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_第1页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_第2页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_第3页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_第4页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文献标识码: A武汉湖泗话、 黄陂话声调的去声都分阴阳, 全浊上大多数归 入阳去, 阴去字的调值和韵母比较特殊: 湖泗话阴去一个字读若 两个音节;黄陂话阴去字调值高,韵尾收似促声。本文拟就此作 些探讨。一、方言情况(一)湖泗方言声调1. 湖泗话的声调湖泗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东南部的一个乡镇, 地处武汉市 与咸宁市、黄石市的交界处。从湖泗方言里古浊塞音、塞擦音一 律读为送气清音来看,湖泗话应届赣方言。湖泗方言声调系统共有 6 个声调,分别是:阴平诗方高阳平时田陈上声嘲体碗古阴去试到唱阳去事是雹人声识桌石 湖泗话阴平、阳平、上声特点不明显。去声分阴阳,其中阴 去

2、字主要是古清声母去声字; 阳去字的来源比较复杂, 有古浊声 母去声字、 全浊声母上声字以及部分古人声字。 湖泗话人声主要 是古清声母入声字,还有部分古浊声母入声字的白读音。2. 湖泗话的去声湖泗话去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为阴、 阳两个调类。 阳调的来 源虽然复杂,但并不特殊。阴去和阳去的音值有许多相似之处: 调型都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调值都在低调域,阴去的调值是, 阳去的调值是。那么阴去和阳去是否为一个调呢?从本地人的语感来看,阴去和阳去绝不是一个调,而是两个调。湖泗话比较特殊的是阴去调, 以至于对湖泗话稍有了解的人 可以由阴去调判定湖泗话。这主要在于湖泗的阴去字的音节特 征。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

3、辨的音段。 汉语一般是一个字读为一 个音节,湖泗方言也基本如此,只是阴去字的音节比较特殊:一 个阴去字若从听感上仔细分辨。 可以听出是两个音段, 其中前一 个音段在听觉上很明显,但收尾很快,好像有喉塞作用;后一个 音段听觉上不很明显,且短促,例如:意i31i3、过k03103、卧vu03103、锐 yei31e13、兽 sou310u3、桂 kuei31ei3 棍 kuen31en3。 湖泗话阴去字的两个音段中, 前一个音段是完整的基本音节, 后 一个音段是前一个音段的衍生音节,是前一个音节韵身的重复, 两个音段以声调的最低值为界。这样,湖泗话阴去字虽然与阳去字调型相同、调值相似。但 仍分属于

4、两个调类。3. 湖泗去声的动态考察湖泗阴去字单字音和语流中后字位置的发音情况如上所述。 如果阴去字在语流中的前字位置上,则阴去字的第二个音段省 略。若将阴去字发音拖长。拖长的是前一个音段,后一个音段可 能消失。湖泗去声正处于演变的过程中。首先是部分阳去字文读音, 正逐渐与阴去字合并。如:“序、叙、绪、造、舰、负、沌、愤、 像、并、仲”等,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般把这些字读为 阴去。其次是阴去字的两音节特征。 老派和新派发音有一些差别: 五十岁以上的人, 阴去字明显读的是两个音段, 而年轻人阴去字 的读音, 要仔细分辨才听得出是两个音段, 只是发音时在音节中 间稍微停顿一下。这些情况说明,湖

5、泗话去声将走向阴阳合并, 阳并入阴的发展方向, 而由于发音的不便。 阴去字的两音段特征 可能也将逐步消失。(二)黄陂方言声调1. 黄陂的声调黄陂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区 (原来是县 ) ,位于湖北省东北 部,处于武汉市与孝感市、黄冈市的交界处。从黄陂方言的声调 中有入声调类和去声分阴阳的情况来看。 黄陂方言应属于北方方 言的江淮官话。黄陂方言共有 6 个声调。分别是:阴平诗方高阳平时田玉上声体碗古阴去试到唱阳去事是艺人声识桌铁 黄陂话阴平、阳平、上声的词类与一般官话方言差别不大。 但是去声分阴阳, 其中阴去字主要来源于古清声母去声字, 也有 少数来源于古入声字; 阳去字的来源一是古浊声母去声字,

