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炼字、诗眼、关键词_第1页
诗歌炼字、诗眼、关键词_第2页
诗歌炼字、诗眼、关键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的炼字、关键词、诗眼一、炼字类答题:1、动词 2 、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A、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B、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子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例子 1、【提问】“红

2、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步骤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例子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裂开,隔开 。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3、“浮”字动态感极强,在诗人笔下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它们的沉浮。明星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写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例子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例子 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忽:不经意,恰巧碰到之意。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翠楼赏春景。突闯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4、忽”将这种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二、鉴赏“诗眼”【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提问方式】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 、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步骤一 1、点出诗眼,并释义。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步骤二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

5、”。步骤三 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步骤四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三、鉴赏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1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1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

6、看,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呢喃燕子语梁间题屏刘季孙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白居易答案: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

7、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3、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子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例子 B:“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例子 C:就是抓住单

8、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四、关键词类答题: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2)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夜 归(宋周密)夜深归客倚筇(qi n)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n)。村店月昏

9、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倚筇:扶杖。燐:燐火,俗称鬼火。萤:萤火。土塍:田埂。【提问】“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步:开篇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二步:随后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三步:最后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例子: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提问】诗以“微风”

10、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参考答案颔联 : 清风吹开门 , 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 :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写出了清幽静谧的境界,体现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尾联 :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语义双关,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之情。五、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提问方式】A、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B、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2【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

11、而作此诗。【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步骤一 ) “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 )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三 )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步骤分析】1、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2、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3、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