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1页
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2页
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3页
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4页
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自然观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自然”一词来源于道家 ,如老子中: “人法地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道之尊 ,德之贵 , 夫莫之命而常自 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自然”这一抽象的哲 学概念 , 从字面意义理解当然是自自然然、自然而然。老子所谓 的“自然”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及自身固有的变化规 律, 是一种非人为的 ,无任何外在条件和力量的本真状态。 陶渊明 说自己“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这“自然”即是本真的存在 状态,正所谓“抱朴含真”。 (劝农) “矫”字语出庄子 天下: “以绳墨自矫” ,郭象注曰: “矫 ,厉也。”成玄英疏 :“用 仁义为绳墨 ,

2、以勉励其志行也。 ”在陶渊明的笔下 , “自然”包括 远离俗世纷扰的农村、田园的生活环境 ,这种环境是纯朴的、安 适的、静谧的 ,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 没有黑暗的政治斗争 , 没有虚伪狡诈的“处世之道” ,在这里生活 ,身心得到极大的放 松与快慰 ,这是一种心灵的自足与自由 ,陶渊明所谓的“回归自 然” ,即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 的: “陶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在陶渊明看来 ,人同天地万物一样 ,均来自于自然 , 人生而具 有“自然”之天性 , “咨大块之受气 ,何斯人之独灵 ! ”(感士不 遇赋) “茫茫大块 ,悠悠高?,是生万物 ,余得为人。”

3、(自祭文) 这秉承天地之灵气而生就的人 ,由于长期受到世俗的熏扰 , 久而 久之,便会脱离自己本真的“天性”。 然而在陶渊明看来 ,源于自 然, 热爱自然的本性终不能失 ,因此,回归自然才是最符合人的本 性的明智之举 ,于是,归园田居其一云: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 丘山。误落尘网中 ,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集中 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然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 , 世俗的生活好像 罗网和樊笼 , 束缚人的天性。人就如同自然界中的鸟和鱼一样 , 不愿意受到羁绊与牵制 ,只有回到生存的原点 , 与大自然亲密融 合, 才能得到精神

4、的极大放松与解放 , 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之境。 陶渊明常常以归鸟自况 :“翼翼归鸟 ,驯林徘徊。岂思天路 , 欣反旧栖。 ” (归鸟 )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 归去来兮辞 )“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 ( 读山海经之一 ) 诗人借眷恋山林的归鸟 ,表达了自己人生的向往。他向往田 园生活 , 向往自由自在。在和郭主簿其一中 ,他写出了农家生 活的自由无拘之乐 :“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 回飙开我襟。息交 游闲业 ,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 ,旧谷获储今。营己良有极 , 过 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 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 ,

5、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屋前浓荫 ,轻风徐来 ,一乐也 ;谢绝应酬 ,弹琴读书 , 一乐也 ; 菜蔬美味 ,谷有余粮 ,一乐也 ;自酿薄酒 ,倾壶独斟 , 一乐也; 幼子 玩耍,牙牙学语 ,一乐也,这些极家常而又极简单的快乐 ,是弥足 珍贵的幸福。遥望白云,想起远古 ,人们的生活不正是这么简单而 温馨,从何时起,却“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了呢 ?陶渊明在简单 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 ,他是满足的 ,正所谓知足常乐。 陶渊明的自 足,一方面 ,是对物质资源不贪得无厌 : “耕织称其用 ,过此奚所 须。”(和刘柴桑 ) “岂期过满腹 ,但愿饱粳粮。 ”(杂诗 ) 同样表达“渴者饮河

6、,快然以足,不羡洪流。” (嵇康 养生论 ) 的意思。一方面 , 是诗人心灵、精神上的满足 , 不待他 求: “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外在的贫富、损誉 , 不过是过 眼烟云罢了 , 诗人的精神境界是忧勤之后的洒脱 , 反思之后的自 在。这正是诗人自己所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 正所谓: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不可言说 , 也不必言说的“真意” , 就是“心远 地自偏”、“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的境界 , 是宇宙万 物莫不顺乎自然的天性。然而 ,要做到“衣沾不足惜 , 但使愿无 违” ,就要有赖于内心之执著 , 有赖于青松傲然屹立于寒霜的坚 定, 有赖于“养真”与“守拙”。癸卯

