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_金振辉汇总_第1页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_金振辉汇总_第2页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_金振辉汇总_第3页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_金振辉汇总_第4页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_金振辉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洋湖沼通报2009 年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文章编号:100326482 ( 2009) 0120141210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3 基金项目:国家 863 计划(2006aa10a412 ,2006aa09z421 );山东省科技项目(2004 gg2205113 ,2005gg4209007);国 家科技支 撑彳划(2006bad01a13 );福建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no12 , 2007no2010729 );广东省科技项目 (2006b20201056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金振辉(19622,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水

2、养殖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liutao ouc. edu. cn。 收稿日期:2007208202金振辉1,刘 岩2,张 静2,宫庆礼2,崔竞进2 ,刘 涛23(1.福建省三沙渔业有限公司 ,福建 霞浦355101 ;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003 )摘要:中国海带养殖规模与养殖产量均世界首位,并形成了一个集育苗、养殖、食品加工、藻类化工与生物制品开发于一体的链式产业,有关工作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刻背景 下,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是保障海带养殖产业优质、健康和高效发展的关键。关键词:海带;育苗;

3、养殖;育种中图分类号:s968. 42文献标识码:a引言海带是冷水性的大型经济海藻,其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与大西洋沿海地区。海带不仅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的海洋食蔬,同时其富含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盐藻多糖等经济成分也是医 药保健、海藻化工和农业肥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海带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提供海洋动物饵料和生活场所的同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固定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释放氧 气、净化水质等重要作用。海带的大面积全人工养殖,使我国从无到有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包括 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藻类化工和生物制品开发的海藻产业,年产值近70亿元,在解决近30万人员就业问题的同时,对于保持养殖生态平

4、衡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1海带养殖产业现状解放前我国海带均属于泊外品,二十世纪中期我国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夏苗培育”“筏式养殖”、“施肥养殖”、“南移养殖”等技术难关,实现了海带全人工养殖,并迅速的实现了北 起辽宁、南至广东的大面积养殖,形成了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 海带品种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促进了海带养殖迅速发展,养殖面积 从1978年的1. 8万公顷发展到目前的4. 1万公顷,养殖产量也提高至 2002年的84万吨以上;海带年产量占我国藻类养殖总产量的64. 65 %,我国海水养殖品种产量排位的第3位。1.1 海带养殖对关联产业发

5、展的带动情况我国海带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带动了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的海藻化工业,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海藻化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褐藻胶、甘露醇和农业绿肥等出口畅销产品,而且海带制碘工作,在我国医药保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着“加碘盐强制推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甲状腺肿的患病率得到显著的改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期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1491994-2010 chi

6、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海带养殖技术也为其他海洋生物养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与技术模式,例如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二次浪潮”(贝类养殖)、“第三次浪潮”(对虾养殖)、“第四次浪潮”(鱼类 养殖),在育苗设施和海上筏式养殖设施设计方面大量借鉴和参照了海带养殖的有关工程技 术。海带养殖工作在扩大海洋藻类养殖种类方面作用更为突出,在20多年的时间里,带动并发展了紫菜、裙带菜、江篱(包括龙须菜)、洋栖菜、石花菜等10个大型海洋藻类的人工养殖工 作

7、,充实了我国的海水养殖种类结构,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海藻养殖业。1.2 海带养殖产业现状1.2.1 世界海带养殖现状全球海带养殖主要集中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主要产地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世界海带产量从1950年的0.5338万吨提高至2003年 的461. 4372万吨 淇中1999年的海带产量达到了491.7788万吨;海带养殖产值从1984年的14. 28585亿美金增长到 2003年的28. 09518亿美金,20年间全球海带养殖产值于1999年达到了顶峰(30. 2324亿美金)。在世界海带养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海带养殖工作起到主要图

8、1 世界海带养殖产量(19502003)fig. 1 farming yield of l aminaria of world1984 19861 颊 192 1相5 1998世界海带养殖产值(u擒4-2003 )的作用,根据fao数据,2002年我国贡献了全球海带产量89 %(以上统计均为鲜品产量)。图2 世界海带养殖产值(19842003)fig. 2 farming yield of l aminaria of world(in 1984 2003)(in 1950 2003)早期海带主要产自日本沿海,以采集自然资源为主,我国1952年海带养殖产量仅为22. 3吨(根据我国历史记载,19

