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061.5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10231 学学 号:号:42009980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 学科专业: 现代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 教育信息处理 作者姓名: 高洋 指导教师: 李晓东 教 授 金利波 副研究员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二一一年九月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061.5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10231 学学 号号:42009980 硕士学位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 硕士研究生:高洋 导师:李晓东 教授 金利波 副研究员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学 答辩日期:2011 年 12 月 授予学位单位
2、:哈尔滨师范大学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research into seni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ignment design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candidate:gao yang supervisor:professor li xiao dong associate academy jin li bo speciality:education technology date of defence:june,2011 degree-conferring-ins
3、titu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第 1 章 问题的提出 .1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2 1.2 概念的界定.2 1.2.1 作业的涵义 .2 1.2.2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涵义 .3 1.2.3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 .3 第 2 章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4 2.1 建构主义原理.4 2.1.1 建构主义思想的内涵 .4 2.1.2 建构主义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4 2.2 多元智能理论.5 2.2.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4、 .5 2.2.2 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5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6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6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6 第 3 章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8 3.1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目的.8 3.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8 3.1.2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 3.1.3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9 3.1.4 促进学生的发展 .9 3.2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原则.10 3.2.1 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原则 .10 3.2.2 理论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相结合 .11 3.2.3 自主性与合作
5、性相结合原则 .11 3.2.4 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 .12 3.2.5 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2 第 4 章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策略 .14 4.1 拓展作业内容.14 4.1.1 作业的思维化 .14 4.1.2 作业的生活化 .16 4.1.3 作业的自主化 .18 4.2 丰富作业形式.20 4.2.1 分层式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0 4.2.2 创编式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4 4.2.3 实践式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5 4.2.4 开放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6 第 5 章 思考与总结 .29 5.1 更新观念,确立新的信息
6、作业观.29 5.2 精心设计作业,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业体系.29 5.3 深刻变更、创设信息技术作业的新形式.30 参考文献 .32 调查问卷.34 访谈提纲.3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7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38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38 致 谢 .39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作业担任了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 重要角色。作业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它不但是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 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也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举无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业的设计过
7、程是教学过 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信息技术的作业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 本目的,兼顾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正确把握因 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意志、能力、思 维的培养,由此可见,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主题更加明确,地位更加突 出,关注学生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作业主要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上机操作完成, 如何在充满诱惑的电脑面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认真的完成作业,这无 疑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难点。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 于
8、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 它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时,要科学的分析研究学生现有的能 力结构和知识水平,以寻求设计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型作业,从而能 全面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和个性化素质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信息技术作业倡导学生能进行独立自主、交流合作、 全面发展与创新的新方式,它已不是以往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 意义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背 景下,有必要对现行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进行全息透视和深刻反思,使其设 计符合学
9、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发展的要求,从而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信息素养 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本文以建构主义原理、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为理 论依据,树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本的理念,探索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目 的、原则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以期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 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思,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信息技术;作业设计;信息素养 abstrac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yllabus, coursework must now play the critical role of
10、 encouraging the student to learn through self-study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coursework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to classroom learning, and is a critical tool in helping the student understand, memorize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gained in the classroom. it is also a means of nurturing the stud
11、ents ability to apply the knowledge practically. coursework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critically affect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ultivate a good study habit. as such, the design of coursework in the curriculum is an indispensible fac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und
12、er this revolutionary new philosoph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work aims to raise the students level of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tudents grasp of basic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further seeks to nurture creativity.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se resourc
13、es and teaching material s will allow the student to fully develop his or her social and critical reasoning skills as well as self- discipline. it is clear that the new syllabus change to the desig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work is now more focused and prominent. it also places more impor
14、tance and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coursework.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practical subject, one challenge facing the student is the completion of online assignments. in doing so the student learns how to exercise self control and determination to complete coursework despite the myriad distra
15、ctions of an online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within the learning ability, interest, knowledge and personalities of students within a class also exist. the lecturer must scientifically analyze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s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expertise, so as to create diverse and innovative cour
16、sework syllabus, and thus effectively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learn proactively and improve across all fronts.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arry out tasks individually, cooperatively, and in a holistic and innovative manner. learning with in
17、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 longer the class-room learning of the past, but instead something that redefines and strengthens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and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mongst students. as such, under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ertiary curriculum standards