7、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之一云: “即理愧通识 ,所保讵乃浅 ?”“所保”的是什么呢 ?庄 子列御寇 : “善哉观乎 !女处己, 人将保女矣。”郭象 注:“保者 ,聚守之谓也。”淮南子 ?论训 : “循性保 真, 无变于己。”也就是庄子 知北游所说的“若夫益 之而不加益 , 损之而不加损者 , 圣人之所保也。”郭象注 : “使各 保其正分而已 , 故无用智慧为也。”人性之本真 , 是自足完美的 , 不须加一分减一毫 , 陶渊明“长吟掩柴门 , 聊为陇亩民” ,只是循 性保真, “抱朴含真” , “但使愿无违” ,并没有应用个人的智慧 去改变“本性”。陶渊明所谓的“抱朴守静”、 “抱朴含真”中 的“

8、朴”的概念 , 来自于道家 , 老子曾说 : “见素抱朴 , 少私寡 欲。”“复归于朴。”“朴虽小 , 天下莫能臣也。”老子所谓的 “朴” ,有时指“道” ,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与绝对精神之类的 东西 ;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陶渊 明之“朴”即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应用朴的概念 , 即返回人的自然 本性;那么,什么是“真”呢 ?庄子 渔父中说:“礼者 , 世俗之所为也。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 , 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 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 , 不能法天 ,而恤于人 ; 不知贵真 , 禄禄 而受变于俗 , 故不足。”庄子 秋水中说 : “无以人灭 天, 无以故灭命 , 无以

9、得殉名 , 谨守而勿失 , 是谓反其真。”可见 “真”是与世俗礼法相对立 , 也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所谓“法天 贵真” , “天”是个什么概念呢 ?庄子 秋水篇曰: “牛 足, 是谓天 ;落马首 , 穿牛鼻 , 是谓人。”天、人相对立 , 天是指自 然存在 , 人是指人为处理后的存在。所以“天”在陶渊明那里是 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 “真既然受于天且自然不 可易, 真便也与天和自然相通乃至相同 ,真、 天、自然在这里是同一的。任真 , 就是任天 , 也是 纯任自然。”抱朴含真”的结果 , 是诗人对人事、对自然的反应都是平 淡冲和的。这是生命处于一种静默的状态 , 这种状态不是麻木的、 无知的生

10、存方式 , 也不失去了炙热的生命热量 ; “静默是诗人在 对于万事万物具有高度细腻敏感的基础上 ,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 觉的超然态度和恬静的生命境界。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之二云: “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 ,即事多所欣”。 “即事”指的是眼前景物 ,诗人见到幼苗新蕾 ,生意盎然 ,便欢欣 鼓舞。游斜川一诗流露出诗人心平气和的心境和所享得的快 乐:“辛丑正月五日 ,天气澄和 ,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 ,同游斜 川。临长流 ,望曾城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 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 ,独秀中皋,遥 想灵山 ,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 ,率

11、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 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 , 以记其时日。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 ,及辰为兹游。气和天 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 , 缅然 睇曾丘。虽微九重秀 , 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 , 引满更献酬。未 知从今去 , 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 , 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 , 明日非所求。” ( 游斜川并序 )因为“远世情” ,心情得以闲静 , 此时诗人偕友人游斜川 ,临 长流 ,望曾城时竟发现了风物之美格外醉人。鲂鲤款款游于不徐 不急的清流 ,飞鸥高高低低翱翔于静谧的山谷 ,往日亦如此 ,日日 亦如此,而诗人游目四顾 ,觉得新鲜无比

12、,甚至叹为观止 :“虽微 九重秀 , 顾瞻无匹俦”。 外在的景物在内在心境的营造、 薰染下 , 出现一幅“心”的图景。天与人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合而为一。“陶渊明的返自然并非把自己降到物的 水平,而是让人与自然在某种价值和意义的景观上重新合一, 经由自我生命的升华使自己同流于天地。这样 , 陶渊明不仅不能中 止价值关怀 , 相反必须坚守自己的理想、价值、信念、节操 , 前人 早已指出他为人雅操坚持 , 苦心独复的一面。”这是心中自 然与外在自然结合后的一种再创造。所谓“外在自然” , 不单是 大自然的景物 , 不单是纯朴的柴米油盐等方面的生理欲求与满足 更是人间事物在“心中自然”的包融与解读下的面

