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_第1页
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_第2页
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_第3页
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_第4页
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 活新的模式,针对生产、生活环 境下发生严重急症、意外伤害, 向大学生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 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 以便能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 救护,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 伤痛的目的,为更好的完成学业 及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意外伤害可由交通事故、 触电、溺水、中毒、烧伤、冻伤 等造成。旅游、海啸、地震以及 体育运动等也可造成意外伤害。 因此,应该对各类伤害有一定的 认识,尽量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交通事故是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其 中以车祸最多见。严重的车祸可导致 人员伤亡,伤情以颅脑外伤、脊椎骨 折、胸部损伤为主,多发骨折,同时 伴有烧伤等复合伤。 现场

2、救护原 则:紧急呼救, 保护现场,转 运伤员,实行 先救命、后治 伤的原则。 紧急呼救 的同时,不能 随便移动伤员, 应根据病情使 用颈托、脊椎 板固定。 意识清醒的伤员,可询问受伤部 位,立即检查,对症处理,疑有骨折 做简单固定。 较重伤员,尽快转运医院及时抢 救。 烧烫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 由火焰、沸水、热油、电流、热蒸 汽、辐射、化学物质(强酸、强碱) 等引起。 烧烫伤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疱、 疼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 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呼吸道 也可烧伤。烧伤引起的剧痛和皮 肤渗出等因素导致休克,晚期出 现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危及 生命。 烧伤分为

3、三度: 度伤及表皮层; 度伤及真皮层; 度伤及皮下组 织。 烧伤面积估计: 不规则或小面积烧 伤,用手掌粗算。 五指并拢一掌面积, 约等于体表面积的1 。 具体分法: 头颈部9,双上 肢各9,躯干前 后各29,双下 肢各29,会阴1 ,总计100。 现场救护原则:除去伤因, 脱离现场,保护创面,维持呼吸道 通畅,转送医院治疗。 冷清水冲洗或浸泡伤处。被 少量强酸、碱烧伤,立即用纸巾、 毛巾蘸吸,并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冲 洗烧伤局部约15分钟以上。 脱掉受伤处的衣物。度烧 烫伤可涂外用烧烫伤药;度烧烫 伤,表面水疱不要刺破,不要涂药 物,用干净敷料保护创面,防止污 染,去医院接受治疗。 严重口渴者,

4、可口服少量淡 盐水。如强酸、碱通过口腔进入胃 肠道,造成口腔、食道、胃黏膜腐 蚀、糜烂、溃疡出血,黏膜水肿, 甚至发生穿孔。如能口服的伤员, 可服用蛋清、牛奶、面糊、稠米汤 等,以保护口腔、食道、胃黏膜, 并及时送往医院。 呼吸窒息者,行人工呼吸; 伤口出血应予以止血;骨折应作临 时固定。 大面积或严重烧伤者,应 尽快转送医院抢救。 v 绝大多数真正死于火 灾的人是由于吸入大火 时产生的烟雾丧命。因 此,在烟火中逃生要注 意防护或减轻火灾时浓 烟的危害。 v首先是在地面上大量 喷水,放水,使场所不 易起火。 v发现其他房间和楼层起 火,不要轻易打开房门, 应关闭,封住与火场相 连的门窗,可用湿

5、被单 和衣物等将门缝封住。 v如在室内待援,应趴在 地上。向外逃生应采取 低姿弯腰或匍匐前行。 v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减 轻烟雾的熏呛。尽量使头 部处于低的位置,因为越 低烟雾越稀。 v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呼 吸道防护器材,如防毒面 具,呼吸面罩,可防护 30分钟以上。 地震来时千万不要躲在桌 子下,床下,而是要以比桌, 床的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 桌子,床的旁边。建筑物天 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 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 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 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 具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能 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即使开车时 遇到地震,也要赶 快离开车子,很多 地震时在停车场丧 命的人

6、,都是在车 内被活活压死,而 在两车之间的人, 却毫发未伤。 v如夜里发生地震,你 只要简单的地滚下床, 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 全的空间。 v如果你正在看电视, 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 口逃离,那就在靠近 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 下,然后蜷缩起来。 v千万不要走楼梯! 因楼梯与建筑物摇 晃频率不同,会不 断发生碰撞。人在 楼梯上时,会被楼 梯的台阶割断!就 算楼梯没有倒塌, 还会因为承受过多 人的重量而坍塌。 v要尽量靠近建筑物的 外墙或离开建筑物。 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 侧要好。你越靠近建 筑物的中心,你的逃 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 性就越大。 v若遇到混乱场面, 应尽量避开人群。 v不慎跌倒时,应 用双手

