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522、短文两篇 (A)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 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V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 作者高雅的情趣。V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 表现了高洁的节操。教学设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 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 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 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 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
2、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 言文的重中之重。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 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 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教学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V陋室铭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 (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 深得人们喜爱
3、。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 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 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 无私奉献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 对莲的喜爱, 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 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解释: “说 ”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 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三、研读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 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 1 段意 思。教师讲评,强调实词 “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 “沾染 ” 为意,说出一个带
4、 “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 1 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2.学生自读第 2 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 的感慨。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 句末都有一个 “也 ”字,这是文言文中 常见的句式,句末的 “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这种句子译成现代 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 呀”表示感叹。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 设问,第三句感
5、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 中有什么道理?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 语气比较平稳, 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 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 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 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 气。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 少”这种用法在现代 汉语里也有,如 “鲜为人知 ”的“鲜”就是这种用法。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 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 二层作者发表感
6、慨, 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 前后联系, 我们不难理解, 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 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 这就是“托物言志 ”的写法。齐读第 2 段,试背诵。四、.总结课文。1.教师归纳: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 课文第 1 段主要用记叙 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 喜爱。第 2 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 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 多变。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
7、,只是一味赞颂 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 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 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 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 真地加以揣摩。3. 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 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 能做到不 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 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 不足取的。五、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4)菊之
8、爱,陶后鲜有闻2.熟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V爱莲说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 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 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 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 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板书题目)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 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
9、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 篇幅 短小 一般是押韵的。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 21 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 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 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 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二、明确教学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禹 y锡 x馨 xn鸿 ho ng 儒 r u牍du(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 唯吾德馨 ,第二层从 苔痕上阶绿 到无 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五、研读课文刘禹
10、锡身居陋室 ,反说陋室不陋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 些独到之处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 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 、明确: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 ,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 ,随后提出疑问 :这两句诗着重在 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 ,若隐若现 ;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 ,郁郁葱葱 .再走近一点 ,可 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 ,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 ,草色映入眼帘 ,也使 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 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
11、: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It;桃花源记>中所 描述的: “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髻,并怡 然自乐 ”。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 ,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 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 呢?板书:景色清幽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 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 ”仅仅是因为景 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 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