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_第1页
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_第2页
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_第3页
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_第4页
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特征码标签:特征码举重若轻话人生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周玉甫有幸成为张老传记的第一个读者,这是张老对我的信任。在我的印象中,张老身材不高,壮硕结实,耄耋之年,走路不摇不颤,花白的头发和眉毛,脸上总是透出平和而慈祥的微笑。之前,除了他是单位老职工的身份,我对他是一概不知。但是,当我读了他的传记,始觉他平凡中的不凡。他的经历多半有着父辈的沧桑,他的成就是一代人奋斗的缩影,他的多面人生折射出一名体育人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他身上,我读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作为晚辈,我们似乎做得实在太少这或许就是我为张老写这篇*的缘由吧。出生、童年与上海011936年,张孝品出生于江苏海门农

2、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兄妹7人,他排行第六。家无一寸土地,以租地交租为生。时运不济,日寇、国民党军队及流寇土匪、回乡团在这片土地上如蚂蜂肆虐,民不聊生。为求生机,他13岁就离家到上海谋生。离家的那天,为省盘缠,硬是走了几十里地,又不幸在客栈过夜时遇到劫匪,钱物被劫。幸好次日清晨登船时,因人小被人流推挤上了轮船,逃过了检票。来到上海后,繁华的都市只是开启了人生苦难的另一篇章,做学徒工需凌晨4点多就起床,烧火做饭、打扫卫生、搬运物件,犯了差错,免不了皮肉之苦。饭须到客师(技师的别称)吃完后才能吃,有残羹冷炙已属幸运;睡要到深夜11点后才可以在走廓上占个位置,又苦于蚊蚋袭扰,若遇风雨,更难入眠。由于劳累

3、,白天有时要犯困,有一次在工作台上打瞌睡,一只手指被冲床刨走了。体育人生02苦难是人生的良药,因为苦难滋养了善良,留下了坚韧,也孕育了奋斗的信念。当新中国的曙光升起的时候,也照亮了一个漂泊少年前进的道路。张孝品参加了工会,在工会的帮助下到老闸区职工业余学校报名学文化,每周一三五晚上,整整四年,风雨无阻。后来考取了位于格致中学内的第25业余中学。1954年的一天,他听说南京东路慈淑大楼精武体育会分会在招健美班学员,他抱着既要强智也要强体的想法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师从费芳来,学习举重,从此开启了他的体育人生。工人到运动员在精武体育会举重班,张孝品的举重水平提高很快,不到两年,运动成绩已经达到一级运动

4、员水平。1956年6月,在苏中举重友谊赛中,广东选手陈镜开打破了挺举133公斤的世界纪录,这大大激励了张孝品要在举重运动中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1958年8月,他从广东路五金厂选调进入上海市集训队,备战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在西安的比赛中,他九次试举,成功七把,虽然没有取得好名次,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随着大跃进的掀起,举重队也要大赶快上,人数骤增,目标是赶超世界。在高强度的训练环境中,又缺少必要的保护,一次训练中,80公斤的杠铃从后背部落在腰间,造成了腰椎损伤。后来,虽然一度重新出山,也达到了运动健将的标准,但运动水平的发展受到了瓶颈。1959年,新城区体委点将,点名要张孝

5、品担任举重教练。于是,张孝品开始了教练生涯。开始教练生涯从工人到举重教练,这是张孝品人生的又一次转折。面对新的挑战,张孝品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当时,举重队一无所有,全部家当都要自己想办法。没有器材,就从上海健身学院搬来小杠铃,从体育宫淘来了一副老式杠铃;没有举重台,就与北京路拆迁部门联系,要来一扇大门作为举重台;没有学生,就深入到学校,看体育课,选拔学生。张孝品知道自己的文化底子差,又拣起课本。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他利用晚间,先是到业余中学学俄语,还订了苏联体育报,借助词典,居然对苏联举重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后来,中苏断交,张孝品又改学英语,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这也为他

