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_第1页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_第2页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_第3页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_第4页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2. 熟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熟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3. . 了解胃肠激素及其作用;了解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4. . 掌握唾液、胃液、胆汁、胰液的分泌及功掌握唾液、胃液、胆汁、胰液的分泌及功 能;能; 5. . 掌握胃肠掌握胃肠的的运动;运动; 6. . 掌握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等。掌握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等。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 一概念与消化方式一概念与消化方式 (一)概念(一)概念 1. 1.消化消化:消化道内食物被分解成结构简单,:消化道内食物被分解成结构简单, 能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生理过程。能

2、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生理过程。 2. 2.吸收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 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 水、维生素和无机盐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 直接吸收直接吸收 蛋白质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脂肪脂肪 消化消化 吸收吸收 废物排出废物排出 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5 (二)消化方式(二)消化方式 1.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3.微生物消化微生物消

3、化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6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 3. 伸展性伸展性 4. 紧张性紧张性 5.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的敏感性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 蠕动 分节运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9 l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l生理意义:生理意义: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消化;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消化; 增强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利于吸收;增强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利于

4、吸收;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0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50 - -60mv) 除钾外流外,还有少量的钠和氯外流。因此膜电位小除钾外流外,还有少量的钠和氯外流。因此膜电位小 于钾的平衡电位。于钾的平衡电位。 (二)(二) 慢波电位慢波电位 慢波电位:是在膜电位基础上产生缓慢的,节律性自动慢波电位:是在膜电位基础上产生缓慢的,节律性自动 去极化、复极化电位变化,因频率低得名。去极化、复极化电位变化,因频率低得名。 空腹、无刺激、不收缩时也存在,

5、又称空腹、无刺激、不收缩时也存在,又称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 产生机理:肌源性,由钠泵的节律性活动引起去极化。产生机理:肌源性,由钠泵的节律性活动引起去极化。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1 (三)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或超阈电位时,在其波幅上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或超阈电位时,在其波幅上 产生产生1数个动作电位。数个动作电位。 产生机理:钙内流是其去极化的主要离子基础。产生机理:钙内流是其去极化的主要离子基础。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2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神经系统:也称肠神经系统,分布于(一)内在神经

6、系统:也称肠神经系统,分布于 胃肠壁内。胃肠壁内。 内在神经系统构成一个自主神经系统,可独内在神经系统构成一个自主神经系统,可独 立整合信息实现立整合信息实现局部反射局部反射。 整体条件下受外来神经调控。整体条件下受外来神经调控。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3 1 1分类分类 2 2作用: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1 1)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 2 2)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 肌肌 间间 神神 经经 丛丛 粘膜粘膜 下神下神 经丛经丛 交感交感 神经神经 副交感副交感 神经神经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4 (二)外来神经系统(

7、二)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交感N N和副交感和副交感N N的双重支配的双重支配 副交感副交感N N的作用主要,的作用主要,副交感副交感N N主要是主要是 迷走迷走N N,其节后纤维多数是胆碱能纤维,主要,其节后纤维多数是胆碱能纤维,主要 是是兴奋兴奋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交感交感N N节节 后纤维属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是后纤维属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是抑制抑制胃肠胃肠 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5 肠壁的神经支配及其对内在神经丛活动的影响示意图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6 支配肠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8、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7 五胃肠激素五胃肠激素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一)胃肠内分泌细胞(APUDAPUD细胞)细胞) 内分泌细胞:单个、不均匀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分泌细胞:单个、不均匀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 之间。之间。 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的总称,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的总称, 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 脑肠肽:由消化道和脑部肽能神经系统释放的肽脑肠肽:由消化道和脑部肽能神经系统释放的肽 类激素。类激素。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8 消消 化化 道道 内内 分分 泌泌 细细 胞胞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1

9、9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抑胃肽抑胃肽 胰岛素胰岛素 + + 葡萄糖葡萄糖 糖原糖原 血糖浓度血糖浓度 3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二)胃肠道激素及其作用(二)胃肠道激素及其作用 +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0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1 一一. . 摄食方式摄食方式 滤食(鲢),吸食(蚊子),采食和捕滤食(鲢),吸食(蚊子),采食和捕 食(大多数草食,肉食和杂食性动物)食(大多数草食,肉食和杂食性动物) 二二. . 动物采食的调控动物采食的调控 摄食中枢摄食中枢下丘脑下丘脑外侧区外侧区 饱中枢饱中枢 下丘脑下丘脑腹内侧区腹内