9、52年产海带鲜品62. 2吨),对世界海带总产量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但自1957年起,全球海带养殖产量激增,1958年海带产量达到 4. 151万吨,同期我国海带年产量增长至6253吨,其主要得益于我国海带养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海带自然光夏苗培育技术、海带筏式养殖技术和海带施肥养殖技术的突破,使得海带养殖转入全人工养殖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海藻化工业的大规模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海带养殖的发展,到2000年前后,我国海带养殖产量达到了400万吨左右的水平。其中1996年,我国的海带产量已占全球藻类总产量的57. 8 % (根据fao统计,1996年全球藻类总产量为770万吨)。1. 2.2

10、我国海带养殖现状目前,我国的海带养殖面积约4. 1万公顷,年产加工品在 80万吨以上(2004年),在总产量、养殖规模方面均居世界首位。除我国外,日本和韩国也是海带的主要产地,其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的人工增殖生产,年产量(淡干品)约20万吨和10万吨(1999年)。我国海带产地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南澳),其中山东、福建和辽宁是我国的海带主 产地,占全国总产量的90 %以上。19811985年期间,我国海带成品产量仅为 2025万吨左 右;1990至1995年,我国海带成品产量由 24. 43万吨激增至64.45万吨,增长263.8 %。而同 期海带养殖面积仅增长 163. 1 %,同期海

11、带单产增加 161. 7 %,这期间良种海带的养殖应用发 挥了主要的作用;除1999年全国海带成品产量达到创记录的89. 48万吨外,19962004年期间,海带成品产量基本保持在80万吨左右水平。根据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发布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19802004年),我国的海带养殖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仅为1万公顷左右,“八五”末期海带养殖面积激增至2万公顷,2004年全国海带养殖面积增至 4. 1万公顷,“十五”期间海带养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2. 75 %。(袋名)孱画4000 800000400e 至百 室刃 i目 口室为 图 裳 曷一 9窗 i 0661 崽i 量一60000。400 m

12、o200000cc 8 h 6 g g g 6 o o o 二二 6cb 6 6eg66uus u u t t -i i i i i i cm e n m o )图3 中国海带养殖面积(19802004)图4 我国海带养殖面积(19812004)fig. 3 laminari a farming area of chinafig. 4 laminaria farming area of china(in 1980 2004)(in 1981 2004)海带养殖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海带种质和养殖技术。1980年代,我国海带养殖单产基本维持在20t/ hm2左右(成品),1995年以来,我国海带养

13、殖单产提高到30t/ hm2以上;但在90年代中期以来,养殖单产却呈下降趋势,自1996年的37. 05t/hm2下降到2001年的33.14t/hm2 ,下降约10. 5 %。尤其是我国海带的主产地山东省,在养殖面积增加6. 2 %的同时,海带养殖产量却从 33. 95t/ hm2下降到26. 10t/ hm2,降幅达23 %。山东省海带养殖总产量也从1996年占全国总产量的 53%下降到2001年的41 %左右。海带养殖技术自1990年代以来已 基本成熟,且为广大养殖用于多采用,因此,这期间海带养殖单产主要取决于海带良种的养殖应用情况。现有海带养殖品种生产应用中易发生混杂和遗传衰退的情况,

14、导致海带品种良种性状的退化,造成养殖生产下降;同期,我国海带养殖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弥补了我国海带单产 下滑的情况,但从海带养殖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培育海带高产新品种,为养殖业提供优良苗种 将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要务。2海带养殖技术现状2.1 海带养殖技术发展概况我国的海带属于外来种,19271928年,首次在大连近海发现有自然繁生的海带(lami 2nari ajaponica)。19301952年期间,日本学者大木夫见洋四郎就在大连、烟台等地进行了海带移植与半人工养殖工作,其养殖方式沿用了坂下正喜的“浮溪养殖法”,重点工作是进行抱 子体养成 期间形成了 “阴干刺激法”采抱子、采苗器

