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2(20200520184156)_第1页
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2(20200520184156)_第2页
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2(20200520184156)_第3页
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2(20200520184156)_第4页
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2(20200520184156)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 (2016锦州市检测)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 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 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 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 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 障碍。这表明 ( )A .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 .“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C .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D .社会形态的演讲是不可跨越的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的照搬苏联的

2、做法,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的客观的事实就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 B 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消失,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 D 项错误。答案: A2. (2016日照市模拟)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 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 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 的文章, 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 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A .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B .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

3、论D .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解析: 1978 年 5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根据题干中“对浙江某地所谓 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 批评 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 ”可知国家政策 将会进行重大调整, 从“自留地” “社员”等关键词能判断题干中主 要是说的农村地区,故 A 项正确;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是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 B 项错误; “姓社姓资 ”争论定论与题干信 息无关,故 C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向全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 会之后,故 D 项错误。答案: A3. (2016潍坊模拟)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

4、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 何养猪的报道, (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 指(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析: 从材料中看不出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故 A 项错误; 从材料中更看不出农业合作化运动, 故 B 项错误;由报纸内容由 “一 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变为 “登载如何养猪 ” 可以看出, 中央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开始向经济方面开始转变,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故 D 项错误。答案: C4 20 世纪 80

5、 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 题是 ()A .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B .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 .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D .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解析: 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集体 经营,分配上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影响农业发展, A项不是解决当时的问题的措施,故A项错误;B项解决的是改革面 临的最迫切问题,故B项正确;C项是农村改革内容,但不是需要首 先解决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我国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土地的经营方 式,仍保持土地公有制,没有 “ 变革土地所有制 ” ,故 D 项错误。答案:

6、B5. 1991 年底到 1992 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 “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 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B .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解析: 砸“三铁 ”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再保留 “ 铁饭碗、 铁工资、铁交椅 ”说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 故 选 B 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1992 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 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项中的“开始”不正确, 1985 年,我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项中

7、的“完全接纳 ”与史实不符。答案: B61978 年,安徽小岗村 18 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006 年 1 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 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 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B .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D .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解析: 依据材料 “安徽小岗村 18 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 ”至 “2006 年 1 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 ”可以看出以家 庭为

8、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 A 项 正确。答案: A7. (2016赣州市统考)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 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 分上交国家, 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这样 做的最大好处是 ()A 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 .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解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以后出现的, 与题干中的 “1983”年不相符,故 A 项错误;题中谈到的是 “国营企 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

9、 C 项错误; “一部分上交国家,一 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关键是提高了企业 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 B 项正确, D 项错误。答案: B8.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 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 同时规定“个 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 “个体企业”,说明 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但 “

10、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 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 C 项正确。答案: C9.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 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一到图二票证的变化反映 ()用一粮黑图二股票A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B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D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解析: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 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

11、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 的运用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 .B .C.D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首先在安徽、四川试点,继而推广,对外开放格局是在经济特区试点后,逐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故正确;没有试点,故不正确;由此分析,C项正确,其他项 错误答案: C111993 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 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003 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 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 部”。与此变

12、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 )A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 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B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 “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 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D. “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析: 据题干“国家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的信息,两部门合并说明要 “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 ,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这两部门合并的意图。答案: C12 .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 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

13、济 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 ()A .建立深圳特区B .开发上海浦东C.开放沿海城市D .加入世贸组织解析: 建立深圳特区主要是作为经济试验田, 没有体现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故 A 项错误;浦东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标志, 但没有大范围参与国家合作,故 B 项错误;沿海城市开放是扩大中国对外开放面,故 C项错误;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只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 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侮小题20分,共40分)13. 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 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

14、写的,工资条上只有 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 “绩效工 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 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 50元和100元。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197419771979198019811984198529.54661666872247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 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15、)解析: 本题以工资为切口,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新中国不同时期人民收入增长的状况。第(1)问,首先明确改革开放以前, 析,如:工资构成种类、高低、增长幅度、面值等。分析 “ 原因”: 可从当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物资的丰匮情况、经济体制、分配 制度等方面来归纳。第 (2)问,可仿 (1)归纳工资收入的新特点。 “原 因”一问可从改革开放的政策、 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 体制变 化、分配方式、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归纳。即19491977年,再分析工资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可多角度分答案:(1)特点:工资项目单一;工资低;涨幅小; 工资面值小。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6、;实 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10分)(2)变化: 1 985年后工资总额剧增; 工资项目种类多 (工资项目多样化):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出现了绩效工资;工资面值大;改革开放初期工资变化不大。原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平均分配方式打破(企业自负盈亏,职工按劳分配弱市场经济发展,货币贬值加速。(10分)14. (2016上饶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 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 16 世纪欧 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 3倍,相应地从 16世纪 30

17、年代起, 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 均上涨了 4. 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 16 世纪初高 2. 2 倍,英国高 2. 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 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 2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 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 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 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 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