10、侧区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2 鱼类的口和咽没有明显界限,出现鳃的部位鱼类的口和咽没有明显界限,出现鳃的部位 为咽,前方为口腔,一般合称为口咽腔。为咽,前方为口腔,一般合称为口咽腔。 肉食性鱼类,如鲈鱼等口裂一般都很大,杂肉食性鱼类,如鲈鱼等口裂一般都很大,杂 食性和植食性鱼类相对较小。凶猛肉食性鱼类牙食性和植食性鱼类相对较小。凶猛肉食性鱼类牙 齿尖利,以取食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牙齿弱小,植齿尖利,以取食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牙齿弱小,植 食性的鱼牙齿多为咀嚼型。食性的鱼牙齿多为咀嚼型。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3 鱼类的舌一般不发达,但有味蕾,起味觉作鱼类的舌一般

11、不发达,但有味蕾,起味觉作 用。用。 鳃耙是滤食器官,以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鳃耙是滤食器官,以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 鳃耙长而细密,数量多且结构复杂。植食性和肉鳃耙长而细密,数量多且结构复杂。植食性和肉 食性鱼类的鳃耙短而稀疏,对获取食物作用不大。食性鱼类的鳃耙短而稀疏,对获取食物作用不大。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4 一唾液的分泌一唾液的分泌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溶菌酶溶菌酶 杀菌杀菌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淀粉淀粉麦芽糖麦芽糖 唾液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分泌唾液无色、无味、中性液无色、无味、中性液 H2O: 占占99% 无机物无机物 有机物有机物 第五

12、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5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 1. 1. 湿润食物,便于咀嚼和吞咽。湿润食物,便于咀嚼和吞咽。 2. 2. 溶解某些成分引起味觉。溶解某些成分引起味觉。 3. 3. 有淀粉酶时,分解部分淀粉有淀粉酶时,分解部分淀粉-鱼的口腔内没鱼的口腔内没 有有 唾液腺,也无重要的消化酶。唾液腺,也无重要的消化酶。 4. 4. 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可杀菌。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可杀菌。 5. 5. 反刍类唾液含大量缓冲物(碳酸氢盐)缓反刍类唾液含大量缓冲物(碳酸氢盐)缓 冲冲 瘤胃发酵所产有机酸,以维持适宜的瘤胃发酵所产有机酸,以维持适宜的pHpH。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

13、消化与吸收26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1 1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食物入口前,以其色、香和形等形:食物入口前,以其色、香和形等形 式刺激高级中枢,引起唾液分泌。式刺激高级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2 2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食物入口后以机械、化学和温度:食物入口后以机械、化学和温度 等形式直接刺激口腔粘膜引起分泌。等形式直接刺激口腔粘膜引起分泌。 初级中枢:延髓;初级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下丘脑及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下丘脑及大脑皮层。 传入传入N N:三叉:三叉N N的舌咽的舌咽N N,面,面N N,迷走,迷走N N的咽支等。的咽支等。 传出传出N N:副交感:副交感N N为主,

14、兴奋时引起分泌量大,有为主,兴奋时引起分泌量大,有 机机 物少(物少(多而稀多而稀);交感);交感N N兴奋时分泌量少,有机兴奋时分泌量少,有机 物多(物多(少而稠少而稠)。)。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7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8 二咀嚼二咀嚼-鱼、禽不咀嚼鱼、禽不咀嚼 作用:作用: 1.机械粉碎食物机械粉碎食物 2.与唾液充分混合、湿润和润滑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湿润和润滑食物。 3.反射性引起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运动。反射性引起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运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29 三吞咽三吞咽 吞咽时,呼吸暂时停止,吞咽时,呼吸暂时停

15、止, 以防食物误入气管(吞咽中以防食物误入气管(吞咽中 枢兴奋时抑制呼吸中枢)。枢兴奋时抑制呼吸中枢)。 鱼类舌缺乏肌肉,靠水流鱼类舌缺乏肌肉,靠水流 送食物到咽部。送食物到咽部。 第一期:第一期:口腔口腔期,期,由口到由口到 咽。咽。 第二期:第二期:咽期,咽期,由咽到食管由咽到食管 上段。封闭鼻咽通路,封闭上段。封闭鼻咽通路,封闭 咽与气管的通路。咽与气管的通路。 第三期:第三期:食管期,食管期,沿食管沿食管蠕蠕 动动下行到胃。下行到胃。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0 四四. 嗉囊内消化嗉囊内消化 是食管的膨大部,主要功能为储存食物。是食管的膨大部,主要功能为储存食物。 动