15、采苗与筏式抱子体养成、“采苗投筐”与“绑苗投石”海底增殖、选种度夏等海带半人工养殖技术为后期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的建立做出了 有益的探索。图5 我国海带养殖平均单产 (19812004)fig. 5 l aminaria farming average unit yield -jll of china (in 1981 2004)图6 我国海带单产(19962001 ) fig. 6 l aminaria unit yield of china (in 1996 2001)我国自主的海带养殖研究工作开始于1953年,重点解决了抱子水采苗与人工育苗、分苗养成、调节光照养殖、选种渡夏等关键技术,建立

16、了海带阀式全人工养殖法(简称“海带阀式养殖技术”)。海带阀式养殖技术将海带养殖分为夏苗培育与海上养成2个阶段:海带夏苗培育技术,开始于1954年,先后经历了夏苗低温渡夏以及自然光育苗法等阶段,最终形成于1963年。刘德厚等人利用低温冷库制冷、砂滤海水循环流水培育,育苗池育苗等方法,并改进了育苗器及育苗管理措施,完成了玻璃库低温流水池育苗法的研究(后称:“海带自然光夏苗培育技术”),该技术解决了海带种苗的供应问题、缩短育苗时间(延长海带海上可养殖时间)、并结合 海带生理学研究探索出一套育苗生产规程,提高了海带育苗效率与苗种质量;海上养成工作主要形成了分苗暂养、控制受光等实用化技术,满足了海带生长

17、条件,使一年幼苗当年养成商 品海带(将海带生活周期由2年缩短为1年)。上述工作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海带养殖产业的发 展,使得在养殖产量方面有了显著的增长;1952年海带的施肥养殖工作,扩大了海带可养殖海域范围,1958年开始的海带南移养殖工作,进一步扩展了我国7s带养殖区域,至此北起大连南至广东汕头均实现了海带的养殖,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同期,我国在海带养殖品种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海带优良品种的养殖应用在提升我国海带养殖效益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2 现行海带养殖技术目前 我国海带海上养成技术主要是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技术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海带养殖管理方面,更注重管理细节

18、与整体养殖效益的发挥。例如海带分苗工作由一次分苗转变为多次分苗、分大苗和外海暂养的方式,加快幼苗早期生长;海上养成由最初的垂养先后发展出了平养、斜平养、“一条龙”养成等,提高整个海带苗绳的受光率;利用海带生长点在基部的特点,进行切尖收获,增加产量;通过合理密植、倒置苗绳等措施,促进海带整体生长,增加单位产 量。在海带夏苗培育工作中,主要的幼苗培育技术仍沿用了海带自然光夏苗培育技术,注重管理细节,调节水温和光照对配子体发育和幼苗生长实行严格控制。但就不同地区而言,海带采苗时间和海带幼苗出库时间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育苗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以福建和山东为例,福建海域年平均水温高,一般是在8月上

19、旬将种海带移至室内进行保种,在室内促使种海带发生抱子囊,在10月下旬进行采苗;而山东则是在海上直接促使种海带发育胞子囊,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直接进行室内采苗。尽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育苗场的海带育苗技术与育苗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体来看,在保证苗种健康的前提下,缩短海带幼苗培育时间、降低海带育苗成本是海带育苗技术与育苗管理的主要目标。20世纪末期以来,利用海带配子体(包括克隆)进行海带育苗技术革新工作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结合着海带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可将海带育种与育苗技术合而为一,而且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进行育苗,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现有海带养殖技术进展显著的工作是海带病害防治

20、工作。变形烂、白尖病、绿烂病等海带育苗期病害与白烂、点状白烂、卷曲病、泡烂等海上叶状体病害多数为与光照、盐度和营养有关的生理病害,仅有个别病毒性病害(柄粗叶卷病,未经进一步证实)和虫害。但在海带病虫害发 生期间,褐藻酸降解菌的侵染通常导致海带组织大面积腐烂,进一步加剧病情。目前,海带养殖主要是通过加强调节光照、施肥、加强洗刷等管理措施,防治病害发生或缓解病害损失,渔药 的使用或施加高浓度的氮肥也可有效的减少虫害的损失。3海带育种技术现状我国是最早开展海带遗传育种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国家。1950年代末,方宗熙等开展了海带数量遗传学研究,先后发现了海带柄长、叶片长度、叶片厚度等数量性状的遗

