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1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2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3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4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激发发散性思维-一提高写作创 新能力作者:日期:温州第八中学 林勤局写作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 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开启情感化的智能,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我们当今作 文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俗话说:“言为心声”。文章是物质化的情感与思维,因 而学生作文就是学习用文字反映社会生活及自己的思维情感。乂由于人类的思维 情感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就应该激发生活中 的创新“因子”,帮助学生筑成一个个发散性的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就激发发 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发表儿点拙见,希方家指谬。在传统的教学中,作文指导就是在作文题确定之后学生动

2、笔前,教师教学生对 特定的题忖如何审定,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这看似给学生指点了作文的方 法,可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本可以无止境发挥 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是阻碍了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削弱了现代教学中最应 重视的创造力。一颗心灵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道作文题就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中 心。围绕着它,学生意识中出现形形色色的回忆、感受和看法,其丰富性不是某一 个个体的人能够把握住的。由于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选材时已经对这题LI有 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这有可能使好文章毁于萌芽状态,形成条条框框,束缚学生 的独创精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文就不要指导了。我认为,作文指导

3、实际上已 寓于讲解之中。只要讲解得法,所谓审题、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的技巧性的 问题自然得到解决或改进。而当前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智 慧,让他们拓宽视野抒写真性情。这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的第一个前提。那么什么叫发散性思维呢?它是指依据一定知识和事实不许是某一问题的 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物体或某一事件,它能想到这个物体许多侧 面或一个与这个物体相关的另外一些事件,能想到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多 样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它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激发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键是选好“发散点”。在作文教学中,不是所有问题 都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只有问题本

4、身具有发散性,才能进行此项训练。所 以,教师仔细留心发现,精心选择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发散点),才能取得预期 的效果。一、开源拓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做到发散性思维,首先就要开阔学生思维。在禁闭的环境中学生先询没有 任何体验情况下大谈这一思维那只能是闭门造车。如何创设情境是我们教师引导 学生到这一思维方式上来的首要环节。思维的广阔性一种发散的、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倘若学生的思维是有广阔性, 作文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的作文材料,联系思想政治、音乐、美 术、数学等各种知识,把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如我们指导一百年后我们相聚在 这篇作文时,我们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写实在的地点,让学生充分 地发挥想

5、象,比如有的学生写一白年后我们相聚在黃泉,写那个世界没有自 私、没有痛苦、人人平等。这一想象反映出作者对那种生活向往和憧憬。乂有的 学生写一 年后我们相聚在太平洋洋底,把流行音怎伤心太平洋里面那 种哀惋、凄美的故事引入作文中,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因此我们在学生作文时,总要着眼于“开源拓流”,通过拓流间接认识生活, 不断丰富学生作文素材,做到每次作文训练都能尽最大努力去拓宽学生作文思 路。二、反弹琵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智 力基础,它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 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分析文

6、题,发幽探微,诱发联想,拓宽视野,启迪创造性 思维,学生只有善于“反弹琵琶”,才能使文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异彩纷呈。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 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 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随着 知识的增多、理性的渐趋成熟,中学生往往喜欢评论他人甚至古人的功过得失,这 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求异的方法,不人云亦云,不偏执一 词,而应该以理服人。如:1、评鲁庄公。鲁庄公虽然H光

7、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在长勺之战中不作分析, 急躁冒进,对战后取胜的原因茫然不知。但他毕竟能礼贤下士,采纳曹刿的建议, 听从他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最后能以弱胜强战胜齐国,实在功不可没,难能 可贵。2、评诸葛亮。诸葛亮是公认的忠臣,杜甫称其“三顾频频天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但其在“危急存亡”的时刻决定出师北伐,其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呢?有待 论证。此其一。其二,世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刘禅才能平庸,不堪担当蜀国君主的重 任,刘备临死时也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却痛哭流 涕,坚决表示:“逆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如此愚忠,在当时的情况下 是否反而损害了蜀国的

8、大局利益呢?值得深思。3、评陶渊明。陶渊明虽然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自甘寂寞,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但如果其每天食不 果腹、衣无蔽体,其能过得如此悠闲洒脱吗?乂如高考题近墨者黑,我们可以反向思维,写近墨者未必黑等一系 列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培养逆向思维,这样学生在选材、命题、求异、求新中综 合思维训练,使不少学生进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轨道中,有条不紊 地拓宽知识领域。如此等等的问题,一经教师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便会主动地追根到 底,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也迫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能举一反三,养成自觉 “求异”的习惯,独立思考,形成自