18、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and thus design the tertiary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work to suit the students knowledge levels and meet their requirements. in doing this, the coursework can more effectively and holistically shape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19、 literacy and skill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abstrac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vism,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latest theori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standards for the syllabus. it seeks to establish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nd cultivating informat
20、ion technological skills in student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aim, principle and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the tertiary level, it seeks to more effectively encourag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hus cultivate and raise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creativi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
21、gy and ultimately build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holistic and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information technology;assignment designing; homework estimate;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被广 大信息技术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 的地创
22、设作业,指导学生在通过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 有效促进其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是 对教学效果的必要反馈及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发展的一般作用与功能,而且更要 重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 现,有 92%的学生喜欢信息技术,83%的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它们来说很重 要,80%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做信息技术作业的,78%的学生认为通过信息技术 作业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75%的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 成信息技术作业。由此可见,对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研究势在必
23、行。 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8%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信息技术作业还不是很 满意,由此可见,目前在信息技术作业设计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相 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作业目的盲目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布置信息技术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上 级的要求和单纯的提高会考成绩,只有 30%的教师认为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 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表明教师作业布置 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和为了成绩而作业的初衷,并没有从作业是巩固 课堂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上去考虑,与此同时,75%的学生也认为作业的 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这种盲目
24、的作业目的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能提 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关于作业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途径的有关标准。 (2)作业内容的枯燥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8%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一些机械重复性的 模仿练习,71%的学生认为教师作业的布置来源主要是课后习题,75%的学生认 为教师的作业布置难度比较容易,67%的教师也同样认为自己所布置的作业难度 比较容易,78%的学生和 70%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业中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机 会很少,83%的学生和 75%的教师认为作业没有创新性,85%的学生和 76%的教 师认为作业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这种内容来源单一、
25、没有难度、 交流合作少、缺乏创新性的作业内容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 时间的推移,会使学生逐渐的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这样一种枯燥性的作 业内容之下就很难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85%的学生和 73%的教师认为目前的作业是纯粹的 以教师布置的课堂模仿性练习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作业形式。80%的学生认为信息 技术作业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层次性布置,75%的教师也认为在作 业布置时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性的布置,这表明现在的高中生信息 技术作业还是面向全班布置,而不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布置
26、。学生因 家庭生活背景、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他们各不 相同的信息技术水平,反应到作业上来就是作业水平的高低不等,而教师往往习 惯设计统一的作业,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 式以及作业难度并不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 作业,势必会造成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 不过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有被动的去执行 去完成的教师设计给的任务,这样统一的没有任何兴趣的作业,很容易抑制学生 对作业的不重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1.2 研究的意义 伴随着普通高中信
27、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越来越 受到重视,教师们也普遍深切的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发展的有着深远而又 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 法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起着不可 替代作用的作业设计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 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忽视作业的设计环节, 有关 教育部门和学校只在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设计作业,设计的多少,对怎样设计作 业,设计什么样的作业等过程很少问津,这种现状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 果,因此,对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28、现实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作业的定义 “作业”这一概念的涵义较为广泛, 辞海中的定义为:为完成生产、学 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中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里面也 有对作业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 。 “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课后作业。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四卷把作业定义为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通 常是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外举行的,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达到学校教学大纲 中的特定目标。 教育大辞典对“作业”的定义较为详尽,它把“作业”分为“课外作业” 和“课堂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要求学
29、生在课 外时间采用独立自主或交流合作的等各种方式进行的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到的 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方式为目的的作业活动。 ”课堂作 业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学生当堂进行操作练习的各种类型的练习作业,有书 面作业、口头作业、实际动手操作等。 ” 由以上作业定义可以概括出:作业是课程教学工作的延伸和扩展,一方面有 助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另一面有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2.2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定义 由以上作业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定义是:是学生在信 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与
30、加深理 解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中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任务学习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1.2.3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应用系统 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理论对作业设计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和 整合的过程,是教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作业,作 业的设计不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还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成效,从
31、 而培养其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通过作业进行思考、 探究、合作来体验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在“做”中全面的发 展和提高。 第 2 章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原理 2.1.1 建构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 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 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 们具有很大的主动权,他们是基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
32、对知识重新进行编码, 从而获得对知识内在含义的深刻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 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 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内部知识的一种活动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 造一个能让学生通过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并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真实的、良好的 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能真正理 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记 住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发
33、生的学习任务,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与此同时,教师 要能够鼓励学生对遇到新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所独有的学 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必将给教学带来一 场全新的变革。 2.1.2 建构主义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建构主义思想使得我们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标准,对有效作业 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1)有效的作业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 学习。 (2)有效的作业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沟通。作业 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作业 设计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