21、传规律(1962 ,1963 ,1965 ,1980),以此建立了海带选择育种技术,这种根据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建立的海带定向选择育种技术,在此后为海带育种应用工作所广泛采用;此后,海带孤雌生殖现象的发现以及诱变技术在海带育种中的应用,先后建立了海带单倍体育种技术和海带诱变育种技术;1978年海带配子体无性繁殖系培育成功以及低温弱光保存技术的建立,为海带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而19821996年期间进行的4次海带引种工作为海带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育种的亲本材料。海青一号:自交种(中国种群,海带laminari ajaponica aresch)。1958年从分布于青岛 的海

22、带自然群体中选择1株性状优势明显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了连续3年的选育,于1961年育成长叶品种。品种的基本特征为藻体较长、较宽、柄部较长、抱子囊形成面积小,晚熟,较耐高温。叶片长度(365. 0 41.6) cm,叶片宽度(30. 8 4. 7) cm,平均柄长(6. 3 0. 75) cm,平 均棵鲜重1. 132kg,平均棵干重为0. 1635kg,平均增产56 %,24 c下幼抱子体3d死亡率为3. 1 %(1961年6月1日,青岛团岛湾)。海青二号:自交种(中国种群 海带laminari a j aponica aresch)。1958年从分布于青岛 的海带自然群体进行自交选育和配子体

23、高温选择(与海青一号同源),经过连续6代的选育,于1963年育成长叶品种。叶片长、生长速度快、宽度窄、柄部较短,成熟速度较“海青一号”早,叶 片长度(448. 3 32. 05) cm,叶片宽度(25.4 1.48) cm,平均柄长(4. 2 0. 41) cm,平均棵干重 为0. 1361kg,平均增产约35%(1963年6月,青岛团岛湾)。860:自交种(中国种群,海带l ami nari a j aponica )。1959年起在广东汕头取海带南移群体,经4代自交选育出长叶品系,自1970年起以碘作为选育指标进行连续的15代的筛选,于1974年育成的高碘品种。叶片长、较高温度下叶片长度生

24、长速度快、高产、含碘量高、含水量少,叶片基部楔形、中带部宽、叶缘波褶小,藻体韧性较大,抱子囊面积小;平均碘含量4. 61 % (干藻,1973年,烟台长岛)冲试养殖平均亩产淡干品 1211kg,同比增产40%(1974年,威海); 叶片长度(429. 0 73. 79) cm,叶片宽度(32. 5 4. 73) cm,中带部宽(8. 23 0. 37) cm,中带部 厚度(0. 169 0. 022) cm,平均亩产淡干品 1721. 27 kg (1982年,荣成俚岛湾);鲜干比5. 5 : 1 (1973年,青岛太平湾)。1170:自交种(中国种群,海带l ami nari a japon

25、ica )。1970年在浙江温岭县选取1棵海带抱子体利用4000r x射线诱变配子体,促使海带配子体发生不定向遗传变异,结合选择育种技术,于1974年育成高碘品种。较高温度下叶片长度生长速度快、中带部宽而不明显,藻体韧性较大、浓褐色,碘含量6. 28%o(干藻),平均亩产淡干品1513 kg,同比增产8%(1973年,烟 台长岛);鲜干比4.6 : 1 (1973年,青岛太平湾,育种试验);叶片长度348. 2cm,叶片宽度32. 0cm,中带部厚度 0. 330cm,棵干重 0. 333 kg,鲜干比 6. 29 : 1 (1983年6月15日,青岛太平 角,育种比对试验)。单海一号:单倍体

26、育种(中国种群,海带laminari a j aponica )。以雌性抱子体产生的配子 体为母本与野生海带杂交,经过5年的连续选育,于1983年育成的海带品种。叶片较厚、厚成较好、叶柄扁圆、叶片基部圆形,中带部较宽,藻体韧性大、后期脱落较轻、抗烂能力强,成熟较 早、抱子囊面积大。叶片长度(392. 1 51.24)cm,叶片宽度(35. 55 2. 80) cm,中带部宽(10. 05 0. 81) cm,中带部厚度(0. 175 0. 026) cm,平均亩产淡干品 1957. 155 kg (1982年,荣成俚 岛湾);平均亩产淡干品2239.50 kg,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26. 86

