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虚壹而静_第1页
荀子虚壹而静_第2页
荀子虚壹而静_第3页
荀子虚壹而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荀子1、书介:荀子一书,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荀卿新书。汉书艺文志称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 当为三十二篇之误。 唐代杨倞始为之作注,重排篇次,新编目录, 分为二十卷, 改题为荀子 ,其名其制遂相沿至今。清末维新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断言: “二千年之政,皆秦政 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 也。 ”虚壹而静: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

2、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洎洎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翻译理解:( 1 )翻译: 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

3、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人生下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记忆;记忆嘛,也就是储藏信息;但是有所谓虚,不让已经储藏在心中的见识去妨害将要接受的知识就叫做虚心。心生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时 了解了它们;同时了解它们,也就是彼此兼顾;但是有所谓专,不让那一种事物来妨害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心。心,睡着了就会做梦,懈怠的时候就会擅自驰骋想象,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谋划,所以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是有所谓静,不让梦幻和烦杂的胡思乱想扰乱了智慧就叫做静心。对于还没有掌握

4、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对万事万物,没有什么 露出了形迹而看不见的,没有什么看见了而不能评判的,没有什么评判了而不到位的。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检验考核社会的治乱而能通晓它的法度,治理天地而能控制利用万物,掌握了全局性的大道理而整个宇宙就都了如指掌

5、了。宽阔广大啊,谁能知道他智慧的尽头?浩瀚广大啊,谁能知道他德行的深厚?千变万化、纷繁复杂,谁能知道他思想的轮廓?光辉与太阳月亮相当,博大充塞了八方极远的地方,这样的人就叫做伟大的人。这种人哪里还会有被蒙蔽的呢?(2)理解: 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 “虚壹而静 ”的 “解蔽”方法。荀子所谓 “虚 ”,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 “壹 ” , 指思想专一; “静 ”,指思想宁静。荀子认为 “心”要知 “道 ”,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他说: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 ”所谓 “藏 ” ,指已获得

6、的认识。荀子认为,不能因为已有的认识而妨碍接受新的认识,所以 “虚 ”是针对 “藏 ”而言的。他又说: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 ;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心 ”有分辨差异, 同时 “兼知 ”多种事物的能力, 可以同时得到多种不同的认识, 这就是 “两 ”。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一种事物、精通一门学问,就必须专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对那一 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这就是 “一 ” 。 “一 ”和 “两”的这种辩证统一就是 “壹 ”。荀子强调:心枝则无知,侧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美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择一而壹 ”也就是专一、专心。荀子还说: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心是动的,不动就不能思维,但要正常思维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让思想静下来。所谓 “静 ”就是不让各种胡思乱想和烦恼来扰乱思维。荀子认为,正确处理好 “藏 ”与 “虚 ”、 “两 ”与 “壹 ”、 “动”与 “静”三对矛盾的关系,做到“虚查而静 ” ,就能达到 “大清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