6、后来担任举重国际裁判打下了基础。在他的调教下,新城区举重队是上海市举重队的中坚力量,曾先后输送了徐宝富、陈士荣、唐志强、冷高仑、黄建平、韩震宇、王海利、曹国臻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1964年市体委借调张孝品组建上海青年举重队参加全国比赛,取得4个冠军1个亚军。国际举联a级裁判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经历,张孝品还是国际举联的a级裁判。由于人缘好,精通举重项目,又懂一点英语,所以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张孝品担任检录员工作,主要职责是安排运动员出场介绍、通知运动员出场试举、报把重量、电脑安排试举顺序等工作,张孝品圆满完成了任务。不久,他报名参加中国第一批国际裁判,成为

7、中国第一批8名举重国际裁判之一。后来,他又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国际举联a级裁判证书。他先后参加了在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等国际举联举办的a级比赛裁判工作,并体现了中国裁判员的良好素质。1997年,张孝品参加南非青年举重锦标赛的裁判工作,他担任6场比赛的执裁。在女子53kg比赛中,中国广东选手郭惠冰出场,第二次试举85kg成功后,将金牌稳稳收入囊中。按惯例,小郭将冲出88kg的世界青年纪录,但是,小郭的教练意外地申请93kg.由于语言不通,当值裁判无法沟通,不允许这个申请。在此紧要关头,张孝品马上向技术官员喊话:no youth .is word record.此时,裁判和竞赛秘书才恍然大悟,

8、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郭惠冰在掌声中走向举重台,握杠、运气、发力,一气呵成,将93kg的杠铃举过头顶,新的世界纪录诞生,比赛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体育收藏对于热爱事业的人来说,工作和生活往往难以两全,但张孝品却是例外,两相兼顾,相得益彰。张孝品喜欢体育收藏。他的藏品主要有二大类,一是体育文化类的,二是专项举重比赛相关物品。为了让自己的藏品发挥更大作用,他在虹口区收藏协会名家指导下,于2004年成立了张孝品体育文化收藏馆,旨在结交同道人士,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在他的收藏中有许多珍贵的藏品,如历届奥运会举重类纪念币;第43届世乒赛全套纪念币,因其中一枚混双纪念币因全部在国外发行,所以

9、尤显尊贵。但是,随岁月流逝,年事增高,他明白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为了要为自己的藏品找到最妥当的归宿。3年前,中国举重博物馆在中国举重之乡广东石龙成立,举重博物馆知道他有不少举重方面的藏品,派出一个4人小组,2次赶往上海与张老接洽。第一次是慕名观摩,第二次是诚意征集。张老经过权衡,他觉得,自己的举重藏品由中国举重博物馆收藏,这是最好的选择,表示无条件接受。4位专家经过2天的整理、归类、造册、录像,共计藏品1026件。最后,博物馆负责人要张老开价,张老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藏品,眼中似有无限爱怜不舍却又有一种坚定决绝,除了买来的钱币、邮票、纪念章、奖杯、奖章算钱,裁判服装、冠军签名封、比赛证件、

10、比赛秩序册、专业书籍等权当奉送。馆方一定要张老报个实价,张老说:就5万吧,我把自己的爱物交给你们,不能全部用钱衡量啊。太低了,我们是有价征集,不能让您嫁女儿还赔本啊!结果,馆方主动提出加价到20万元。体育与工匠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中国品牌在世界上能够叫得响的实在太少了,主要是我们缺少匠人.纵观张孝品个人传记,我觉得张老的传奇,还有一种匠人精神在。体育与工匠是二个行当,特点完全不同,泾渭分明,但张孝品却兼而有之,既有五金工匠的精细,又有大力士力拔千钧之豪迈。张孝品在五金厂有过6年学徒经历和12年的工齡,熟悉各类五金铸造,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与体育发生了奇妙的姻缘。1980年代初,张孝品在体育场工作