27、%、碘含量5. 39 %。、甘露醇含量21. 3 %(1983年,荣成俚岛湾)。荣一”海带:自交品种(中国种群,海带laminari a j aponica )。于1982年育成。叶片长 度(403. 7 49. 40) cm,叶片宽度(35. 50 4. 42) cm,中带部宽(10. 20 0. 95) cm ,中带部厚度 (0. 171 0. 021)cm(1982年,荣成俚岛湾);平均亩产淡干品 2148. 00 kg (1983年,荣成俚岛 湾)。单杂十号:杂种优势利用(中国地理种群与日本种群杂交,海带l ami nari a japonica )。利用l ami nari a j

28、aponica (中国地理种群,雌性配子体克隆)与l ami nari a j aponica (日本真海 带,雄性配子体克隆)杂交,于1983年培育出高产、高碘杂交种。根系发达、柄粗壮扁平,叶片 基部楔形、叶面平直、中带部不明显、干鲜比高,晚熟、养殖后期藻体脱落轻 。叶片长度431. 3 cm,叶片宽度 36. 7cm,中带部厚度 0. 305cm,棵干重0. 250 kg,鲜干比5. 70 : 1 (1983年6月 15日,青岛太平角);干藻碘含量7. 73%o(1983年7月)。荣海1号:杂交品种1 (海带l ami nari a japonica )。1985年选择藻体生产性状好的个体

29、与 成熟早的个体进行杂交,1986年起对杂交子代进行连续5年的选育,于1991年育成高产早熟的海带品种。藻体韧性好、成熟早(5月中旬形成抱子囊,提前1015d)、抱子囊发生面积大、 抱子放散量较大;叶片长度392. 3cm,叶片宽度36. 1cm,中带部厚度0. 305cm,鲜干比6. 63 : 1,平均棵鲜重 2. 55kg、棵干重0. 272 kg (绳平均),亩产2337. 6 kg,收获期提前 15d (1991年6 月3日,荣成俚岛湾);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 26. 36 %、碘含量3. 92 %。、甘露醇含量20. 4 %(1992年,荣成俚岛湾)。远杂 10号:远缘杂交种(l am

30、i nari a japonica xlami nari a sacchari a) 1987 年,利用海 带(中国种群,l ami nari a j aponica )的雌配子体克隆与糖海带 (lami nari a sacchari na)雄配子 体克隆杂交,经连续5年选育,于1993年育成的高产早熟种。藻体褐色,假根发达、柄扁圆、叶 基部半圆形,叶长(352. 5 52. 63) cm、叶宽(29. 5 5. 12) cm、中带部明显(约占叶宽的1/2, (17. 1 3. 21) cm),叶厚(0. 237 0. 021) cm,叶缘呈大波褶状 厚成早(5月初)、抱子囊发达(7 月下旬

31、抱子囊面积占叶片面积 60 %以上),抱子放散速度快,单棵鲜重(1. 115 0. 18) kg,鲜 干比5. 8 : 1 (2002年,荣成彳!岛);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 31. 7 %、可溶碘含量4. 16 x10-3、甘露 醇含量21.6%(2003年7月,荣成俚岛湾)。“荣福”海带:种间杂交种(laminari a j aponica xl ami nari a sacchari a) ,1997 年利用海带 福建种雌配子体克隆(l ami nari a j aponica aresch )和“远杂10号”海带雄配子体克隆进行杂 交,获得杂种f1,经过6年的选择育种,于2003年育成耐高

32、温、高产品种。藻体浓褐色、根系 发达、柄扁平、基部圆平、藻体较宽、中带部明显。叶长(334. 1 50. 16) cm、叶宽(距叶柄30cm 处)(42. 3 4. 23) cm,叶厚为 0. 39cm、单棵鲜重(1.49 0. 23) kg,鲜干比 5. 3 : 1 ,21 c下藻体 形态完整(2004年7月24日,荣成俚岛湾);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30. 8 %、可溶碘含量2. 88 x10-3、甘露醇含量23. 4 %(2003年7月,荣成俚岛湾);经过4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平均亩增产25 %27%(淡干品)。200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福建种:

33、自交品种(未经专门人工选育,海带laminari a j aponica ) o 1958年青岛海带群体南移养殖至福建,经长期人工育苗养殖形成的宽叶海带品种。藻体黑褐色,假根发达,叶片基部圆平,柄扁圆、柄长56cm、叶长(296. 5 39. 73)cm、叶宽(49. 6 9. 23)cm、无中带部,叶 厚(0. 207 0. 024) cm,厚成时间较晚、成熟晚、抱子囊不发达(7月下旬抱子囊占叶片面积的 20 %左右)、抱子放散速度慢,单棵鲜重(1.068 0. 21) kg,鲜干比8. 5 : 1 (2002年,荣成俚岛 湾);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 20.6 %、可溶碘含量2. 70 %。、

34、甘露醇含量18.6 %(2003年7月,荣成 俚岛湾)。早厚成一号:自交种(中国种群,海带l ami nari a j aponica )。1982年选择水温7. 4 寸鲜 干比为5. 7 :1的海带,进行连续5代的选育,于1987年育成厚成早的海带品种。藻体色泽浓厚、根系发达,基部圆形,成熟期具凹陷,叶片厚、藻体韧性强、叶缘波褶小且窄。叶片长度(248. 7 41.6) cm、叶宽(29. 3 3. 2) cm、叶厚(0. 25 0. 01) cm,单棵鲜重 0. 8088 kg、鲜干比 7. 64 : 1 (1987年4月24日,威海孙家嚏);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 27. 89 %、碘含量3

35、. 29 x10- 3、 甘露醇含量22. 1 %(1987年6月,威海孙家嚏)。901 :种间杂交种(l ami nari a j aponica xl ami nari a logissi ma)。日本长叶海带雌配子体 克隆(l ami nari a logissi ma mijabe ,?)和海带早厚成品种雄配子体克隆(lami nari a j aponicaaresch , 3)杂交,经连续五年的自交选育获得的生长速度快品种,色泽浓褐、个体宽大、纵沟较明显、基部终身楔形,近基部l m处呈微弧形。叶长(624. 45 49. 0) cm、叶宽(39. 1 2. 8) cm、 无中带部,

36、叶厚(0. 205 0. 019) cm ,单棵鲜重1.50kg、鲜干比7. 5 : 1(1994年6月13日,烟 台);干藻的褐藻酸钠含量 31.40 %、碘含量3. 40x10-3,甘露醇19. 37 %(1994年6月30 ,烟 台)。199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东方二号:杂种优势利用(lami nari a j aponica xl ami nari a logissi ma)。2001 年,利用长 叶海带雄配子体克隆(l ami nari a logissi ma)和海带雌配子体克隆 (l ami nari a j aponica )杂交

37、育成的海带品种。藻体深褐色、假根发达、柄部粗扁、基部近圆形、纵沟明显、叶片无斑点。叶片长度458. 1 cm、叶片宽度34. 4 cm、厚度0. 25 cm、单棵鱼重1. 104 kg (2004年,烟台长岛)。 生长速度快、成熟期适中、产量高、具有抗强光特点。200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 员会审定,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4我国海带养殖主要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海带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方面的工作基础较为扎实,海带育种技术方法体系较为完备、种质保存技术可靠有效、并已形成了已3个国家审定品种和一批地方养殖品系 (家系)为核心的良种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业中较具有代表性。但由于品种衰退以

38、及苗种混 杂等原因 我国海带养殖单产量自1990年代末期以来却呈下降趋势,我国海带主产地山东省19962001年养殖面积增加6. 2 %的同时,养殖产量却从33. 95t/ hm2下降到26. 10t/ hm2,降 幅达23 %。4.1 种质资源我国不是海带的原产地 ,海带(laminari a j aponica )传入我国仅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 我国海带养殖面积基本上与1980年代持平,但自从1990年代初期种间杂交种推广以来,生产用种质迅速减少,养殖品种由1980年代的7个减少到现在的4个,且多数属于种间杂交种,其种质遗传基础1/2以上均来自我国(laminari a j aponic

