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_第1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_第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_第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_第4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5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 种类繁多,体型各异, 小的体长不到一米, 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 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 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一篇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 ”的反思,证明外星撞 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 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 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有新的发现; 要学会从

2、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 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紧密相连 ”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 “产生影响 ”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 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 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 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 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 新观点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 引起人们对这一曾 经主宰过

3、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 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 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 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三、段落结构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 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一一由恐龙化石在南极 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 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

4、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总.结 说明内容,结束全文。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至第 4 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 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 2 和 第 3 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 “撞击说 ”和“火山说 ”这两种 观点。第二部分(第 5 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 ”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 “撞击说 ”。这部分分四层。第一层(第 5、6 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 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 都在

5、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第二层(第 7 至第 10 自然段),说明 1961 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 了“斯石英 ”,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 “撞击说 ”奠定了基础。第三层(第 11 至第 13 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 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 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 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 “撞击说 ”。第四层(第 14 自然段至全文完) ,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 F 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 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 “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6、而且 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四、说明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 清楚。五、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 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 举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 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 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

7、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 严谨。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 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 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 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 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 还有“列数字 ”作“诠释 ”等说明方法, 这里不一 一分述。六、

8、严密准确的语言“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中的 “肯 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中的“最终也许 ”和“毫无 疑问, 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 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 ”等都能 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 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 恐龙无处不有 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 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懂得 .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 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9、。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 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返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10、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 的结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三、课时安排2 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 介绍 “大陆漂移假说 ”产生的故事: 1912 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 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 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 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 海岸凹陷进去

11、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 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 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 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 科学的著名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那么 “恐龙无处不有 ”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1理解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观点。2把握 “恐龙无处不在 ”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 ”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1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 恐龙化石。因而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之说成立。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恐“ 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