34、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3)有效的作业应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4)有效的作业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反思,教师在进行 作业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么想?” “我的 解题思路是否最佳?” “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 与反思能力,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作业设计指标。 (5)有效的作业设计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2.2 多元智能理论 2.2.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仅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智能理论,这 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并以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 力为核
35、心的一种能力,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智力理论也 在不断产生,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 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最为深远,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节奏智能、 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和交流智能等七种相互独立而又紧密 关联的智能组成部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方面看待人智力的角度,它为我 们能全面而又正确的评价学生提供了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学 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只是每一个学生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有的学生擅长表演, 有的擅长于绘画,有的擅长于逻辑数学而又有的擅长于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教 师不
36、能采用唯一而又一成不变的一种评价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 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 生并且还要促进学生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的智能领域迁移。 2.2.2 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1)设计的标准要具有多元性 由于每一个学生在七种智能方面的侧重点补一样,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作业 设计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设计几道题目而已,而应是根据各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作业。 (2)设计的来源应是实际生活 在传统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做课后题或者 根据课后题的类型引伸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简单的做
37、一下,这根本不能对学生进 行有效的评价,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境或问 题情境中,才会有某种智能的真实体现,所以,作业设计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引 导学生将所学的东西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设计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完全理解与掌握,并运用到实际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作业设计要让学生发现自己 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让学生在 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20 世纪 30 年代初,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
38、学的研究。 维果斯基认为,表现在群体和个体两种水平上的人类认知过程的功能可能有所不 同。他进一步指出,儿童发展纯在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水平:一种是儿童的实际发 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 题的水平)。维果斯基根据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 一理论,该理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该理论揭示了教学基本的作用不在于 强化学生已经存在的内部心智机能,而在于能生成、促进学生目前还不存在的心 智机能。它强调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 及他们
39、将要面对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心智技能去全面正确的分析将 要面对的问题,以便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 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为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 论依据。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身 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正确的把握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设 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新型作业观。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第 一,应该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全面考察,即对目前发展中的
40、学生个体处于什么水 平(包括知识水平和心智技能发展特点等方面)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第二,设计 适当的作业目标和作业形式,不应使作业难度过难或是过易,应使作业任务适应 学生的目前发展水平。第三,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撑。当学生将要达到一个比较高 的发展水平层次时,教师不能全部替学生解决,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 碰到的困难。在学生凭自己努力不能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 帮助和引导,如:教给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等等。除此之外,最 近发展区理论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合作特别重视。它认为学生在交流合作 中不但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而且还能在交流合作中发现自我,增强自 我
41、主体性,形成健康而又丰富的独特个性。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重 视学生个体独立性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 3 章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3.1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的作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 但是教师可以用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是学生用来巩固和深化知识应用 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普通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作业的价值 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由
42、以教师“教”为主向 以学生“学”为主转变,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以成绩为标准向以能力为标准转变。传统作业只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掌握 和巩固,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显然不符合信息时 代对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新课改应用而生,新课改要求教师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为目的,不但要关注学生理解和巩 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除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方面,还必须要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
43、的方法在作 业中获得的知识、形成能力,是靠简单的模仿学会的,或是不断反复尝试学会的, 还是通过交流、发现、探究、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等等。与此同时,在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在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 握情况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在其中是不是进行了积极的参与、积极的思考, 会不会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是在做作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 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师进行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时应该全面考虑该作业 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的发展。 3.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
44、生的情感发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 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便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 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美国教 育家杜威认为:“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孩子生动活泼的生长是 依靠这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各种水平的学生在 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 ”因此,教 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学生兴趣以及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 作业的设计。如果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考虑,并适当的 调整作业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45、3.1.2 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把信息技术作为 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要改变信息技术课程过分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 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 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 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 之上的。因此,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从作业目标的实践性、层次性、开 放性和发展性等角度去考虑,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也形成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并使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也得到发展
46、。这就是 说,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 动思维学习方法的形成。显然,传统的作业理念己经达不到这个要求。 3.1.3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 力的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善于引导、培养他们的自 主创新意识,并且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实践等方式 实现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要依据学生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的思想进行信息 技术作业设计,变单向设计、被动低效接受为主向多维互动、主动探究创新的高 效作业设计转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作业过程
47、成为 主动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着眼于培养学生 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只停留在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的表面 上,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3.1.4 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应激发学 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的基 本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 师在设计作业