7、抱住头部, 两肘向外,以保护 肺、心脏不受挤压。 v已被挤压在地又 无法站起时,应双 手抱住后脑勺,双 肘撑地,使胸部稍 稍离开地面,即使 肘部磨裂出血,也 不改变姿势。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 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 以感染。 狂犬病控制联盟和美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起,世界 卫生组织确认,从今年开始, 每年9月8日被定为国际狂犬病 防治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 消息,每年全球有大约55000 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分钟就 有1人死亡,其中99的病例发 生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13的国家人间狂犬病已经 消失,而我国的狂犬病疫情却呈现上 升之势,发

8、病数居世界第二位:1996 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总病例数159例; 2006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总病例数 3279例;今年2月以来截至7月,全国 狂犬病报告总病例数1740例,死亡 1412例。最近三年,我国狂犬病持续 高发,每年因动物咬伤而接种狂犬病 疫苗人数为1000万至1200万。 最新统计显示:本市狂犬病 发病1994至2004年连续11年零 病例报告,而2005年报告3例, 2006年报告4例,今年至今(9 月)报告14例,患者全部死亡。 狂犬病是目前为止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一旦发 病100死亡,没有任何挽救手段。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毒主要存在于犬、猫、鼠和

9、野生狐狸、狼等患病哺乳 动物的中枢神经和唾液中,呈弹头状,穿透力极强,侵 蚀动物神经。人被携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宠物咬伤、抓伤, 或被它们舔触伤口、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均有可能感染 狂犬病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由伤口处的神经末梢以 约每小时3毫米的速度进攻大脑中枢神经,再由大脑中 枢向四周神经系统扩散,逐渐侵蚀小脑、脊椎、肾、内 脏等神经组织,最后使人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程多数在3天至5天。 狂犬病潜伏期一般是半个月到 三个月,不少患者在1个月甚至4至 6个月后才发病,个别的潜伏期可 长达数年。伤口越靠近颅脑,创伤 越大;伤人动物毒性越强,潜伏期 就越短,发病率就越高。今年报告 的病例中,

10、潜伏期最短18天,伤口 位置处于眉梢;最长的2年,伤口 位置在手指。 一旦被狗、猫咬伤、抓伤、或舔触 破损皮肤及伤口,一定要尽快做好: 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 伤口至少15分钟,不要挤压伤口周围, 以免病毒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向中枢神 经游走。 尽快到市疾控中心门诊或卫生 局指定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单位进一步 处理伤口,并按照0(注射当天)、3、 7、14、28天的原则,全程接种狂犬病 疫苗。 伤情较严重者除须接种疫 苗外,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 白。 平时与动物接触较多者, 如喜爱与狗猫等宠物亲近者、动 物饲养员、兽医及辅助工作人员、 屠宰场工作人员、动物标本剥制 人员及狂犬病病毒实验室工作人

11、员等最好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 做好预防。 体表无伤口,伤处肿痛、 青紫、活动受限。可伴有骨折 及内脏损伤,甚至休克。见于钝 器伤、跌伤和撞伤 体表有伤口,可有骨折、 血管、神经和脏器损伤,出血多、 污染重,常伴有创伤失血性休克, 需立即止血、包扎 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致 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的 不同性质的损伤。如车祸 致伤的同时又被汽车水箱 热水烫伤 。其处理原则类 似多发伤 v查意识、呼吸、循环体征 v查伤口:注意部位、大小、出血等 v查头部:注意骨折、耳、鼻出血等 v查脊柱:注意压痛部位及肢体运动、感觉异常等 v查胸部:注意胸廓情况、呼吸运动、挤压疼痛等 v查腹部:注意伤口、内脏脱出及压痛部位

12、等 v查骨盆:注意挤压痛等 v查四肢:注意压痛、肿胀、畸形及异常活动等 现代创伤以多发伤伴心脑肺 脊髓损伤的严重创伤及同时多人受 伤的群体伤为特点。须快速准确有 效的急救。现代创伤急救技术包括 传统四项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 定、搬运护送)和心肺复苏术。 创伤急救的目的 v 延长病人生命,减少伤残 v 减少出血,防止休克 v 保护伤口 v 固定骨折 v 防止并发症 v 快速安全转移 v多发伤是一种严重创伤,须在救命同时,快速、全面检查病 人,不遗漏隐蔽的致命伤。 v重点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像(意识、面色、呼吸、血压、 脉搏、瞳孔和出血情况)如发现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 血等紧急情况,需立即通