6、 二是 古全浊声母上声字。黄陂话入声调类保留,韵尾已失去塞音,入 声主要来源于古清声母入声字,还有部分古浊声母入声字( 另一部分转入阳平 ) 。2. 黄陂话的去声 黄陂话去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个调类。 阴去和阳去 的调值有些相似。阴去的调值是,阳去的调值是,从数值上看, 好象区别不大,只是阴去的尾音高,应该说不太容易分辨。但黄 陂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听就知道是两个调类, 这也在于阴去的特殊 性。在给黄陂阴去字定调值的时候, 有一点很困惑: 其声调尾部 的音高上提至发音的极限, 尤其是慢读的时候非常明显。 另外发 音时也有特殊的韵母特征, 即韵尾似有紧喉的作用, 发音时喉部 紧张, 音高随之升

7、高。 这些使得黄陂话阴去和阳去从描写层面上 看调值差异不大, 其实由于阴去的特殊性, 使得阴去和阳去音响 感受差异很大。听感上大相径庭。(三)其他有关方言里去声的情况客赣方言调查报告里赣方言有 17 个调查点,在这 17个 点中,有 10 个点的去声 (阴去或阳去,以阴去为多 )的调值调型 是高平调、高升调或短调。例如:永新去声嘲,平江阴去X,修 水阴去甲、阴去乙,安义阴去嘲,阳新国和阴去、阳去嘲,余干 阴去,弋阳阴去嘲。南城阴去,建宁阳去,邵武阳去。另外,据 不完全统计, 还有西安去声嘲, 太原去声, 武汉去声, 扬州去声, 长沙阴去,双峰阴去,南昌阴去;湖北通山阴去。新洲阴去,蔡 甸去声等

8、,都是具有高特征的声调。 这些都与黄陂话的阴去相似。二、历史音韵 以上去声在不同方言中的较强的一致性和特殊性的表现, 使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历史音韵的角度来看看去声的情况, 以便更好 地了解汉语的去声。因为语言的发展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 面,语言发展中的时间是无形的,语言的空间差异是有形的,从 语言的空间差异,可以探索语言的时间发展序列 (徐通锵 1996) 。 反过来,语言的时间发展序列也应该可以解释方言中的特殊情 况。(一) 上古声调1. 上古声调系统 古音学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四声一贯说,古无四声说, 古无去声说,古无上声说,古有平上去而无入说,古四声不同今 四声说,古有五声说等。王力

9、先生认为: “古无去声说在诸说中是最有道理的, 但是 未臻完善。假如上古去声和人声字的读音完全一样, 后来就没有 分化的条件了。”“我们认为古有四声,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 平、上、长入、短入。”2. 上古的去声 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但人声有两种:长人和短入, 长入到魏晋时期变为去声。诗经中,汝坟的“肆弃”, ?M 兰的“遂悸”,有狐 的“厉带”,采葛 ) 的“艾岁”等, 是长入和长入押韵; ?苜的“掇捋”,日月 )的“出卒述”, 桃夭)的“实室”等,是短人和短入押韵;的“厉揭”,七月的“发烈褐岁”, 东山 的“垤室窒至”等是长人和短人通 押。这样看来,去声和入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

10、) 中古声调1. 中古声调系统切韵把中古一百九十三韵按照词类的不同。 分为平、上、 去、人,这样中古音系声调系统有四个词类是毫无疑义的。但这 四个调类的调值究竟是怎样的, 就很难说了。隋唐时期对声调的 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种。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引刘善经四声论说:“昔周孔 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 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玉篇 ) 前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 ) 引南阳释处忠元 和韵谱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 入声者直而促。”安然悉县藏 描述表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