13、貌。 这种面貌 既无可避免地薰染了人间的文明 ,又祛除了人间文明的熏染 , 它 在诗人“自然心境”的过滤下 , 恢复本真的样子 , 这正是陶渊明 的“返自然”区别于一般农夫之处 ,“人之初 , 性本善,性相异 , 习相远。”人从一生下来 , 便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生而 具有的天性 , 人在种种欲望的驱使与左右下 ,在俗情世故的影响 与教育下,人可以变得无情、自私、贪婪、残暴、虚伪、恶毒 人也可以变得优雅、仁慈、憨厚、温柔、真诚、勇敢前者比 比皆是, 后者却寥寥无几 ;前者失去了人性的原貌 , 而后者仍多少 保住人性的本真。 相对而言 , 一般农夫的人生如一张白纸 , 空空如 也, 不曾接

14、受圣贤的教诲 , 诗词的熏陶 , 又远离俗情世故 , 日常多 与山川、日月为友 , 其人性的本身是原汁原味的 , 而陶渊明是从仕 宦家庭逃离俗情世故 , 他的本真是“质性自然” , 加上“游好在 六经”, 加上“酒中有深味” , 加上“卧起弄书琴” (和郭主 簿), 加上“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 加上“此中有真意”,它是个更为复杂的融合体,因为它是 个融合体 , 所以它厚重、饱满 ; 因为它是个融合体 , 所以它更加难 能可贵。简言之 ,一般农夫的“返自然” ,是人性本真的反射 ,而 陶渊明的“返自然” , 是人性本真所能创造出的“人品”与“诗 品”。是对真正自由

15、精神的追求 , 从而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正 如袁行霈先生说的 : “心远地自偏这五个字有格言一般的理 趣:重要的不是外部的环境 ,而是内心的状态。 ”陶渊明达到了精 神的自由境界 , 剥去心灵的一切外饰和负累 , 回归自我的本真 , 享 受精神的自由 , 并且以本真的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正因为陶渊明对精神自由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失望 , 导致他思 想中理想国“桃花源”的产生 , 在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桃 花源 , 就是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在桃花源中 , 陶渊明仿佛找到了 自我之天性 , 那里的人们似乎个个都是陶渊明自己的化身 , 他们“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他们真诚、朴素、热情、好客

16、 , 也如 同陶渊明自己的“漉我新熟酒 , 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 居), “斗酒聚比邻” (杂诗 ) 。那里没有战乱的骚扰 , 没有 残酷的剥削 , 没有阶级压迫 , 没有俗世的纷争 , 生产上人人劳动 , 生活上人人平等 , 人人愉快 , 社会风气淳厚朴素 , 人际关系轻松和 谐。他们获得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 因而他们“怡然自乐”, 他们在劳动中获得自足的生活 , 并回归到人性的本真 , 成为真正 的人。只有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 , 存在与本质的矛盾才得到彻底 的解决 , 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充满了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 人们在应 用自己的智能创造新的财富的同时

17、 ,也不断在被社会异化 , 这种 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压迫着人自然的天性 , 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 , 人降为动物性的存在。 因此 , 在这一过程中 , 被异化的人一直渴望 着实现永恒的自由的存在 , 从而导致了现实中的人对远古蒙昧时 代的向往。然而,陶渊明的桃花源并非远古社会的再现 , 而是对上古社 会的美化和对现实的社会理想的建构 , 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 桃花源诗并记 中,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流露 , 如: “悠悠上古 , 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延目中流 ,悠想清沂 ,童冠齐 业, 闲咏以归。我爱其静 , 寤寐交挥。但恨殊世 , 邈不可追。 ”(时 运 ) “仰想东户时 ,馀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 , 朝起暮归眠。既 已不遇兹 , 且遂灌我园。”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羲农去我 久, 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 ,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 ,礼乐暂 得新。” ( 饮酒 )陶渊明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虚构出来的桃花源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