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陈英_第1页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陈英_第2页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陈英_第3页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陈英_第4页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陈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制大专生物教育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职业技术教育系 陈英 编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一) 课程性质: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因此,基础化学是生物教育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化学实验。(三) 课程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生物教育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生物学上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

2、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化学基础。二、 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要求:1、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知识。2、分析化学基本知识。3、有机化学基本知识。4、化学实验。(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和讨论、课堂练习、实验。三、考核方式闭卷考。 平时作业占10%;期中考占20%;期末考占70%。四、参考教材1、汪小兰编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陈荣三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育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3、潘亚芬编 基础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五、教学时数安排表讲授72学时,实验实训54学时,合计108学时。学时分配具体如下表:章节主要内

3、容讲授实验序号实验学时绪论2实验一31溶液和胶体4实验二3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实验三33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4实验四34滴定分析法和酸碱滴定4实验五35氧化还原和电化学6实验六36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6实验七37配位化合物6实验八38若干元素和化合物6实验九39分光光度法简述4实验十310开链烃4实验十一311环烃4实验十二312卤代烃2实验十三313醇、酚、醚2实验十四314醛、酮、醌2实验十五315羧酸及其衍生物2实验十六316取代酸、旋光异构4实验十七317胺及含磷有机物2实验十八318碳水化合物219杂环化合物2 合计7254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绪论 一、教学要求1、认识学习化学的重

4、要性,树立学习化学的兴趣。2、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二、教学内容(一)化学及其分支。(二)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二)教学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第一学期 无机和分析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2、初步掌握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及渗透压的原理,并掌握有关计算。(二)教学重点:1、分散系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2、稀溶液的蒸

5、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及渗透压的原理及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各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浓度的换算。(一)溶液的一般概念。(二)各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浓度的换算。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一)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三节 胶体(一)分散系。(二)胶体的性质。三、教学建议(一)设计:各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浓度的换算以及用相关公式对稀溶液进行计算属基本技能教学,应讲练结合,加强学生练习。(二)教学安排:讲授2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化学反应

6、速率、基元反应、有效碰撞活化药、活化能、反应函数、速率常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2、了解碰撞理论和过度状态理论。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和质量作用定律得含义。4、初步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引起速率变化的原理。5、掌握简单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以及多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6、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二)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以及多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以及多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一) 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二) 有效碰撞活化药、活化能、反应函数、速率常数。第二节 化学平衡(一)

7、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二) 平衡常数的含义。(三) 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第三节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一)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抽象难懂,但有关化学平衡常德理论却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后期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法讲清讲透。(二)教学安排:讲授4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近似计算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的方法。2、初步掌握多元弱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值得计算方法,并掌握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

8、原理,熟练掌握缓冲溶液中(H+)浓度和PH的计算。4、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了解水解类型以及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掌握不同类型盐溶液中的有关计算。5、理解Ksp的含义,懂得表达式的书写,掌握溶液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二)教学重点:1、多元弱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值得计算方法,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2 、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类型以及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3、Ksp的含义,表达式的书写,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三)教学难点:1、多元弱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值得计算方法,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2 、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类型以及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

9、一节 电解质的离解平衡(一) 强电解质。(二) 弱电解质。(三) 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四)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第二节 缓冲溶液(一)缓冲溶液。(二)缓冲溶液中(H+)浓度和PH的计算。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一)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类型。(二)影响水解的因素。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一)溶度积的概念和规则。(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抽象难懂,但有关一元弱酸、碱溶液中H+浓度和PH值得计算方法,同离子效应及有关计算却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后期教学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法讲清讲透。(二)教学安排:讲授4学时。(三)作业、练习

10、: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四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和酸碱滴定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分类,了解定量分析的误差来源和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概念与运算规则。2、了解滴定分析基本工作程序,及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选择指示剂的原则。3、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4、掌握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特点和直接滴定弱酸或弱碱的条件。5、重点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6、了解多元酸、碱分布滴定的条件。(二)教学重点: 1、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特点和直接滴定弱酸或弱碱的条件。2、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难点:1、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特点和直接滴定弱酸或弱碱的条件。2、滴

11、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任务、方法、分类)(一)滴定分析法的特点。(二)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三)滴定分析法的队化学反应的要求。(四)滴定方式。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一)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二)误差的表示方法。第三节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第四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范围(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二)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第五节 强酸滴定强碱(一)滴定过程中的计算和滴定曲线的绘制。(二)值的突跃范围和指示剂的选择。第六节强碱滴定弱碱(一)滴定过程中的计