11、调说:“平声 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 入声径止,无内无外。”邵荣芬先生认为:“上面所引的这些话单独看,是不够清楚, 合起来看,就比较明白,各人所说的有相当大一致性。根据这些 描述,似乎可以对切韵的四声作下列的假定:平声是个平调, 中;上声是个升调,高;去声是个降调。或降升调;入声是个促 调。”李荣先生在研究切韵声调的时候,提出了“四声三调 说”,认为:“比较各方言本身各调类的调值。在好些方言里可 以看到平行的事实,就是去声、人声的调值常常符合。为解释这 种现象,可以有一个假设就是切韵平、上、去、入四声,论 调值只有三个调位,平声是一类,上声是一类,去声、人声是

12、一 类。去声、人声的不同是韵尾的不同。去声收浊音,人声收清音, 乐调是一样的。这个假设我管他叫四声三调说, 可以帮助我们了 解历史上许多事实。就是去声、人声的关系何以特别密切。”2. 中古声调的去声上述情况看来,中古声调中的去声是个难解之题。 象“霜凝 木落,去樱离本, 即去声之象”、 “去声清而远”、 “去声稍引, 无轻无重”、“去声分明哀远道”等,实在是难以捉摸。有人根 据反切上字里去声较少的情况, 认为去声是个曲折调, 因为曲折 调对拼切不利,所以少用。从“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又有人 推断去声是个降调。 李荣先生认为, 去声与入声的调值是一样的。沙加尔认为: “中古汉语的去声是以整个韵

13、母的高度紧喉作 用为特征。这种声调的调颤动方式,我大致把它叫做紧喉 音。”沙加尔的依据是现代闽方言、赣方言、吴方言提供的去 声带紧喉音的材料。如浦城方言、南城方言的阴去,发音时喉部 比较紧,整个韵母以清晰的响音为特征,音程比其他声调( 除入声外 )明显要短些。三、去声的发展及其与湖泗话、黄陂话去声的关系(一) 去声的发展演变汉语上古的诗经 音系和中古的切韵音系有没有直接 的继承关系 ?切韵音系是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还是一种综合 音系 ?现在都还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我们可以把尽可能多的 方言材料摆出来,以便进行深入的讨论。汉语产生的早期到底有没有声调, 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部 分学者认为, 声

14、调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 不能想象汉语 的原始阶段没有声调。 声调平空产生。 也有学者认为汉语是由韵 尾失去喉辅音而发展成声调语言的。 不论汉语的原始阶段有没有 声调,根据上述方言材料和历史音韵情况, 汉语去声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做如下的概括。上古时期:汉语有四声。是平、上、长入、短入四个调类。 长入和短入韵尾都有塞音。 长人的元音较长, 音高特征是低降调, 长调;短入的元音较短,音高同样是低降调,但是是短调。长人 和短入的不同主要是音程的长短不同。魏晋至中古时期: 上古长入的韵尾部分逐渐失去塞音。 而成 为去声,但仍有辅音消失的痕迹一紧喉特征,遗留下来;音高则 由于紧喉的作用而变成为高

15、升特征的调子。 上古的短人在这个时 期则保留了清塞音韵尾, 调型仍为低降的短调。 总之,这个阶段, 长人和短入已分别演变为去声和入声, 不仅词类不同, 调值也有 了差异。近代至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由于地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 异。北方话入声消失,去声多数仍是降调。南方话 ( 尤其是闽粤 方言)则入声保留, 人声调值多为高特征的促声; 去声则分阴阳, 调值多为低特征的平调或曲折调。中部地区。包括赣、湘方言和 江淮官话的部分地区, 多数有入声, 有些地区的人声仍为塞音韵 尾,促调,有些地区则已经有类无调;去声分阴阳,阴去、阳去 中至少有一个调 ( 多数是阴去 ) 的调值为高特征的升调或平调。(二) 湖泗话、黄陂话阴去调音值的来源 前述湖泗话和黄陂话阴去字音值的特殊情况, 是否可以做如 下解释:湖泗话阴去字的两音节特征和黄陂话阴去字的紧喉高调 特征,是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在现代方言里的投射。去声由长入发展而来,从“去声稍引” “去声清而远”“去 声分明哀远道”中可窥见其“长”和“低”的特征,在其由上古的长入发展为中古的去声时,由于韵尾塞辅音的消失而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