16、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1 胃是暂存食物、消胃是暂存食物、消 化、吸收和内分泌器化、吸收和内分泌器 官。鱼胃的大小与食官。鱼胃的大小与食 性有关,吃大型捕获性有关,吃大型捕获 物的鱼通常胃较大,物的鱼通常胃较大, 而食物较小的鱼一般而食物较小的鱼一般 胃也较小,有的鱼甚胃也较小,有的鱼甚 至无胃。至无胃。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2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3 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分泌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散布于黏膜中。内分泌细胞,散布于黏膜中。 G细胞细胞-胃泌素;胃泌素; D细胞细胞-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外分泌腺外分泌腺: 贲门腺:粘液腺,分泌粘

17、液。贲门腺:粘液腺,分泌粘液。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壁细胞泌酸腺:壁细胞-盐酸(胃酸)和内因子;盐酸(胃酸)和内因子; 粘液颈细胞粘液颈细胞-粘液;粘液; 主细胞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分泌胃蛋白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4 (一)胃液成份及生理功能(一)胃液成份及生理功能 1盐酸(胃酸)盐酸(胃酸) (1)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其所需的酸性环境。)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膨胀变性,便于接受胃蛋白酶消化。)使蛋白膨胀变性,便于接受胃蛋白酶消化。 (3)有一定抑菌、杀菌作用。)有一定抑菌、杀菌作用。 (4)入小肠后,

18、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胆囊)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胆囊 的收缩。的收缩。 (5)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5 壁细胞分泌盐酸示意图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6 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 走神经兴奋时释放入胃。走神经兴奋时释放入胃。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 + ) 胃蛋白酶:为内切酶,最适胃蛋白酶:为内切酶,最适pH为为2,有凝乳作用。,有凝乳作用。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HCl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7 3粘液:粘液: 可溶性粘液,主要含可溶性粘蛋白;可

19、溶性粘液,主要含可溶性粘蛋白; 不溶性粘液,主要含糖蛋白,粘稠度大,呈凝不溶性粘液,主要含糖蛋白,粘稠度大,呈凝 胶状。胶状。 粘液作用粘液作用 保护粘膜,润滑食物,使胃壁免受机械损伤。保护粘膜,润滑食物,使胃壁免受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防止胃壁自身被消化。中和胃酸:防止胃壁自身被消化。 粘液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糖蛋白,与内因子:糖蛋白,与B12形成复合物,保护形成复合物,保护 其在小肠不破坏,并促进其吸收。其在小肠不破坏,并促进其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8 胃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39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影响胃

20、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0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 作用于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M3受体受体刺激胃酸分刺激胃酸分 泌,可被泌,可被阿托品阻断阿托品阻断。 (2)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G细胞分泌细胞分泌,作用于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促胃促胃 液素受体液素受体,使胃液分泌增加。,使胃液分泌增加。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1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3)组胺)组胺 肠嗜铬

21、样细胞(肠嗜铬样细胞(ECL)分泌。)分泌。 作用于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H2受体受体, 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氢咪呱等可阻断。受体阻断剂如甲氢咪呱等可阻断。 ECL细胞上存在有细胞上存在有促胃液素受体和胆促胃液素受体和胆 碱能受体碱能受体,故促胃液素和,故促胃液素和ACh可引起可引起ECL 细胞分泌组胺。细胞分泌组胺。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2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4)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胃体和胃窦胃体和胃窦D细胞分泌。细胞分泌。 作用方式:旁分泌。作用方式:旁分泌。 对胃酸分泌有对胃酸分泌有强抑制作用强抑制作用: 抑制胃窦抑制胃窦G细胞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分