12、算和滴定曲线的绘制。(二)值的突跃范围和指示剂的选择。第七节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一)直接滴定法。(二)间接滴定法。第八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示例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利用前期学习的迁移更快更好的学习。(二)教学安排:讲授4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五章 氧化还原和电化学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述,理解氧化数的概念,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2、初步掌握电池组成以及正、负极反应式,了解电极电势产生的原因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3、掌握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Nernst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4、掌握

13、用标准电动势判断非标准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法以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5、了解电动势法则定溶液PH值的原理。6、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的原理(二)教学重点:1、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Nernst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2、用标准电动势判断非标准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法以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三)教学难点:1、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Nernst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2、用标准电动势判断非标准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法以及判断氧化还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数.。(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二节电极电势。(一)原电池.。(二)电极电势产生的

14、原因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三)影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法(一)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二)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及滴定曲线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本章内容抽象难懂,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法讲清讲透。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教学安排:讲授4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电子运动波粒二象性的特征,测不准特性,了解几率密度,波函数等概念。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范围。3、了解s、p、d原子轨道,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及泾向分布图的意义

15、及特征。4、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学原理,洪特规则以及电子的填充顺序,熟练写出一般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分式。5、了解多电子原子中屏蔽效应和钻孔效应以及对电子能量的影响。6、掌握元素固期表的组成,分区及价层电子构型的关系,并掌握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与原子结构和关系。7、掌握现代价建理论即离子键,共价键理论的要点,理解离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原因和氢键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二)教学重点;1、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范。2、s、p、d原子轨道,。3、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学原理,洪特规则以及电子的填充顺序。4、现代价建理论即离子键,共价键,理论的要点。5、杂化轨

16、道理论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范。2、s、p、d原子轨道。3、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学原理,洪特规则以及电子的填充顺序。4、现代价建理论即离子键,共价键,理论的要点,。5、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一)四个量子数。(三)原子的近似能级图。(四)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五)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二节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一)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周期表。(二)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第三节价建理论(一)共价键理论。(二)杂化轨道理论。第四节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一)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概述。(二)氢键。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本章内容抽象难懂,教

17、学中要注意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法讲清讲透。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教学安排:讲授6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分类。2、理解配位键的定义及本质,了解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及中心原子成键轨道的杂化类型。3、掌握配合物在溶液中的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4、了解螯合物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1、配位键的定义及本质,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及中心原子成键轨道的杂化类型。2、掌握配合物在溶液中的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三)教学难点:1、配位键的定义及本质,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及中心原子

18、成键轨道的杂化类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一)配合物的定义、组成。(二)配合物的分类、命名。第二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一)配位键的定义和性质。第三节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一)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二)配位化合物离解平衡的移动及其意义。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利用前期学习的迁移,更快更好的学习。(二)教学安排:讲授6学时。 (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八章 若干元素和化合物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各主族元素的性质和电子层结构的关系。2、重点掌握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掌握各副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

19、4、了解K、Na、Mg、Ca、Zu等元素对生物体的作用。5、了解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二)教学重点: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及S区元素的通性(一)S区元素的通性。(二)钾、钠。8.2 P区元素的通性和P区元素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一)区元素的通性。(二)卤素。(三)氧、硫。(四)氮、磷、砷。第三节D区及DS区元素的通性和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DS区元素的通性。(二)钒、铬、钼、锰。(三)铁、钴、镍。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比较容易,可以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二)教学安排:讲授6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

20、的所有练习。第九章 分光光度法简述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光学的基本知识及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掌握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3、了解良伯比耳定律性适用的范围及其应用。4、了解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重点: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基础知识(一)光的性质。(二)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光度分析法的的概念。(二)朗伯比耳定律。第三节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注意把握教学的要求,讲练结合。(二)教学安排:讲授6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

21、二学期 有机化学引言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特性。(二)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离子型和游离基型。(三)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及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共价健。(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十章 开链烃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理解烃、同系物、同分异构、构象等基本概念。2、掌握烷、烯、烃的命名原则。3、掌握烷烃、烯烃、炔烃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及结构特点。4、掌握烷、烯、炔的通式及同分异构。5、掌握烷、烯、炔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6、了解烷、烯、炔