39、a )原种群。现代技术在提高产量潜力 的同时,也把海带养殖生产置于脆弱地位,致使4. 1万公顷养殖生产仅依赖于少数遗传基础狭窄的品种。品种单一化不仅存在遗传脆弱性的巨大威胁,而且品种对养殖环境的适应和对市场需求的符合性也较差。需要加强海带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与遗传资源开发工作,为海带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种质与技术支撑。4.2 良种体系我国的海带品种培育及养殖应用工作在40多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走在世界前列。应当承认,与农业相比,其养殖发展时间较短,生物技术育种尚未广泛 地应用到生产中。缺少稳定连续的遗传育种体系支撑,导致海带品种培育周期长(58年)、育种效率较低,不

40、能及时对生产用优良种质进行更替和补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海带保种还主要依靠海上选种、室内育苗和海上养成的方法,周期长、风险大,另由于品种本身的差异、海区环境的多变、人工选择的局限及育苗期间的混杂等原因,无法保证品种性状的稳定,致使一个新品种推广生产没几年就严重混杂;同时海带有性生殖苗种繁育过程中,连续自交及近交易造成隐性基因的表达,造成品种退化,产量下降,抗病性降低。致使新品种不能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急需开展海带种质退化与纯种检测技术研究,维持良种优良性状,提高海带良种使用效率。4.3 海带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早期我国海带养殖的市场需求主体主要是大众海

41、洋蔬菜,自海藻化工业兴起以来,海带成品的主要消费对象则变为海藻化工厂,2003年以来,以国内食用海带的市场需求则远远超过了海藻化工业需求。尽管海藻化工业的发展对海带养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但同样其对海带价格的抑制也是显著的,至2002年海带(淡干品)价格仅为1.70元/ kg左右。而自2004年起,海带(淡干品)销售价格则快速增长到2. 70元/ kg。与此同时,我国海带养殖面积增幅达14.7%。消费主体的变化必然导致养殖海带品种和质量的变化,例如早期由于海带养殖规模的限制,其主要解决的是野生群体海带产量不稳定问题,有关研究与养殖应用方面更注重于高产海带的选育和养殖,在海藻化工业兴起以后

42、,曾出现了 “860”、“1170”和“单杂十号”等高碘品种,但由于海藻化工业对原料海带的垄断性需求,平抑海带销售价格,因此培育的高碘品种也迅速的被增产效果更为明显的海带品种所更替。而目前,海带食用需求的激增,一方面提升了海带销售价格,另外导致了海藻化工业的原料供给量减少,2004年海藻化工的主要产品(褐藻胶)价格比2002年同期增涨了 2000元/吨。这种海带消费主体的变化已实现了海带 商品价值的市场回归,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其将会形成海带产业的一次重新调整,即满足不同海带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海带养殖与加工业格局。期间将不仅是对海带养殖品种的产量性状、 经济成分性状而且有可能是形成不同加工风味的海

43、带品种5发展建议20世纪遗传学对农业生产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今后,有关的理论和技术将会继续发展,并对农业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1980年代以来,杂交海带、杂交扇贝、 杂交鲍以及杂交鱼类的产业应用对于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现代海水养殖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发现与建立,必须加强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研究,丰富发展杂交育种理论,进行种质的收集与遗传分类,培育高配合力自交系、发现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提高育种的目标性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必须对传统技术工艺进行革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育种、育苗效

44、率,为产业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优良品种支撑;同时,必须开发新型的海 带加工生产工艺,提高海带附加值,走以产业带动技术研究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1方宗熙.海带“海青一号”的培育及其初步的遗传分析j .植物学报,1962 .10(4) :1972209.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育种组,青岛海洋水产研究所藻类养殖组.高产高碘海带新品种的培育j .中国科学,1976 ,(5) :5122517.3方宗熙,欧毓麟,崔竞进,等.海带配子体无性繁殖系培育成功j .科学通报。1978 ,2:1152116.4方宗熙,欧毓麟,崔竟进,等.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的实验j .中国科学.1978,18(2):226 2231.5崔竞进,欧毓麟.弱光保存海带配子体的初步实验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79,1 :1332137.6曾呈奎.海带养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7295.7方宗熙,崔竞进,欧毓麟,等.海带杂种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