _0 v, u& k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w y( r& o; 2 m. m: a1 s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r3 h$ c8 f; o( v- d6 q(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 z6 f9 b: l7 k(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 n8 l( u6 w) x2 v(3) 将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畜禽产品质量追溯考核试卷
- 202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羽绒市场细分与定位考核试卷
- 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考核试卷
- 电梯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剖宫产护理查房
- 木结构建筑加固技术考核试卷
- 港口客运与云计算服务考核试卷
- 幼儿园清明森林防火教育课程
- 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措施
- 聋哑人辅助交流系统
- 带状疱疹病人的个案护理
- 《中药鉴定技术》课件-五味子的鉴定
- 大数据 AI大模型-智慧统计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2023版)
- 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自杀及其预防课件
- 灰姑娘童话故事
- 铅锌矿的冶炼技术进展与设备改进
- 等离子切割机操作手册与安全操作规程
- 印刷合同:纸袋印刷合作
- 快学Scala(中文版第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