22、的重要化学性质,并了解取代,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7、掌握烯烃的顺反异构的写法及命名,和不对称烯烃加成遵循的马代规则。8、了解二烯烃的分类,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及重要性质。(二)教学重点:1、烷烃、烯烃、炔烃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及结构特点。2、烷、烯、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取代,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烷烃(一)同系物、同分异构、构象等基本概念。(二)命名。(三)烷烃的结构。(四)化学性质。第二节 烯烃(一)乙烯的结构。(二)命名和异构。(三)化学性质。第三节 炔烃(一)乙炔的结构。(二)命名和异构。(三)化学性质。第四节 二烯烃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

23、团与性质的关系。2、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如讲到有关分子结构等抽象知识时,要利用模型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安排:讲授4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一章 环烃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一、掌握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同系物的异构和命名方法。二、掌握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及休克尔规则。三、掌握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四、了解环烃的分类和命名,理解构象的概念,掌握环乙烷的椅式和船式的构象。五、掌握脂环烃的化学性质,了解环烷烃的稳定性和环大小的关系。六、了解用电子理论解释苯的取代反应,定位基的定位效应。七、了解稠环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二)教学重点:1、掌握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24、及休克尔规则。2、掌握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三)教学难点:用电子理论解释苯的取代反应,定位基的定位效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脂环烷(一)烃的命名及异构,环烷烃的结构及环乙烷的构象。(二)脂环烃的性质及环烷烃的稳定性。第二节 芳香烃的分类及命名(一)苯的结构特点和苯及共同系的化学性质。(二)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改变。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1、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2、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如讲到有关分子结构等抽象知识时,要利用模型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安排:讲授学4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二章 卤代烃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卤代烃

25、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2、理解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原理。3、了解卤代烃的生理活性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和常见的卤代烃。(二)教学重点:1、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2、理解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原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卤代烃的命名第二节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 化学性质 第四节 卤代烃的生理活性第五节 重要的卤代烃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 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二)教学安排:讲授4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三章 醇、酚、醚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命名。2、掌握醇、酚的主要化学性质,鉴别方法。3、掌握有机化

26、学上的氧化、还原反应。4、理解有关的电子理论的应用及醚的化学性质。5、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及个别的化合物。6、了解常见的酚、醚在工农业、医药上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醇、酚的主要化学性质,鉴别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醇(一) 命名(二) 物理性质(三) 化学性质第二节 酚(一)酚的结构、命名。 (二)酚的物理性质。(三)酚的化学性质:弱酸性Fecl3的作用成醚反应 氧化反应 取代反应。(四)酚的代表物。第三节 醚(一)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醚的物理性质。(三)醚的化学性质。三、教学建议: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的关系。(一)教学设计: 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二)教

27、学安排:讲授2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四章 醛、酮、醌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命名。2、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鉴别醛、酮的方法,了解其在有机成中的应用。3、理解有关电子理论的应用。4、了解自然界的醌及醛、酮的代表物。(二)教学重点: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鉴别醛、酮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醛、酮的结构和命名(一)醛、酮的物理性质。(二)醛、酮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与HCN加成与NaHSO3加成与氨的衍生物加成与醇的加成。2、氧化 3、还原 4、歧化作用。5、烃基上H的卤代,羟醛缩合。第二节 醌的命名及性质,自然界中常见的

28、醌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二)教学安排:讲授2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五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羧酸及羧酸衍生物(酯、酸酐、酰卤、酰安)的结构和命名。2、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掌握酰基的结构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4、了解常见的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表。(二)教学重点;1、羧酸及羧酸衍生物(酯、酸酐、酰卤、酰安)的结构和命名。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羧酸(一)羧酸的结构、命名、分类。(二)羧酸的物理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羧基的取代反应还原H的卤代。(

29、四)羧酸的代表物。第二节 羧酸的衍生物(一)命名。(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水解 氨解和醇解 酯缩合。第三节 尿素的结构和性质三、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要重视分子结构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二)教学安排:讲授2学时。(三)作业、练习:完成本章节后的所有练习。第十六章 取代酸 旋光异构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掌握羟基酸和羰基酸的结构和命名。2、掌握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3、掌握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物现象。4、了解常见的取代羧酸。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取代酸(一) 羟基酸:1、命名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酸性、氧化、脱水、分解反应)4、常见的羟基酸(二)羰基酸:1、命名 2、丙酮酸、乙酰乙酸、乙酰乙酰乙酯的重要性质3、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第二节 旋光异构(一)偏振光、旋光性。(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