13、畅呼吸道、抗休克、紧急有效的 止血。 v心跳呼吸 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v先包扎头、胸、腹部伤口,以保护内脏,然后包扎四肢伤口, 先固定颈部,然后固定四肢。 v急性软组织损伤,24小时内要冷敷损伤部位,每2小时做 一次,每次20分钟。 凡伤口出血者均应止血,止血是创伤急救的基 本任务。 v止血目的: 控制出血,保存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挽救 生命。 v出血类型: 根据出血部位分为:皮下出血、内出血、外出血。 根据损伤血管种类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 细血管出血。 根据血管损伤程度分为:小血管出血、中等血管 出血、大血管断裂出血。 v包扎止血 v加压包扎止血 v指压止血 v加垫屈肢止血

14、 v填塞止血 v止血带止血 v包扎止血:用于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受损的 浅表伤口,用敷料.纱布或就地取材 v加压包扎止血: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 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其他洁净 代用品 指压止血法 v用手指压迫伤口近 心端的动脉,阻断动 脉血运而止血。 v准确掌握动脉压迫 点,压迫力度以伤 口不再出血为准。 v压迫1015分钟,供 短时急救用 v保持伤肢抬高位。 图五 图六 加压屈肢止血 用于外伤 出血量较大而肢 体无骨折损伤者 注意肢体远端的 血液循环,每隔 40分钟缓慢松开 35分钟,防止肢 体远端坏死。 图七 填塞止血 用于伤口较 深较大、出血多、 组织损伤严重的 应急处理。用纱 布

15、、敷料或干净 布料填塞伤口内, 再用加压包扎 止血带止血 v用于四肢大血管损伤, 或伤口大、出血多,采取 上述止血法无效者, v在上臂上1/3段或大腿 上段垫好衬垫。 v 压力:上肢300mmHg; 下肢600mmHg v纪录时间,原则上限40分 钟。 v紧急情况下可用布带、 绷带等,禁用钢丝、绳索、 电线等代替止血带。 v每隔40分钟放松止血带 一次,应看到鲜血流出。 v包扎是创伤救护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 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污染,减少感染 机会;止血、止痛、预防休克;保护内 脏、血管、神经等重要的组织器官 v处理时要仔细检查伤口位置、大小、深 浅、污染程度及异物特点 v包扎材料常用创可贴、

16、三角巾、胸带、 腹带等,或就地取材:干净衣物、毛巾、 床单等 外伤在体表形成伤口者叫 开放伤,常伴有骨折、血管、神 经损伤,严重者甚至合并颅脑、 心肺、腹腔脏器损伤。为了减少 出血和污染,预防休克,需要给 予紧急处理。 v疼痛:受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移动 时有剧痛。 v肿胀:出血和骨折端的错位、重叠, 都会使外表呈现肿胀。 v畸形:在骨折时机体发生畸形,呈现 短缩、弯曲或转向。 v机能障碍: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 丧失。 v骨折固定是创伤急救的一项基本技术,其目 的是:减少疼痛和出血,防止损伤周围组织、 血管、神经或刺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为 搬运病人打下基础。 v固定器材:颈托、脊柱板、各种

17、夹板,紧急 情况下可用报纸、杂志、硬纸板、木板、 树枝、棍棒等,也可采用自体固定,即将受伤 上肢缚在胸廓上,将受伤下肢固定在健肢上。 v固定长度须超过骨折邻近的 两个关节 v暴露指(趾)端以便观察血 运 v开放性骨折的断端不得强行 还纳 v固定前在关节骨突部位加衬 垫 v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下 端,绷带不要系在骨折处 v固定后,上肢屈肘位,三角 巾悬吊;下肢伸直位,抬高 患肢 颈胸腰椎骨折的固定 v上颈托或自制颈套固定 v平卧于脊柱固定板或木板 上 v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 部宽带固定 骨盆骨折固定 v仰卧位,膝部屈曲,膝下 放软垫 v宽布带从臀后向前绕骨盆, 捆扎紧 v两膝、两踝间加衬垫,

18、绷 带捆扎固定 v迅速观察受伤现场,判断伤情 v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包扎、固定后再搬运 v病人取适宜体位。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有脑 脊液漏者头抬高30度,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 v疑有脊柱、骨盆、双下肢骨折、内脏损伤者不能试行 站立,而应平卧担架搬运;疑有肋骨骨折者不能背运 v用担架搬运时,病人头向后、足向前;向高处抬时, 前面人放低,后面人抬高 v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不必要的振动和随便移动 v一人固头牵颈 v另三人在病人同侧分别托起肩 背部、腰臀部、膝踝部 v四人同时用力,保持脊柱为一轴 线,放于脊柱板上 v上颈托,颈部两侧用物固定 v用68条固定带固定好病人 v病人骨盆固定 v三人位于病人同侧分别托 肩背部、骨盆、腿部 v同时用力,抬起病人放于 硬板担架上 v骨盆两侧用物固定 v头、双肩、骨盆、膝部用 宽布带固定于担架上 1.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其英文缩写是AIDS。 2.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 和母婴。 3.艾滋病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