22、泌促胃液素; 抑制抑制ECL细胞细胞分泌组胺;分泌组胺; 直接抑制直接抑制壁细胞壁细胞功能。功能。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3 (1 1). .头期(头期(30%30%) 假饲假饲:应用外:应用外 科手术在动物胃部安科手术在动物胃部安 装瘘管以收集胃液,装瘘管以收集胃液, 再把食管切开,食管再把食管切开,食管 两个断端分别缝于皮两个断端分别缝于皮 肤创口上,这样,动肤创口上,这样,动 物进度食时吞咽下的物进度食时吞咽下的 食物就由食管瘘管口食物就由食管瘘管口 漏出,并不进入胃内。漏出,并不进入胃内。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4 比格犬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

23、5 头期胃液分泌是由动物进食或食物的头期胃液分泌是由动物进食或食物的 形状、颜色、气味的刺激作用于头部的形状、颜色、气味的刺激作用于头部的 感受器引起的。感受器引起的。 迷走神经是唯一能使胃液分泌的传出迷走神经是唯一能使胃液分泌的传出 神经,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胃液不神经,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胃液不 分泌。分泌。 特点特点:分泌延续时间长,胃液的分泌量大,:分泌延续时间长,胃液的分泌量大, 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6 头期刺激胃液分泌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7 ( 2 2) 胃期(胃期(60%60%) 食物直接刺

24、激胃粘膜而引起的分泌。食物直接刺激胃粘膜而引起的分泌。 分泌特点:分泌量大,消化力弱。分泌特点:分泌量大,消化力弱。 (3 3) ) 肠期(肠期(10%10%) 食糜刺激小肠,反射性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糜刺激小肠,反射性引起的胃液分泌。 分泌特点:数量少、时间长、作用弱。分泌特点:数量少、时间长、作用弱。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8 胃期、肠期胃酸分泌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49 胃酸的作用:在胃内胃酸的作用:在胃内pH1.21.5pH1.21.5时,时,HCHCl可直可直 接抑制接抑制G G细胞释放胃泌素,也可以刺激生长抑素细胞释放胃泌素,也可以刺激生长抑素 分泌抑制分泌

25、抑制G G细胞释放胃泌素,减少胃酸的分泌;细胞释放胃泌素,减少胃酸的分泌; 在十二指肠内在十二指肠内pH2.5pH 粥状流食粥状流食 一般固体食物一般固体食物 化学性质:糖化学性质:糖 蛋白类蛋白类 脂肪脂肪 机体状况:惊慌、疲劳和胃病时,排空较慢。机体状况:惊慌、疲劳和胃病时,排空较慢。 (二)复胃的运动(二)复胃的运动(自学)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66 第五节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 一一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最重要的消化液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腺分为:胰腺分为: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

26、高血糖素等。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67 许多鱼类胰脏分布在肝脏内,称为肝胰脏,许多鱼类胰脏分布在肝脏内,称为肝胰脏, 但各自是独立的器官。肝组织分泌的胆汁沿肝导但各自是独立的器官。肝组织分泌的胆汁沿肝导 管输出,胰组织分泌的胰液沿胰导管输出,到达管输出,胰组织分泌的胰液沿胰导管输出,到达 肠道从分别的开口流入肠内肠道从分别的开口流入肠内。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68 (一)胰液的成分和生理功能(一)胰液的成分和生理功能 1.组成:组成:pH 7.8-8.4。 2.机能:机能:分泌分泌HCO3-,于小肠内中和食糜。,于小肠内中和食糜。 分泌消化酶分泌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蛋白酶

27、、脂肪酶 。 大量液体和缓冲物供微生物利用(大肠)。大量液体和缓冲物供微生物利用(大肠)。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69 (二)胰消化酶(二)胰消化酶 1.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AA。 2.脂类水解酶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胆盐胆盐+辅脂酶辅脂酶分解分解 甘油三脂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甘油三脂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3.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胰淀粉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0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使其分泌增多。使其分泌增多。 交感

28、神经交感神经 使其分泌减少。使其分泌减少。 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促进作用:胰泌素、缩胆囊素促进作用:胰泌素、缩胆囊素 抑制作用: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等抑制作用: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等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1 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2 二胆汁二胆汁 (一一)胆汁的性状及作用胆汁的性状及作用 1.性状:性状:pH 5.9-7.8。 2.组成: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组成: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胆色素、 卵磷脂及脂肪酸等。卵磷脂及脂肪酸等。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3 3.3.作用作用 胆盐能降低脂肪