11、。当时体育界对体育场馆姓体还是姓钱有过大讨论。为了群众体育的需要,体育场领导召集职工开会,决定开溜冰场,并已购置了从广州买来的一批溜冰鞋。会上,张孝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批鞋子质量不过关,用不了一周,会变成废铁一堆。领导当然有些生气,但过了一周,张孝品的话变成了事实。这时,领导才关注到张孝品憨厚微笑中的真诚,非常诚恳地请教张孝品。张孝品不卖关子,谈了自己的想法:我曾在新仙林溜冰场工作过,也有过10年五金工厂的经历,如果领导信任我,给我2个月的时间,我可以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于是,张孝品联系工厂做鞋底板、胶布轮子、钢珠、轴子及其它配件,又专门招聘了从工厂退休的技师,建起了馆办工厂。经过两个月

12、的努力,产品质量大大优于广州货。恰逢全国体育场馆会议在上海召开,30多名到会代表一下子涌进溜冰鞋厂参观,当场有8个省份要订购溜冰鞋。张孝品一炮打响,当年年营业额达到30多万元,张孝品也成为体育系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上海制造溜冰鞋的厂家多达11家,张孝品又开辟新战场,主要业务是各类奖杯的制作和复制。当然,这项工作的工艺要求非常高,许多修复工作都是张孝品亲自出马。大约是97年的时候,为配合成都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四川博物馆特地从国家体育总局借了一批奖杯展出,但四川博物馆被梁上君子光顾,奖杯或破或损或严重变形。四川方面心急如焚,派员乘飞机紧急求助。经过张孝品的精心修复,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的奖杯

13、完好如初,时任四川女排主教练的邓若曾对张孝品的修复技术赞不绝口。有分寸守底线张孝品是个爱认死理的人,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干到底,但他做事有分寸守底线,审时度势,机敏过人。当时有上凌冰箱明星厂长因受贿7000元而锒铛入狱,当时也有人武断推测,张孝品肯定也有花头,于是上面派人,上上下下查,几近掘地三尺,但结论是帐目清楚,没有贪污受贿证据!传记中的情怀03在张老的传记中,我还读到了一种情怀,那便是中国老一辈体育人对体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无私奉献。与力士牌举重器的不解之缘作为体育人,张老对体育,特别是举重项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有一篇我与力士牌举重器的不解之缘,介绍了张老的一段特殊经历。1964年,全国举

14、重比赛在上海举行,国家体委确定比赛用杠铃为天津春合厂的产品,上海只负责裁判灯、电动计分牌和体重称。张孝品向国家体委游说,将上体一厂的力士牌举重杠铃作为备用产品,并要求上体一厂尽可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备不时之需。事实证明,这个决断非常英明。比赛第一天,天津春合厂的杠铃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而力士牌适时登场,力挽狂澜。从此,上海力士牌杠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举联比赛使用的a级产品。但文革开始,全国掀起乒乓球运动热潮,举重项目下马,上体一厂也被合并,力士牌杠铃从此销声匿迹。力士牌举重器登上奥运会舞台2001年7月,北京取得了奥运会举办权,作为老体育人的张孝品喜上眉梢,但觉得自己有一件大事没有完成。于是,欣然提笔,给上海红双喜(上体一厂的前身)的楼世和副总经理写信,要求红双喜公司恢复生产力士牌杠铃,并希望力士牌杠铃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举重台亮相。楼副总接信后,非常重视,马上召集技术人员开会,并在三天后,邀请张老列席会议。会上,张老细述力士牌杠铃的辉煌历史,以及上海制造的优势,同时强调中国作为举重强国、举重大国的产品需求前景,与会人员大家都被这个古希老者的一腔热血所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重塑体育品牌,让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品牌的舞台。经过红双喜公司的技术攻关,上海生产的红双喜牌举重器材得到国际a级产品证书,20xx年顺利登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