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_第1页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_第2页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_第3页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_第4页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十大智慧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 ”出自道德经: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 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 “大勇若 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 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 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 “守 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 求赐给良田房屋。秦王说: “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 呢? ”王翦说: “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 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 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2、。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 快地应允了。 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 不可如此贪婪, 惹怒大王。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 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 “我并非贪婪之人, 因秦王多疑, 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 交给我壹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 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 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淡泊恬适 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 淮南子 主 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 ”也是一种古老的道家 思想,老子就曾说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淡泊, 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看窗外花开花落

3、,宠辱不惊;望 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这壹幅对联,是明朝陈眉 公幽窗小记里面着名的壹句,意思说的是:为人 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 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壹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 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的 平和心境,这样的淡泊自然,谁都可以拥有的境界, 却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 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人无志不立,奢华的生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自古英 才出于寒门,正是由于家境一般,享乐诱惑就少,知 道世事生活不容易,寒门之子自然会早早立志,发奋 努力。滴水穿

4、石 贵在坚持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水穿石”的类似说法,泰 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 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就出 现了这个成语: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壹天,他 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壹文钱。下令 拷打。小吏不服: “壹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 杀我!”有个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着书的故事, 他的 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明朝天启元年( 1621 年),谈迁 28 岁,他的母亲亡 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 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壹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 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

5、里之 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 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 易其稿,撰成了百卷 500 万字的巨着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 (1647 年)8 月,书稿被小偷 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 4 年努力,终于完 成新稿。顺治十年( 1653 年), 60 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 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 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 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厚积薄发 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 “君子厚积而薄发 ”一句。意思是经过长 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 在稼说送张琥

6、中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吾告子止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积累,等待时机, 还要经受失败、 挫折的一次次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 动,结果只能是失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 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壹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 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 所谓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 而后识器 ”,这就是要 “厚”;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 事物之理,所谓“仰之

7、弥高,钻之弥坚 ”,这就是要 “积”; 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 “蓦然回首 ”,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 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 不壹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 是它的弱点。海纳百川 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 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 “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 言其包含广也。 ”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 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 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 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学以 “海 纳百川,有

8、容乃大 ”作为校训。 大的文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子文明形成的。中 华文明的初期的 “诸夏”与“夷狄 ”,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 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 印度文明的壹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本就 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 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 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大,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 是因为它们 “海纳百川 ”。 戒骄祛躁 平等待人 这是孔子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的态度,同 时也是老子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的思想。王阳明说: “人生大病,只壹

9、傲字。 ”汉代刘安淮南 子原道训中说: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 好,反自为祸。 ”人最容易在自己最自负的那方面 “掉 链子 ”,出丑丢人。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这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故 事的。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 有一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 纷,互不相让。张家的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 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 ,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 ,而是 回信说: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 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 ,便主动让出三 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 ,也将墙退回三尺 ,两家和好如 初 ,这就形成了

10、桐城着名的 “六尺巷 ”张,英的大度和气 量至今传为美谈。涵养心性 诚敬存之 道家的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目的就 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因 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 “道”的本性 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 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 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壹步嗜欲无止,将严重 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儒家在涵养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诚用敬,宋代大儒程 颐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 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11、”体“仁 ”就不 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 “践履”,需要 “在事上打 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 “存诚 ”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 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 钻研的动力,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而知天理。 对待事情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是壹生碌碌无为的行 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借助实实在在的 路径,壹步壹个脚印的往前走, 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冒进,不退缩,并 且又不失激情。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后事天,先渡己而 后渡人,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君子慎独 唯德感天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

12、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 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说起慎独, 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 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 想境界。慎独是壹种智慧,壹种谦虚,壹种淡定。壹种对于美 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 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 己,贬低着他人。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 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 生的苦恼都

13、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 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只有 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 稳定。正是由于缺乏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人用自己的灵 魂和人格作抵押而求壹劳永逸,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聪 明才智去进行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 东汉杨震是个廉洁的官员,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 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 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 拜见。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 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密回答: “

14、没关系,夜 里没人知道。 ”杨震认真地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 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说得王密 拿着金子羞愧离去。这就是“杨震四知 ”的典故。 大道至简 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国哲学重要命题。道在中国哲学中, 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易之 “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这 “三义 ” 概括起来就是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 其简单的, 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所谓“真传一 句话,假传万卷书 ”。人往往追逐过多的外部欲望,忘却了自己其实不需要 那么多东西,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其 实生活是简单的。庄子

15、天地篇中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到 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壹 老丈正在菜园里抱着水瓮浇水灌地,用力很多而功效很少。子贡对他说: “有壹种机械可以让你省力气,用 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 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壹样,它的名 字就叫做桔橰(古代的杠杆工具)。 ”种菜的老人变了 脸色讥笑着说: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 有 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 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 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 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 就不会专壹安定;精神

16、不能专壹安定的人,大道也就 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 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罢了。 ” 上善若水 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 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壹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 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 无声,巨则汹涌; 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 莫过于此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 师全军覆灭,伤心之下,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恰 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郁郁寡欢。 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 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 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