48、时应给学生留些具有智慧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 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情感体验的作业,能够给学生足够发展空间、活 动机会的作业,只有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在做 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 的时候,如果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去了解书本中没 有的东西,去探索信息技术课程背后所蕴涵的信息素养,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 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喜欢长时间重复做同一 种类型的单调乏味的作业。如果作业能够在类型、内容和实践方式上多样化,将 有助于避免作业活动
49、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 作业时应设计一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作业任务,这样学生的参与 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学习能 力和思维方式也会得到有效地加强。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3.2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原则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课堂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 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业也是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教 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和安排教学进度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作业要精心设计,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和
50、有效性,以学生自主潜能的发挥为出发 点,既要真实地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促进每一位 学生的发展;又要优化作业的结构和组合,重视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以及实际活 动作业的结合,增加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作业。从而使学生在完 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探究,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积淀良好 的底蕴。因此,高中信息技术作业作业设计应该依据并体现一定原则。 3.2.1 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置和完成 大多数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由于受到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的影响多数信息 技术教师从不给学生设计课外作业
51、。有位学者做过一次对做作业的两种环境进行 比较的对照实验, ,一种是课外作业,另一种是课堂作业,调查结果显示,课堂 作业对学生成绩的促进作用要好于家庭作业的效果,而那种课堂上进行了系统作 业练习课下又对所学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单一方面的作 业效果。因此,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把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进行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短时学习和长效学习机智,培养学生课堂上在师生的监督和协作 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课外独立自主寻求帮助完成任务的能力。课外作业设计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巩固和延伸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
52、主要目的。而课堂作 业设计要紧扣课堂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得益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所 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瞬时学习智慧为主要目的;总之,课堂作业设计 要让所有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而课外作业设计则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3.2.2 理论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 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应的是学生自己或在与他人合 作的过程中利用工具、资源和各种系统来获取并评价来自于各种媒体的信息,利 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明确交流、信息决策和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能力。从技术层 面来讲,技术素养反应的是人们运用技术的操作水
53、平、熟练程度及技能层次等。 如对各类搜索引攀查找资料规则的正确把握,电子邮件的使用,word 文档的排版、 编辑等。技术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思考性练习,利用实践性作业进行巩 固。如讲授“word”之后,可以让学生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黑板报或者给自己的 父母或老师写一封信(要求格式符合中文书信的规范,页面美观,布局合理)。人 文层面的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指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免疫力)的培养则更多 地需要通过设计理论性的作业进行评价。如学完信息技术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之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查阅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哪些好的或不良 的影响,以及在信息社会应该遵守哪些信息法律法规,并将结论
54、以 word 板报的 形式展现出来等理论性的作业,让学生内化对信息社会化的理性认识。 3.2.3 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作业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 及个性差异,作业的内容及形式应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的机会,鼓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主选择作业、自由安排作业时间、自主设计作业,满 足学生的自我激励、主动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 提升到 “我要学” ,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发展。通过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知 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自主意识。另一方面 作业内容也要通过合理的延伸和扩展,充分挖掘学生
55、的学习潜力,通过设计小组 作业,使学生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 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在群体合作 中,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才能促使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认 知能力全面提高。因此有必要变传统自主型的作业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 考虑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相互协商讨论,共同交流合作完成作业。如,学生学完“网络应用”之后,可以 让学生自由选择,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非典型肺炎元 凶”的主题作业,参与班级的评比。作业要求资料来源必须是多种媒体信息,如
56、 报纸、书籍、网络、杂志、漫画、广告等。每个小组都要有详细的分工计划,作 业完成后要求同学们要认真总结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为后续小组合作学 习积累经验。 3.2.4 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着认知结构、学习动机、智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水平差异,他们 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兼 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应使每 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的教育和发展,有研究表明: 当 学生对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感觉到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最有效。 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
57、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 自信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 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必须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应让学生差异的发展,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探索、 研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安排作业 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3.2.5 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观点,只有将生活实际和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才能促进知 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学
58、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 作业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成果服务于生活的原则。结 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生活实际合理设计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 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如学习文字处理后,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 帮助老师或 家长打印论文等;学习 excel 之后,可以让学生对班级的期末成绩单进行统计分 析或记录自己家庭的每个月的消费情况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等,这种与现实生活联 系比较紧密的作业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自信感和成就感,而且也 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精神。
59、第 4 章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对于 信息技术教师意义并不大。只有将研究用来指导实践,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论 文在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 研究,并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作业 设计提供了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两条操作策略。这两条策略从作业设计的内 容及形式出发,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 把握作业设计研究的规律,并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其中,具有较强的操作 性。 4.1 拓展作业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0、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中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努 力实现作业的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努力丰富作业形式,拓展 作业内容,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 的全面提高。 4.1.1 作业的思维化 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答案的对错 与否等上面,较少的去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思维的参与量、度的问题。换言之, 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上,往往只注重单一形式的机械重复作业练习,而对于有助 于能激发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校营养配餐改进计划
- 2025年ICU护理教育培训计划
- 茶叶定制方案
-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 便利店连锁加盟合同范文
- 2025年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的物流企业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报告
- 2025年中国黄金集团专业知识测试题库及备考策略指导手册
- 农村商贸物流体系空间优化问题分析
- 2025年健身教练专业进阶中级面试题与答案详解
- 弘历软件教学课件
- 主题阅读1:大自然的文字
- 电梯周期日常维护保养项目表
-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课件
- (中职中专)二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完整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最新)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GB∕T 6546-2021 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
-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张永红)教学课件1754
- 医学资料冠心病英文版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干法——稻盛和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