9、己的主见。为此,我们不妨开展一些讨论课,口头作文课或一些辩论课,在具体教学操作 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发展性思维(-)展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山当前扫事物回忆起有 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乂想到另一事物,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必经 途径。常用的训练方法有: 相似联想从某一事物出发,联想到与它在形式上事物性质上有类似之处的事物。在高 考语文教学中,这种联想尤为重要。如树木森林气候,如果没有联想,而 一味在树木、森林、气候上作文章,那只能导致“就事论事”的嫌疑。如果我们 合理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想到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关系,我想这篇文章写

10、 作就成功了一半。 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方式在上文已论述,此处从略。 跨越科学界限,形成网络,促进迁移,这与当前高考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在 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联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熔 合。如5+2=0,这等式看似荒谬,在数学上也不符合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 却有它的存在道理。比如一个学生一周中五天学习,如果再加上休息日两天负荷, 它的效果也许大打折扣,或者说无效果。(二)发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新形象的过程。比如童话、寓言、 神话传说都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构成的并非实有的虚幻世界。 扩展想象要求学生根据一段简要的文字资料,加以扩写。如扩写陈涉辍耕之垄止一段

11、 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展想象,有所创造。一学生写陈涉辍耕之垄上,背 靠在田坎上,仰望自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想到自己被剥削压迫,毫无自 山可言,更增添了自己憎恨。这利|细微的心理刻画自然与后面对话“嗟乎,燕省 安知鸿鹄之志哉?”联系起来,相应成进取。 补充想象这是在教学中创造无言的条件,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对韩迈尔先生的 描写:但是他哽住了,也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气,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 岁”,然后他呆在那儿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真可 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要求学生去领会这个无声的境地,让他们去补充去想象: 这个无声的手势说明什

12、么问题?有什么意义?探求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余 地。教师在课堂上,提一个问题,作一个表情,或者做一个手势,引起联想,设 置悬念,学生发动起来后,留弈定的想象空间,唤起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有充 分的余地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这样的花朵往往在无言的情境中开放。 假设想象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对于事情本来也无体验,但可假设 一定的条件,激发想象。这些假设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作文题假如我去当班主任、假如我登上月球等都可以按题U假设条件 去想象,即使在阅读教学中,也不妨进行这一训练。当我们上项链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马蒂尔德,你是否会通过十年艰辛的劳动去偿还那

13、一 串丢失项链?如果是的话,当你付出这样艰辛而最后发现那一串项链是假的,最 多值五白法郎时,你会有什么反应?等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 感其情。经常通过这样的假设,并以作文的形式把它写下来。我想,地学生进行 发散性思维训练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四、创新教学,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设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案。想象能力是 创新的根本,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想象能力,将何以创新?鼓励大胆推断,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有关想象和联想的问题上文已论证,此 处不再重复。2、引导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含义或本质的特性,即洞察力。它能 反映岀一个人的

14、精明能干,更显创新性。语文课文中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我们透过 现象去理解本质的内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人与朋友留别”, 为什么要写那个“瑰奇”的梦?醒后乂 “长嗟”不已,感慨万千?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事迹,经过思考就会发现那是诗人内心世界 与社会现产的矛盾冲突的表现,通过“梦”来宣泄内心的愤懑,寄理想于“乐土” 之中,难怪诗人在末段有那么多的愤慨呢。3、鼓励学生多一些“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独创性。教育家吕型伟认为,对 那些所谓“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要重点加以扶持。因为这些人往往是“英 才”,而中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笔者在教课文屈原时,给屈原下了一个结论

15、:他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是一位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沿情操和崇舟理想,誓为光明和自山而战斗的 不屈的战士形象。有一学生就提出,他既然是具有“高尚惜操,崇高理想”,乂是“不屈”的战士,那么怎样理解后来他“自沉汩罗”的行为呢?学生这种近乎钻牛角尖的发问,有时看似幼稚,其至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 学生,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因为在他身上有敢于怀疑权威,敢于怀疑书本 结论的勇气,有着不同于人的思维,有着创新精神。弄不好,也许一个“奇才”将会 产生。(二)布置作业,启动创新思维1、改编文体形式,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将小说项链改编成小剧本,并要求 在课堂上按自己写的剧本表演。在改编在表演的同时,发挥了

16、学生的聪明才智, 启动了创新思维。2、布置与课文有关的拓展性的作业,培养创新能力。如上到祝福时, 布置了略谈样林嫂之死等题,让学生在课外带着研究性的问题,阅读一些课 外的参考书,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每学期完成一篇或儿篇研究性的小论文,培养创新能力。论文的题H可以 是自己喜欢的学科,如数学、生物等;可以是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如某地市场 经济调查及其对策等。总之,选题随便,范圉宽松,意在逼迫学生吸引课外知 识,学习社会,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三)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他会努力去营造这种氛圉,让学生在这种氛圉中,展开创新的翅膀自山地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