29、滴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胆盐能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 增大表面积,利于酶的消化。增大表面积,利于酶的消化。 胆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可增强脂肪酶的活胆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可增强脂肪酶的活 性。性。 胆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其胆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其 吸收。吸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4 促进促进VA、D、E、K的吸收。的吸收。 中和酸性食糜,为胰脂肪酶提供适宜的中和酸性食糜,为胰脂肪酶提供适宜的pH。 胆盐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体液因素。胆盐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体液因素。 参与胆固醇代谢,使胆固醇的合成,吸收,参与胆固醇代谢,使胆固醇的合成

30、,吸收, 排泄和降解保持平衡。排泄和降解保持平衡。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5 (二)分泌与排出的调节(二)分泌与排出的调节 特点:连续分泌,间歇排出。特点:连续分泌,间歇排出。 1.神经调节:迷走促进、交感抑制。神经调节:迷走促进、交感抑制。 2.体液调节:胆盐、胰泌素、胃泌素、缩胆囊体液调节:胆盐、胰泌素、胃泌素、缩胆囊 素等促进;素等促进;P物质抑制。物质抑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6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7 三肠液的分泌三肠液的分泌 鱼类没有特化的多细胞肠腺,多数是存在鱼类没有特化的多细胞肠腺,多数是存在 于细胞内的消化酶。于细胞内的消化酶。

31、(一)肠液成分和生理功能(一)肠液成分和生理功能 1成分:粘液、多种消化酶和上皮细胞。成分:粘液、多种消化酶和上皮细胞。 2生理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生理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8 (二)肠液的分泌调节(二)肠液的分泌调节- 经常性分泌。经常性分泌。 1. 神经调节:迷走兴奋,交感抑制。神经调节:迷走兴奋,交感抑制。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促进:缩胆囊素、胰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等。促进:缩胆囊素、胰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抑制:生长抑素等。抑制:生长抑素等。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79 四小肠运动四小肠运动 (一)小肠运动形式(一)小

32、肠运动形式 (1 1)非消化期间:胃肠)非消化期间:胃肠 移行复合波(周期性移行复合波(周期性 移行的收缩波)移行的收缩波) (2 2)消化期)消化期 1.1.分节运动分节运动 2.2.蠕动蠕动 3.3.摆动摆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0 蠕动 分节运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1 (二)肠运动的调节(二)肠运动的调节 1内在神经丛:食糜内在神经丛:食糜 肠粘膜下肠粘膜下N丛丛 运动运动 增强增强 2外来神经:外来神经: 迷走神经:使肠紧张度增高,节律运动增强,迷走神经:使肠紧张度增高,节律运动增强, 交感神经:使肠运动减弱。交感神经:使肠运动减弱。 第五

33、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2 软骨鱼类,一般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整个消化软骨鱼类,一般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整个消化 道运动;硬骨鱼类,刺激迷走神经只引起胃道运动;硬骨鱼类,刺激迷走神经只引起胃 运动,并不引起肠运动,而刺激内脏神经引运动,并不引起肠运动,而刺激内脏神经引 起肠运动。起肠运动。 与高等动物不同,鱼类交感神经也会与高等动物不同,鱼类交感神经也会 引起胃肠收缩运动,并不产生抑制反应。引起胃肠收缩运动,并不产生抑制反应。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3 (一)大肠液的分泌(一)大肠液的分泌 (二)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二)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 1.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肉

34、食动物大肠内消化 2.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 3.禽类的大肠内消化禽类的大肠内消化 4.鱼类肠道消化鱼类肠道消化 (三)大肠运动和排粪(三)大肠运动和排粪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4 一吸收部位一吸收部位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胃吸收也很少,只吸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胃吸收也很少,只吸 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类,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类,小肠是动物吸收营小肠是动物吸收营 养的主要部位。养的主要部位。其特殊结构:环状皱褶、绒毛其特殊结构:环状皱褶、绒毛 和微绒毛,可使吸收面积增大几百倍。和微绒毛,可使吸收面积增大几百倍。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85 例:人例:人 独特的粘膜结构独特的粘膜结构-肠壁所具环状皱褶、绒毛、肠壁所具环状皱褶、绒毛、 微绒毛,使长约微绒毛,使长约4-5m的小肠吸收面积增大的小肠吸收面积增大600 倍而达倍而达200m2。 利其吸收的食糜性状利其吸收的食糜性状-入肠食糜经肠管挤压、入肠食糜经肠管挤压、 推送和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消化,已变成推送和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消化,已变成 了可被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